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13)
果部第三十卷 (13)
1. 柿
【發明】震亨曰:乾柿屬金而有土,屬陰而有收意。故止血治咳,亦可為助也。
時珍曰:柿乃脾、肺血分之果也。其味甘而氣平,性澀而能收,故有健脾澀腸、治嗽止血之功。蓋大腸者,肺之合而胃之子也。真正柿霜,乃其精液,入肺病上焦藥尤佳。按:方勺《泊宅編》云:外兄劉掾云:病臟毒下血,凡半月,自分必死。得一方,只以乾柿燒灰,飲服二錢,遂愈。
又王璆《百一方》云: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,亦用此方一服而愈。為散、為丸皆可,與本草治腸澼、消宿血、解熱毒之義相合。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,益可證矣。又《經驗方》云: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,至孫得一方: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,絕不用水飲,如法食之,其病遂愈。此又一證也。
【附方】舊四,新十二。
腸風臟毒:方說見上。
小便血淋:葉氏:用乾柿三枚(燒存性),研末。陳米飲服。《經驗方》:用白柿、烏豆、鹽花煎湯,入墨汁服之。
熱淋澀痛:乾柿、燈心等分。水煎日飲(《朱氏方》)
小兒秋痢:以粳米煮粥,熟時入乾柿末,再煮三、兩沸食之,奶母亦食之。(《食療》)反胃吐食:乾柿三枚,連蒂搗爛,酒服甚效。切勿以他藥雜之。
腹薄食減,凡男女脾虛腹薄,食不消化,面上黑點者:用乾柿三斤,酥一斤,蜜半斤。以酥、蜜煎勻,下柿煮十餘沸,用不津器貯之。每日空腹食三、五枚,甚良。(孟詵《食療》)痰嗽帶血:青州大柿餅,飯上蒸熟批開。每用一枚,摻真青黛一錢,臥時食之,薄荷湯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產後咳逆,氣亂心煩。用乾柿切碎,水煮汁呷。(《產寶》)
婦人蒜髮:乾柿五枚,以茅香(煮熟)、枸杞子(酒浸,焙研)各等分。搗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茅香湯下,日三。(《普濟》)
面生䵟𪒟:乾柿,日日食之。(《普濟方》)
鼻窒不通:乾柿同粳米煮粥,日食。(《聖濟》)
耳聾鼻塞:乾柿三枚細切,以粳米三合,豆豉少許煮粥,日日空心食之。(《聖惠》)
痘瘡入目:白柿,日日食之,良。
臁脛爛瘡:用柿霜、柿蒂等分燒研,敷之甚效。(筆峰《雜興》)
解桐油毒:乾柿餅食之。(《普濟》)
烏柿(火熏乾者)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殺蟲,療金瘡、火瘡,生肉止痛(《別錄》)。治狗齧瘡,斷下痢(弘景)。服藥口苦及嘔逆者,食少許即止(藏器)。
醂柿(音覽)
【修治】瑞曰:水藏者性冷,鹽藏者有毒。
時珍曰:醂,藏柿也。水收、鹽浸之外,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、四度,令汁盡著器中,經十餘日即可食,治病非宜。
【主治】澀下焦,健脾胃,消宿血(詵)。
柿糕
【修治】時珍曰:案:李氏《食經》云:用糯米(洗淨)一斗,大幹柿五十個,同搗粉蒸食,如干,入煮棗泥和拌之。
白話文:
[柿子]
【功效闡述】
朱震亨說:乾柿子屬性為金,又帶有土的特性,屬於陰性且有收斂的效用。因此,可以止血、治療咳嗽,也能夠起到輔助作用。
