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三十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三十卷 (12)

1. 林檎

(宋《開寶》)

【校正】併入《拾遺》文林郎果。

【釋名】來禽(《法帖》)、文林郎果。

《藏器》曰:文林郎生渤海間。云其樹從河中浮來,有文林郎拾得種之,因以為名。

珣曰:文林郎,南人呼為榲桲是矣。

時珍曰:案:洪玉父云:此果味甘,能來眾禽於林,故有林禽、來禽之名。又唐高宗時,紀王李謹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貢。帝大悅,賜謹為文林郎。人因呼林檎為文林郎果。又《述徵記》云:林檎實佳美。其榲桲微大而狀醜,有毛而香,關輔乃有,江南甚希。據此,則林檎是文林郎,非榲桲也。

【集解】志曰:林檎,在處有之。樹似柰,皆二月開粉紅花。子亦如柰而差圓,六月、七月熟。

頌曰:亦有甘、酢二種:甘者,早熟而味脆美;酢者,差晚,須爛熟乃堪啖。今醫家干之入治傷寒藥,謂之林檎散。

時珍曰:林檎,即柰之小而圓者。其味酢者,即楸子也。其類有金林檎、紅林檎、水林檎、蜜林檎、黑林檎,皆以色味立名。黑者色似紫柰。有冬月再實者。林檎熟時,曬乾研末點湯服甚美,謂之林檎麨。僧贊寧《物類相感志》云:林檎樹生毛蟲,埋蠶蛾於下,或以洗魚水澆之即止。皆物性之妙也。

【氣味】酸、甘,溫,無毒。

思邈曰:酸、苦,平,澀,無毒。多食令人百脈弱。

志曰:多食發熱及冷痰澀氣,令人好唾,或生瘡癤,閉百脈。其子食之,令人煩心。

【主治】下氣消痰,治霍亂肚痛(大明)。消渴者,宜食之(蘇頌)。療水穀痢、泄精(孟詵)。小兒閃癖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舊三。

水痢不止:林檎(半熟者)十枚。水二升,煎一升,並林檎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

小兒下痢:林檎、構子同杵汁,任意服之。(《子母秘錄》)

小兒閃癖,頭髮豎黃,瘰癧瘦弱者:干林檎脯研末,和醋敷之。(同上)

東行根

【主治】白蟲、蛔蟲,消渴好唾(孟詵)。

白話文:

林檎

宋代《開寶本草》記載,林檎又名來禽、文林郎果。據《唐本草》記載,文林郎果產於渤海地區,傳說其樹是從河中漂來的,被一位名叫文林郎的人拾獲種植,因此得名。李珣認為,文林郎果就是南方人所稱的榲桲。李時珍則考證,洪玉父說此果味甜,能吸引眾多鳥類到林中,所以稱為林禽、來禽。唐高宗時期,紀王李謹曾獻上五種顏色的林檎,如同朱柰,皇帝非常高興,賜封李謹為文林郎,因此人們也稱林檎為文林郎果。《述徵記》也記載林檎果實美味。而榲桲則果實較大,外形醜陋,帶毛且有香味,關中地區有,江南地區很少見。因此,林檎是文林郎果,而非榲桲。

林檎廣泛分布,樹木類似柰樹,二月開花,花為粉紅色。果實也像柰,但較圓,六月、七月成熟。果實有甜、酸兩種,甜的早熟,口感脆美;酸的稍晚熟,必須爛熟後才能食用。醫家常用其入藥,治療傷寒,稱為林檎散。

林檎就是個頭較小、果實較圓的柰。酸味的林檎就是楸子。林檎種類很多,有金林檎、紅林檎、水林檎、蜜林檎、黑林檎等,都是根據顏色和味道命名的。黑林檎顏色像紫柰。有些林檎冬天會二次結果。林檎成熟後曬乾研磨成粉末,加水服用,味道很好,稱為林檎麨。僧贊寧的《物類相感志》記載,林檎樹上若生毛蟲,可在樹下埋蠶蛾,或用洗魚的水澆灌,就能去除蟲害。這些都是物性方面的奇特之處。

林檎味酸甘,性溫,無毒。但也有記載說其味酸苦,性平,味澀,無毒,多吃會使人氣血虛弱,或導致發熱、寒痰、氣澀、多唾液、生瘡癤、氣血凝滯等症狀,其果核也不宜多吃。

林檎具有下氣消痰的功效,可治療霍亂腹痛、消渴症、水穀痢、遺精和小兒閃癖。

附方:治療水痢不止、小兒下痢和小兒閃癖的方劑。

東行根(林檎根):可治療蛔蟲、白蟲、消渴症及多唾液。

2.

(音士。《別錄》中品)

【釋名】時珍曰:杮從𠂔,音滓,諧聲也。俗作杮,非矣。杮(音肺),削木片也。胡名鎮頭迦。

【集解】頌曰:柿南北皆有之,其種亦多。紅柿所在皆有。黃柿生汴、洛諸州。朱柿出華山,似紅柿而圓小,皮薄可愛,味更甘珍。椑柿色青,可生啖。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。又有一種小柿,謂之軟棗,俗呼為牛奶柿。世傳柿有七絕:一多壽,二多陰,三無鳥巢,四無蟲蠹,五霜葉可玩,六嘉賓,七落葉肥滑,可以臨書也。

宗奭曰:柿有數種:著蓋柿,於蒂下別有一重。又有牛心柿,狀如牛心。蒸餅柿,狀如市賣蒸餅。華州朱柿,小而深紅。塔柿,大於諸柿,去皮掛木上,風曬乾之佳。火乾者,味不甚佳。其生者,可以溫水養去澀味也。

