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二卷 (9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二卷 (9)

1. 吳茱萸

宗奭曰:此物下氣最速,腸虛人服之愈甚。

元素曰:氣味俱厚,浮而降,陽中陰也。其用有三:去胸中逆氣滿塞,止心腹感寒,㽲痛,消宿酒,為白豆蔻之使也。

杲曰:濁陰不降,厥氣上逆,咽膈不通,食則令人口開目瞪,陰寒隔塞,氣不得上下。此病不已,令人寒中,腹滿膨脹下利。宜以吳茱萸之苦熱,泄其逆氣,用之如神,諸藥不可代也。不宜多用,恐損元氣。

好古曰: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,宜此主之。震、坤合見,其色綠。故仲景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方,治厥陰病及溫脾胃,皆用此也。

時珍曰:茱萸辛熱,能散能溫;苦熱,能燥能堅。故其所治之症,皆取其散寒溫中、燥濕解鬱之功而已。案:《朱氏集驗方》云:中丞常子正苦痰飲,每食飽或陰晴節變率同,十日一發,頭疼背寒,嘔吐酸汁,即數日伏枕不食,服藥罔效。宣和初為順昌司祿,於太守蔡達道席上,得吳仙丹方服之,遂不再作。

每遇飲食過多腹滿,服五、七十丸便已。少頃小便作茱萸氣,酒飲皆隨小水而去。前後痰藥甚眾,無及此者。用吳茱萸(湯泡七次)、茯苓等分,為末,煉蜜丸梧桐子大。每熟水下五十丸。梅楊卿方:只用茱萸酒浸三宿,以茯苓末拌之,曬乾。每吞百粒,溫酒下。又咽喉口舌生瘡者,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,移夜便愈。

其性雖熱,而能引熱下行,蓋亦從治之義;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,似不然也。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,齧茱萸一、二粒,抹之即開,亦取其辛散耳。

【附方】舊二十四,新二十二。

風𤸷癢痹:茱萸一升,酒五升,煮取一升半,溫洗之,立止。(孟詵《食療》)賊風口偏,不能語者:茱萸一升,姜豉三升,清酒五升,和煎五沸,待冷服半升,一日三服,得少汗即瘥。(同上)

冬月感寒:吳茱萸五錢。煎湯服之,取汗。

頭風作痛:茱萸煎濃湯,以綿染,頻拭髮根良。(《千金翼方》)

嘔涎頭痛:吳茱萸湯:用茱萸一升,棗二十枚,生薑一大兩,人參一兩,以水五升,煎取三升,每服七合,日三服。(仲景方)

嘔而胸滿:方同上。

腳氣衝心:吳茱萸、生薑擂汁飲,甚良。(孟詵方)

腎氣上噦:腎氣自腹中起,上築於咽喉,逆氣連屬而不能出,或至數十聲,上下不得喘息。此由寒傷胃脘,腎虛氣逆,上乘於胃,與氣相併。《難經》謂之噦。《素問》云:病深者,其聲噦。宜服此方。如不止,灸期門、關元、腎俞穴。用吳茱萸(醋炒熱)、橘皮、附子(去皮)各一兩,為末,麵糊丸梧桐子大。每薑湯下七十丸。(孫氏《仁存方》)

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:用茱萸一升,酒拌濕,絹袋二個,包蒸極熱,更互熨足心。候氣透,痛亦即止,累有效。(《聖惠方》)

白話文:

張宗奭說:吳茱萸這藥物,降氣的效果非常快,但是腸胃虛弱的人服用會更加嚴重。

朱元素說:吳茱萸氣味都很濃烈,藥性是往上浮動但是又會往下走,屬於陽中有陰的藥性。它的功效有三個:去除胸中氣逆滿悶的感覺、止住心腹因寒冷引起的疼痛、消除酒醉,它還可以作為白豆蔻的輔助藥。

李杲說:當體內濁陰之氣無法下降,導致氣往上逆,造成咽喉食道不通暢,吃東西會造成張口瞪眼的狀況,這是因為陰寒阻塞,導致氣無法上下運行。如果這種情況沒有改善,會讓人感到身體寒冷,腹部脹滿、腹瀉。應該用吳茱萸的苦熱之性,疏泄其逆氣,效果神奇,其他藥物無法取代。但不宜過量使用,以免損傷元氣。

