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水部第五卷 (9)
水部第五卷 (9)
1. 赤龍浴水
(《拾遺》)
【集解】藏器曰:此澤間小泉有赤蛇在中者,人或遇之,經雨取水服。
【氣味】有小毒。
【主治】瘕結氣,諸瘕,惡蟲入腹,及咬人生瘡者(藏器)。
白話文:
這種水是生長在沼澤小泉裡,裡面有紅色小蛇的。人們有時會遇到,在下雨之後取這種水來喝。
這種水帶有輕微毒性。
主要治療腹部腫塊,各種腹部腫塊,體內有毒蟲,以及毒蟲咬傷而產生的瘡(以上是藏器所說)。
2. 車轍中水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時珍曰:轍,乃車行跡也。
【主治】癧瘍風,五月五日取洗之,甚良。牛蹄中水亦可(時珍)。
白話文:
車轍中的水
【釋名】李時珍說:車轍,就是車子行駛過後留下的痕跡。
【主治】可以治療瘰癧瘡瘍引起的風症,在端午節那天取來洗,效果很好。牛蹄印中的水也可以用(李時珍)。
3. 地漿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土漿。弘景曰:此掘黃土地作坎,深三尺,以新汲水沃入攪濁,少頃取清用之,故曰地漿,亦曰土漿。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中毒煩悶(《別錄》)。解一切魚肉、果菜、藥物、諸菌毒,療霍亂及中暍卒死者,飲一升妙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楓上菌,食之令人笑不休,飲此即解。
時珍曰:按羅天益《衛生寶鑑》云:中暑霍亂,乃暑熱內傷,七神迷亂所致。陰氣靜則神臟,躁則消亡,非至陰之氣不愈。坤為地,地屬陰,土平曰靜順。地漿作於牆陰坎中,為陰中之陰,能瀉陽中之陽也。
【附方】舊一,新六。
熱渴煩悶:地漿一盞,飲之。(《聖惠方》)
乾霍亂病:不吐不利,脹痛欲死。地漿三、五盞服即愈。大忌米湯。(《千金方》)
服藥過劑悶亂者:地漿飲之。(《肘後方》)
閉口椒毒吐白沫:身冷欲死者。地漿飲之。(張仲景《金匱方》)
中野芋毒:土漿飲之。(《集簡方》)
黃鱨魚毒:食此魚,犯荊芥,能害人。服地漿解之。(《集簡方》)
中砒霜毒:地漿調鉛粉服之,立解。(《集玄方》)
白話文:
地漿
**名稱解釋:**又叫做土漿。陶弘景說,這是挖開黃土地,挖一個三尺深的坑,倒入新汲取的水攪渾,過一會兒取用澄清的部分,所以叫地漿,也叫土漿。
**味道與屬性:**味道甘甜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
**主要功效:**可以解除中毒引起的煩躁悶悶不樂(出自《名醫別錄》)。能夠解除各種魚肉、水果蔬菜、藥物和各種菌類引起的毒素,治療霍亂和中暑突然昏厥的人,喝下一升效果很好(李時珍所說)。
**藥理分析:**陶弘景說,楓樹上的菌類,吃了會讓人不停地笑,喝下地漿就能夠解毒。
李時珍說,根據羅天益《衛生寶鑑》記載,中暑霍亂,是因為暑熱內侵,導致精神錯亂。陰氣安定則精神安定,煩躁則會消亡,不是極陰之氣不能夠治癒。坤代表地,地屬於陰,土地平穩代表安靜順遂。地漿是在牆壁陰暗處的坑中製作,屬於陰中之陰,能夠瀉掉陽中的陽氣。