李時珍說:柿子是脾臟、肺臟血分的果實。它的味道甘甜而性質平和,性味澀而能夠收斂,因此具有健脾固腸、治療咳嗽和止血的功效。大腸是肺的相關器官,又是胃的子臟。真正的柿霜是柿子的精華,用在治療肺部疾病的藥物中效果尤其好。據方勺的《泊宅編》記載,他的表兄劉掾患有內臟中毒導致下血的病症,持續了半個月,自認為必死無疑。後來得到一個方子,只用乾柿子燒成灰,用溫水沖服兩錢,病就好了。
另外,王璆的《百一方》也記載,曾姓的通判的兒子患下血病十年,也用這個方子服用一次就痊癒了。把乾柿燒灰做成散劑或丸劑都可以,這與本草書中記載的治療腸道疾病、消除淤血、解除熱毒的功效相符。因此,柿子是太陰經血分的藥物,這一點可以得到證實。還有《經驗方》記載,有人家裡三代都因反胃病去世,到了孫子這一代得到一個方子:用乾柿餅和乾飯每天一起食用,絕對不喝水,照這樣吃,他的病就好了。這又是一個證據。
【附加藥方】(原有四個,新增十二個)
腸風臟毒(便血): 方子內容如前所述。
小便出血淋漓: 葉氏說:用乾柿子三個(燒成炭),研成末。用陳米湯沖服。《經驗方》:用白柿、黑豆、鹽花煎湯,加入墨汁服用。
熱淋澀痛: 乾柿子和燈心草等量。用水煎服,每天飲用。(《朱氏方》)
小兒秋季腹瀉: 用粳米煮粥,快熟的時候加入乾柿子末,再煮兩三滾就可以吃了,哺乳期的母親也一起吃。(《食療》)
反胃嘔吐: 乾柿子三個,連蒂搗爛,用酒沖服效果很好。切記不要和其他藥物混用。
腹部虛弱、食慾不振,凡是男女因脾虛導致腹部虛弱、消化不良、臉上有黑點的人: 用乾柿子三斤,酥油一斤,蜂蜜半斤。用酥油和蜂蜜一起煎勻,放入柿子煮十幾滾,用不吸水的容器裝起來。每天空腹吃三到五個,效果很好。(孟詵《食療》)
痰多咳嗽帶血: 用青州產的大柿餅,放在飯上蒸熟後切開。每次用一個,摻入真青黛一錢,睡覺前吃下,用薄荷湯送服。(《丹溪纂要》)
產後咳嗽氣逆,心煩意亂: 用乾柿子切碎,用水煮汁飲用。(《產寶》)
婦女頭髮稀疏: 用乾柿子五個,和茅香(煮熟)、枸杞子(用酒浸泡後焙乾研磨)等量。搗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茅香湯送服,每天三次。(《普濟》)
臉上長黑斑: 每天吃乾柿子。(《普濟方》)
鼻塞不通: 用乾柿子和粳米一起煮粥,每天食用。(《聖濟》)
耳聾鼻塞: 用乾柿子三個切細,和粳米三合、少量豆豉一起煮粥,每天空腹食用。(《聖惠》)
痘瘡入眼: 每天吃白柿子,效果很好。
小腿潰爛: 用柿霜和柿蒂等量燒成灰研磨,敷在患處效果很好。(筆峰《雜興》)
解除桐油中毒: 吃乾柿餅。(《普濟》)
[烏柿](用火熏乾的柿子)
【氣味】 味甘,性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 殺蟲,治療金瘡、火瘡,促進肌肉生長,止痛。(《別錄》)治療狗咬傷,止瀉。(陶弘景)服用藥物後口苦或噁心嘔吐的人,吃少量烏柿就能止住。(陳藏器)
[醂柿] (音覽) (經過特殊處理的柿子)
【炮製】 瑞說:用水浸泡的醂柿性寒,用鹽浸泡的則有毒。
李時珍說:醂,就是儲藏柿子的方法。除了用水或鹽浸泡之外,還有用成熟的柿子,用草木灰水洗三四次,讓汁液盡量流出,然後放在容器中,十幾天後就可以食用,但不宜用來治病。
【主治】 收斂下焦,健脾養胃,消除淤血。(孟詵)
[柿糕]
【炮製】 李時珍說:參考李氏《食經》記載:用糯米(洗淨)一斗,乾柿子五十個,一起搗成粉蒸熟食用。如果太乾,可以加入煮過的棗泥攪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