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14)
果部第三十卷 (14)
1. 柿
【主治】作餅及糕與小兒食,治秋痢(詵)。黃柿和米粉作糗蒸,與小兒食,止下痢、下血有效(《藏器》)。
柿蒂
【氣味】澀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咳逆噦氣,煮汁服(詵)。
【發明】震亨曰:人之陰氣,依胃為養。土傷則木挾相火,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。古人以為胃寒,既用丁香、柿蒂,不知其孰為補虛,孰為降火?不能清氣利痰,惟有助火而已。
時珍曰:咳逆者,氣自臍下衝脈直上至咽膈,作呃忒蹇逆之聲也。朱肱《南陽書》以噦為咳逆,王履《溯洄集》以咳嗽為咳逆,皆誤矣。噦者,乾嘔有聲也。咳逆有傷寒吐下後,及久病產後,老人虛人,陰氣大虧,陽氣暴逆,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;有傷寒失下,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。當視其虛實陰陽,或溫或補,或泄熱,或降氣,或吐或下可也。
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,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。《濟生》柿蒂散,加以丁香、生薑之辛熱,以開痰散郁,蓋從治之法,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。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,治病後虛人咳逆,亦有功績。丹溪朱氏但執以寒治熱之理,而不及從治之法,矯枉之過矣。若陳氏《三因》又加以良薑之類,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咳逆不止:《濟生》柿蒂散:治咳逆胸滿。用柿蒂、丁香各二錢,生薑五片。水煎服。或為末,白湯點服。潔古加人參一錢,治虛人咳逆。《三因》加良薑、甘草等分。《衛生寶鑑》加青皮、陳皮。王氏《易簡》加半夏、生薑。
木皮
【主治】下血。曬焙研末,米飲服二錢,兩服可止(頌)。湯火瘡,燒灰,油調敷(時珍)。
根
【主治】血崩,血痢,下血(時珍)。
白話文:
【柿子】
【主要療效】做成餅或糕點給小孩吃,可以治療秋季腹瀉(李時珍說)。將黃色的柿子和米粉混合做成米糕蒸熟,給小孩吃,能有效止住腹瀉和便血(《藥藏》記載)。
【柿蒂】
【氣味】味道澀,性平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療效】能治療咳嗽、氣逆、噁心想吐,將柿蒂煮汁服用(李時珍說)。
【藥理闡述】朱震亨認為:人體的陰氣要依靠胃來滋養。如果脾胃受損,就會導致肝火挾帶著相火,直接往上衝,引起咳嗽、氣逆。古人認為這是胃寒,所以用丁香、柿蒂來治療,但不知道哪個是補虛,哪個是降火?這些藥並不能清熱化痰,反而會助長火氣。
李時珍說:所謂的咳逆,是指氣從肚臍下方的衝脈直衝到咽喉,發出呃逆、氣喘的聲音。朱肱在《南陽書》中將「噦」當作咳逆,王履在《溯洄集》中把咳嗽當成咳逆,都是錯誤的。「噦」是指乾嘔有聲。咳逆有分為傷寒吐瀉後,以及久病、產後、老人、虛弱的人,因為陰氣嚴重虧虛,陽氣暴逆,從下焦衝到上焦而不能排出;也有因為傷寒沒有正確治療,以及平常痰氣鬱結而導致的。應該根據虛實陰陽來治療,有時用溫補,有時用瀉熱,有時用降氣,有時用催吐或通便等方法。
古方只是單獨用柿蒂煮汁來飲用,是因為柿蒂味苦性溫,能夠降逆氣。《濟生方》中的柿蒂散,加入了丁香、生薑的辛熱,用來開痰散鬱,這是一種從治的方法,古人也常常使用且效果很好。易水張氏又加入了人參,用來治療病後虛弱的人咳嗽、氣逆,也有療效。丹溪朱氏只是拘泥於用寒涼藥治療熱症的原則,沒有考慮到從治的方法,矯枉過正了。而陳氏在《三因方》中又加入了良薑之類的藥物,就真的以為是胃寒而助長了邪火。
【附方】新方一個。
咳逆不止:《濟生方》柿蒂散:治療咳嗽、氣逆、胸悶。用柿蒂、丁香各二錢,生薑五片。用水煎服。或者將其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沖服。潔古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一錢,治療虛弱的人咳嗽、氣逆。《三因方》加入良薑、甘草等份。《衛生寶鑑》加入青皮、陳皮。王氏《易簡方》加入半夏、生薑。
【木皮】
【主要療效】能止血。將木皮曬乾、烘焙後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二錢,服用兩次可以止血(蘇頌說)。治療湯火燙傷,將木皮燒成灰,用油調勻後塗抹(李時珍說)。
【根】
【主要療效】能治療崩漏、血痢、便血(李時珍說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