**相關藥方:**以前有一個方子,現在新增六個方子。
**發熱口渴煩悶:**喝下一杯地漿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**乾霍亂病:**不吐不拉,腹脹疼痛快要死了。喝下三到五杯地漿就會痊癒。非常忌諱喝米湯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**吃藥過量引起悶亂:**喝下地漿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**因花椒毒素導致緊閉嘴巴,吐白沫,身體發冷快要死的人:**喝下地漿。(出自張仲景《金匱方》)
**中了野芋頭的毒:**喝下土漿。(出自《集簡方》)
**中了黃顙魚的毒:**吃了這種魚,又吃荊芥會對人有害。喝下地漿可以解毒。(出自《集簡方》)
**中了砒霜毒:**用土漿調和鉛粉服用,立即可以解毒。(出自《集玄方》)
4. 熱湯
(宋《嘉祐》)
【釋名】百沸湯(《綱目》)、麻沸湯(仲景)、太和湯。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時珍曰:按汪穎云:熱湯須百沸者佳。若半沸者,飲之反傷元氣,作脹。或云:熱湯漱口損齒。病目人勿以熱湯洗浴。凍僵人勿以熱湯灌之,能脫指甲。銅瓶煎湯服,損人之聲。
【主治】助陽氣,行經絡(宗奭)。熨霍亂轉筋入腹及客忤死(《嘉祐》)。
【發明】宗奭曰:熱湯能通經絡,患風冷氣痹人,以湯渫腳至膝上,厚覆取汗周身,然別有藥,亦假湯氣而行爾。四時暴泄痢,四肢冷,臍腹疼,深湯中坐,浸至腹上,頻頻作之,生陽佐藥,無速於此。虛寒人始坐湯中必顫。仍常令人伺守之。
張從正曰:凡傷寒、傷風、傷食、傷酒,初起無藥,便飲太和湯碗許,或酸齏汁亦可,以手揉肚,覺恍惚,再飲再揉,至無所容,探吐,汗出則已。
時珍曰:張仲景治心下痞,按之濡,關上脈浮,大黃黃連瀉心湯,用麻沸湯煎之,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。《朱真人靈驗篇》云:有人患風疾數年,掘坑令坐坑內,解衣,以熱湯淋之,良久,以簟蓋之,汗出而愈,此亦通經絡之法也。時珍常推此意,治寒濕,加艾煎湯;治風虛,加五枝或五加煎湯淋洗,覺效更速也。
【附方】舊四,新九。
傷寒初起:取熱湯飲之,候吐則止。(陳藏器《本草》)
初感風寒,頭痛憎寒者。用水七碗,燒鍋令赤,投水於內,取起再燒再投,如此七次,名沸湯,乘熱飲一碗,以衣被覆頭取汗,神效。(《傷寒蘊要》)
忤惡卒死:銅器或瓦器盛熱湯,隔衣熨其腹上,冷即易,立愈。(陳藏器《本草》)
霍亂轉筋:以器盛湯熨之,仍令蹋器,使足底熱徹,冷則易。(《嘉祐本草》)
暑月暍死:以熱湯徐徐灌之,小舉其頭,令湯入腹,即蘇。(《千金方》)
火眼赤爛緊閉目:以熱湯沃之,湯冷即止,頻沃取安,妙在閉目。或加薄荷、防風、荊芥煎湯沃之,亦妙。(趙原陽《濟急方》)
金瘡血出不止:以故布蘸熱湯盦之。(《延壽書》)
代指腫痛:麻沸湯漬之,即安。(《千金方》)
癰腫初起:以熱湯頻沃之,即散也。(《集簡方》)
凍瘡不瘥:熱湯洗之。(陳藏器)
馬汗入瘡,腫痛欲死。沸湯溫洗,即瘥。(《千金方》)
蠍蠆螫傷:溫湯漬之,數易,至旦愈。(華佗治彭城夫人方)
蛇繞不解:熱湯淋之,即脫。(《千金方》)
白話文:
熱湯
別名:又稱百沸湯、麻沸湯、太和湯。