時珍曰:柿高樹大葉,圓而光澤。四月開小花,黃白色。結實青綠色,八、九月乃熟。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,曬乾者謂之白柿,火乾者謂之烏柿,水浸藏者謂之醂柿。其核形扁,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。其根甚固,謂之柿盤。案《事類合璧》云:柿,朱果也。大者如碟,八稜稍扁;其次如拳;小或如雞子、鴨子、牛心、鹿心之狀。

一種小而如拆二錢者,謂之猴棗。皆以核少者為佳。

烘柿:時珍曰:烘柿,非謂火烘也。即青綠之柿,收置器中,自然紅熟如烘成,澀味盡去,其甘如蜜。歐陽修《歸田錄》言:襄、鄧人以榠楂或榲桲或橘葉於中則熟,亦不必。

【氣味】甘,寒,澀,無毒。

弘景曰:生柿性冷,鹿心柿尤不可食,令人腹痛。

宗奭曰:凡柿皆涼,不至大寒。食之引痰,為其味甘也。曬乾者,食多動風。

頌曰:凡柿同蟹食,令人腹痛作瀉,二物俱寒也。

時珍曰:按:王璆《百一選方》云:一人食蟹,多食紅柿,至夜大吐,繼之以血,昏不省人。一道者云:惟木香可解。乃磨汁灌之,即漸甦醒而愈也。

【主治】通耳鼻氣,治腸澼不足。解酒毒,壓胃間熱,止口乾(《別錄》)。續經脈氣(詵)。

【發明】藏器曰:飲酒食紅柿,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。《別錄》言解酒毒,失之矣。

白柿、柿霜

【修治】時珍曰:白柿即乾柿生霜者。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,日曬夜露至干,內甕中,待生白霜乃取出。今人謂之柿餅,亦曰柿花。其霜謂之柿霜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澀,無毒。

弘景曰:曬乾者性冷,生柿彌冷。火熏者性熱。

【主治】補虛勞不足,消腹中宿血,澀中厚腸,健脾胃氣(詵)。開胃澀腸,消痰止渴,治吐血,潤心肺,療肺痿心熱咳嗽,潤聲喉,殺蟲(大明)。溫補。多食,去面䵟(藏器)。治反胃咯血,血淋腸澼,痔漏下血(時珍)。霜:清上焦心肺熱,生津止渴,化痰寧嗽,治咽喉口舌瘡痛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柿子在南北各地都有種植,品種繁多。常見的有紅柿、黃柿(汴京、洛陽等地盛產)、朱柿(華山所產,個頭小而圓,皮薄味甜)、椑柿(青色,可生食)。各種柿子都美味且有益身體。還有一種小柿子,稱為軟棗,俗稱牛奶柿。相傳柿子有七大奇特之處:壽命長、樹蔭大、不會有鳥巢、沒有蟲蛀、霜葉美麗、是上好的待客佳果、落葉肥厚光滑,可用來臨摹書法。

柿子有多種品種,例如:著蓋柿(蒂下另有一層果肉)、牛心柿(形似牛心)、蒸餅柿(形似蒸餅)、華州朱柿(小而深紅)、塔柿(個頭最大,去皮掛在樹上風乾最好,火烤則風味較差,生食可用溫水浸泡去除澀味)。柿樹高大,葉片圓潤光亮,四月開花,花色黃白。果實初為青綠色,八、九月成熟。生柿子放在容器中自然變紅的稱為烘柿,曬乾的稱為白柿,火烤的稱為烏柿,浸水保存的稱為醂柿。柿核扁平,堅硬,形似木鱉子仁。柿樹根系發達,稱為柿盤。柿子是紅色的果實,大的像碟子,八棱形略扁;中等大小的像拳頭;小的則像雞蛋、鴨蛋、牛心、鹿心等形狀。還有一種很小的柿子,像兩枚制錢那麼大,稱為猴棗。柿子以核少的為佳。

烘柿並非用火烘烤,而是指將青綠色的柿子收納起來,自然成熟變紅,澀味消失,甘甜如蜜。不一定需要像歐陽修《歸田錄》中所述,放入榠楂、榲桲或橘葉才能成熟。

柿子味甘、性寒,帶澀味,無毒。生柿子性寒,尤其是鹿心柿,不宜多食,易導致腹痛。所有柿子都屬性涼,但並非極寒。吃柿子容易生痰,因為其味甘。曬乾的柿子,吃多了容易引起風症。柿子與螃蟹同食,會導致腹痛腹瀉,因為兩者都性寒。據《百一選方》記載,有人大量食用螃蟹和紅柿,當晚嘔吐,並吐血昏迷,一位道士用磨碎的木香汁灌服,才使其甦醒。

柿子可以通暢耳鼻氣,治療腸胃虛弱,解酒毒,消除胃熱,止口乾;還能補益經脈氣血。飲酒後吃紅柿容易醉酒或心痛。

白柿和柿霜:白柿即曬乾後表面結霜的柿子。做法是將大柿子去皮壓扁,曬太陽和露水,直到乾燥後放入瓮中,待其表面產生白霜後取出。現在稱之為柿餅或柿花,其霜稱為柿霜。白柿和柿霜味甘、性平,帶澀味,無毒。曬乾的柿子性寒,生柿子更寒,火烤的柿子則性溫。白柿和柿霜能補虛勞,消除腹中瘀血,澀腸止瀉,健脾胃,開胃澀腸,消痰止渴,治療吐血,滋潤心肺,治肺虛心熱咳嗽,潤喉,殺蟲,溫補。多吃柿子能使面色紅潤。還能治療反胃咯血、血尿、腸胃虛弱、痔瘡出血。柿霜能清心肺之熱,生津止渴,化痰止咳,治療咽喉口舌潰瘍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