王好古說:衝脈出現病症,導致逆氣在體內竄動、內部急迫,適合用吳茱萸來治療。震卦和坤卦結合在一起時,其顏色呈現綠色。所以張仲景的吳茱萸湯、當歸四逆湯等方劑,都是用來治療厥陰病以及溫補脾胃,裡面都使用了吳茱萸。

李時珍說:吳茱萸的辛辣燥熱,能發散、能溫熱;苦熱之性,能乾燥、能固澀。所以它所治療的病症,都是利用其散寒溫中、乾燥濕氣、解除鬱悶的功效而已。根據《朱氏集驗方》記載:中丞常子正患有痰飲的毛病,每次吃飽飯或天氣陰晴變化時都會發作,大約每十天一次,會頭痛背寒、嘔吐酸水,甚至會臥床不起,吃藥也沒效果。在宣和年間,他擔任順昌司祿時,在太守蔡達道的宴席上,得到了吳仙丹的配方並服用,之後就沒有再發作。

每次遇到飲食過多造成腹脹時,只要服用五、七十顆藥丸就會好轉。過一會兒小便就會出現茱萸的味道,喝的酒也會隨著小便排出。他之前吃過很多種治療痰飲的藥都沒有這種效果。這個藥方是用吳茱萸(用熱水泡過七次)、茯苓等量磨成粉,用煉製的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熱開水服用五十顆。梅楊卿的方子是:只用吳茱萸用酒浸泡三天,再和茯苓粉混合,曬乾後,每次吞服一百顆,用溫酒送服。還有咽喉、口腔長瘡的人,用吳茱萸粉末用醋調成糊狀,貼在兩腳腳心,到晚上就會痊癒。

吳茱萸的藥性雖然熱,但是能引導熱氣向下走,這也是一種「從治」的原理;而說吳茱萸藥性只會往上走不會往下走,似乎不太正確。有人用吳茱萸治療小兒痘瘡口不能張開的情況,咬碎一、兩顆吳茱萸塗抹在嘴唇上,口就能張開了,這也是取其辛散的作用。

【附錄藥方】舊有二十四個,新增二十二個。

風濕搔癢麻木:用吳茱萸一升,酒五升,煮到剩下一升半,用溫熱的藥液洗患處,馬上就能止癢。(孟詵《食療》)

中風導致口眼歪斜,無法說話:用吳茱萸一升、薑豉三升、清酒五升,一起煮五次,放涼後服用半升,一天服用三次,如果稍微出汗就會痊癒。(同上)

冬天感受寒冷:用吳茱萸五錢,煎湯服用,取其發汗的作用。

頭風引起的疼痛:用吳茱萸煎成濃湯,用棉布沾濕擦拭髮根,效果很好。(《千金翼方》)

嘔吐黏液、頭痛:吳茱萸湯:用吳茱萸一升,紅棗二十枚,生薑一大兩,人參一兩,用水五升,煎到剩三升,每次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(張仲景方)

嘔吐並伴隨胸悶:藥方和上面一樣。

腳氣往上衝到心臟:用吳茱萸、生薑搗汁飲用,效果很好。(孟詵方)

腎氣上逆引起的打嗝:腎氣從腹中升起,往上衝到咽喉,逆氣連續不斷而無法排出,有時會連續數十聲,上氣不接下氣,這是因為寒氣損傷胃,腎虛導致氣逆往上衝,跟胃氣結合。《難經》稱之為「噦」。《素問》說:「病深者,其聲噦。」適合服用此藥方。如果還不能止住,就針灸期門穴、關元穴、腎俞穴。藥方:用吳茱萸(用醋炒熱)、橘皮、附子(去皮)各一兩,磨成粉,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薑湯送服七十顆。(孫氏《仁存方》)

陰毒傷寒,四肢冰冷:用吳茱萸一升,用酒拌濕,用兩個絲綢袋子包裹,蒸到非常熱,交替熨燙腳心。等熱氣滲透後,疼痛就會停止,多次使用都有效。(《聖惠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