性味:味甘,性平,無毒。李時珍說:根據汪穎的說法,熱湯必須煮沸多次才好。如果只煮到半沸,喝了反而會傷害元氣,導致腹脹。也有人說:用熱湯漱口會損壞牙齒。眼睛有疾病的人,不要用熱湯洗澡。被凍僵的人,不要用熱湯澆灌,會導致指甲脫落。用銅製的容器煎藥服用,會損傷人的聲音。
功效:可以幫助陽氣運行,疏通行經絡。(宗奭說的)。可以用來熱敷因霍亂引起的轉筋,以及因受到邪氣侵襲而昏死的情況。
說明:宗奭說:熱湯可以疏通經絡,患有風寒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的人,可以用熱水浸泡雙腳到膝蓋以上,再用厚被子蓋住取汗。當然,也要搭配其他藥物,才能借助熱湯的氣來發揮藥效。四季的暴瀉腹瀉,四肢冰冷,肚臍周圍腹痛,可以坐在深熱湯中,浸泡到肚臍以上,頻繁進行,可以升發陽氣,輔助藥物,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方法了。體質虛寒的人,剛坐入熱湯中一定會顫抖,需要有人在旁邊看護。
張從正說:凡是傷寒、傷風、吃壞肚子、醉酒等疾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沒有藥物可以服用,就喝一大碗太和湯,或是喝一些酸菜汁也可以,用手揉肚子,如果覺得身體有些虛弱恍惚,就再喝再揉,直到喝不下,就催吐,出了汗就好了。
李時珍說:張仲景治療心下痞滿,按壓時柔軟,寸關脈浮的症狀,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時,用麻沸湯煎煮,取其藥性輕薄,能夠發散虛熱。《朱真人靈驗篇》記載:有人患風疾數年,挖一個坑讓他坐在坑內,脫掉衣服,用熱湯淋他,過一會兒用竹蓆蓋住,出汗就好了。這也是疏通經絡的方法。李時珍也經常運用這個方法,治療寒濕,就加艾草煎湯;治療風虛,就加五加皮或五枝煎湯淋洗,覺得效果更好。
附加方劑:原有的四個,新增九個。
- 傷寒初期:喝熱湯,如果想吐就停止。(陳藏器《本草》)
- 初感風寒,頭痛怕冷:用水七碗,把鍋燒紅,把水倒入鍋內,再把水倒出,再燒鍋再倒入水,如此七次,稱為沸湯,趁熱喝一碗,用被子蓋住頭取汗,效果很好。(《傷寒蘊要》)
- 突然昏倒:用銅器或瓦器盛熱湯,隔著衣服熱敷腹部,冷了就換,立刻就會好。(陳藏器《本草》)
- 霍亂轉筋:用容器裝熱湯熱敷,同時讓腳踩在容器上,讓腳底發熱,冷了就換。(《嘉祐本草》)
- 暑天中暑死亡:用熱湯慢慢灌入,稍微抬起頭,讓熱湯進入腹中,就會醒過來。(《千金方》)
- 眼睛紅腫疼痛,緊閉無法睜開:用熱湯澆洗,湯冷就停止,頻繁澆洗直到痊癒,關鍵是要閉上眼睛。也可以加入薄荷、防風、荊芥煎湯澆洗,效果也很好。(趙原陽《濟急方》)
- 金瘡出血不止:用舊布蘸熱湯按住傷口。(《延壽書》)
- 手指腫痛:用麻沸湯浸泡,就會好。(《千金方》)
- 癰腫初期:用熱湯頻繁澆洗,腫就會消散。(《集簡方》)
- 凍瘡不癒:用熱湯洗。(陳藏器)
- 馬汗進入瘡口,腫痛欲死:用沸水溫洗,就會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- 被蠍子或蠆螫傷:用溫水浸泡,多次更換,到早上就會痊癒。(華佗治療彭城夫人的方法)
- 被蛇纏住無法解脫:用熱湯淋,蛇就會鬆開。(《千金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