《本草綱目》~ 木部第三十四卷 (12)
木部第三十四卷 (12)
1. 桂
(《別錄》上品)、牡桂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梫(音寢)。
時珍曰:按:范成大《桂海志》云:凡木葉心皆一縱理,獨桂有兩道如圭形,故字從圭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桂猶圭也。宣導百藥,為之先聘通使,如執圭之使也。《爾雅》謂之梫者,能侵害他木也。故《呂氏春秋》云:桂枝之下無雜木。《雷公炮炙論》云:桂釘木根,其木即死,是也。
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,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,《別錄》不當重出。今併為一,而分目於下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桂生桂陽,牡桂生南海山谷。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皮,陰乾。
弘景曰:南海即是廣州。《神農本經》惟有牡桂、菌桂。俗用牡桂,扁廣殊薄,皮黃,脂肉甚少,氣如木蘭,味亦類桂,不知是別樹,是桂之老宿者?菌桂正圓如竹,三重者良,俗中不見,惟以嫩枝破捲成圓者用之,非真菌桂也,並宜研訪。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,單名為桂,入藥最多,是桂有三種矣。
此桂廣州出者好;交州、桂州者,形段小而多脂肉,亦好;湘州、始興、桂陽縣者,即是小桂,不如廣州者。《經》云:桂,葉如柏葉澤黑,皮黃心赤。齊武帝時,湘州送樹,植芳林苑中。今東山有桂皮,氣粗相類,而葉乖異,亦能凌冬,恐是牡桂。人多呼為丹桂,正謂皮赤爾。
北方重此,每食輒須之,蓋《禮》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。恭曰:桂惟有二種。陶氏引《經》云似柏葉,不知此言從何所出?又於《別錄》剩出桂條,為深誤也。單名桂者,即是牡桂,乃《爾雅》所謂「梫,木桂」也。葉長尺許,花、子皆與菌桂同。大小枝皮俱名牡桂。但大枝皮,肉理粗虛如木而肉少味薄,名曰木桂,亦云大桂;不及小嫩枝皮,肉多而半卷,中必皺起,其味辛美,一名肉桂,亦名桂枝,一名桂心,出融州、桂州、交州甚良。其菌桂,葉似柿葉,中有縱紋三道,表裡無毛而光澤。
肌理緊薄如竹,大枝、小枝皮俱是筒。其大枝無肉,老皮堅板,不能重卷,味極淡薄,不入藥用;小枝薄而卷及二、三重者良。或名筒桂,陶云小桂是也。今惟出韶州。保升曰:桂有三種:菌桂,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。花白蕊黃,四月開。五月結實。樹皮青黃,薄卷若筒,亦名筒桂。
其厚硬味薄者,名板桂,不入藥用。牡桂,葉似枇杷葉,狹長於菌桂葉一、二倍。其嫩枝皮半卷多紫,而肉中皺起,肌理虛軟,謂之桂枝,又名肉桂。削去上皮,名曰桂心。其厚者名曰木桂。藥中以此為善。陶氏言半卷多脂者為桂。又引《仙經》云:葉似柏葉。此則桂有三種明矣。
陶雖是梁武帝時人,實生於宋孝武建元三年,歷齊為諸王侍讀,曾見芳林苑所植之樹。蘇恭只知有二種,指陶為誤,何臆斷之甚也。藏器曰:菌桂、牡桂、桂心三色,同是一物。桂林桂嶺,因桂得名,今之所生,不離此郡。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,惟柳、象州最多。味既辛烈,皮又厚堅。
白話文:
桂樹種類繁多,古籍記載中有所謂牡桂(《神農本經》上品)、桂(《別錄》上品)。 桂樹葉子與眾不同,不像其他樹木只有一道縱向紋理,而是有兩道,形似圭,故名桂。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長,因此桂樹下常無其他雜木。
桂樹大致分為三種:
第一種是「桂」,也就是牡桂中辛辣味濃、質地較厚的品種。 《名醫別錄》記載桂樹產於桂陽,牡桂則產於南海的山谷,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收樹皮陰乾入藥。 其中,廣州產的桂樹品質最好,交州、桂州所產的雖然較小,但含油脂較多也屬上品;湘州、始興、桂陽所產的桂樹則較小,品質不如廣州的。 齊武帝時,曾有湘州進貢桂樹,栽種在芳林苑中,東山現存的桂樹皮氣味相近,但葉子不同,也能耐寒,可能是牡桂,俗稱丹桂,因其樹皮呈紅色。北方人常用桂樹入膳,與薑搭配,以增香氣,符合古代禮儀中“薑桂以為芬芳”的記載。
第二種是「牡桂」,《爾雅》中稱之為「梫」,葉長可達一尺,花果與菌桂相同。牡桂包括大小枝的樹皮,大枝樹皮質地粗糙,含油脂少,味道淡,稱作木桂或大桂;小嫩枝的樹皮則含油脂豐富,半卷曲,內部有皺褶,味道辛辣香美,稱為肉桂、桂枝或桂心,融州、桂州、交州所產的品質最佳。
第三種是「菌桂」,葉子像柿葉,有三個縱向紋理,表面光滑無毛。樹皮薄而捲曲,像竹筒一樣,稱為筒桂。大枝樹皮堅硬,沒有油脂,味道淡薄,不入藥;小枝樹皮薄而捲曲,兩到三層捲曲的品質較好,主要產於韶州。 此外,還有一種厚硬味淡的板桂,不入藥。 有些文獻將葉似柏葉的也歸為桂樹的一種。
總之,古人對桂樹的分類並非一致,但大致可歸納為三種: 厚實辛辣的桂,含油脂豐富的肉桂(牡桂),以及樹皮像竹筒的菌桂。 桂林、桂嶺等地名,都與桂樹的盛產有關,從嶺南沿海地區都有桂樹生長,以柳州、象州最多,其味辛辣,樹皮堅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