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24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24)

1.

思邈曰:多食令人熱渴膨脹,動臟腑,損脾元,助濕熱。

大棗

【釋名】干棗(《別錄》)、美棗(《別錄》)、良棗。

《別錄》曰:八月採,曝乾。

瑞曰:此即曬乾大棗也。味最良美,故宜入藥。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思邈曰:甘、辛,熱,滑,無毒。

杲曰:溫。

大明曰:有齒病、疳病、蟲䘌人不宜啖棗,小兒尤不宜食。又忌與蔥同食,令人五臟不和;與魚同食,令人腰腹痛。

時珍曰:今人蒸棗多用糖、蜜拌過,久食最損脾、助濕熱也。啖棗多,令人齒黃生䘌。故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齒處晉而黃,蝨處頭而黑。

【主治】心腹邪氣,安中,養脾氣,平胃氣,通九竅,助十二經,補少氣、少津液、身中不足,大驚四肢重,和百藥。久服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。宗奭曰:(煮取肉,和脾胃藥甚佳)。補中益氣,堅志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除腸澼。久服不飢神仙(《別錄》)。

潤心肺,止嗽,補五臟,治虛損,除腸胃癖氣。和光粉燒,治疳痢(大明)。小兒患秋痢,與蛀棗食之良(孟詵)。殺烏頭、附子、天雄毒(之才)。和陰陽,調營衛,生津液(李杲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道家方藥,以棗為佳餌。其皮利,肉補虛,所以合湯皆擘之也。

杲曰:大棗氣味俱厚,陽也。溫以補不足,甘以緩陰血。

成無己曰:邪在營衛者,辛甘以解之。故用薑、棗以和營衛,生髮脾胃升騰之氣。張仲景治奔豚,用大棗滋脾土以平腎氣也。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,益土而勝水也。

震亨曰:棗屬土而有火,味甘性緩。甘先入脾,補脾者未嘗用甘。故今人食甘多者,脾必受病也。時珍曰:《素問》言:棗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。謂治病和藥,棗為脾經血分藥也。若無故頻食,則生蟲損齒,貽害多矣。按:王好古云:中滿者勿食甘,甘令人滿。故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,減餳、棗,與甘草同例,此得用棗之方矣。

又按:許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一婦病臟燥悲泣不止,祈禱備至。予憶古方治此證用大棗湯,遂治,與服盡劑而愈。古人識病治方,妙絕如此。又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云:程虎卿內人妊娠四、五個月,遇晝則慘慼悲傷,淚下數欠,如有所憑,醫巫兼治皆無益。管伯周說:先人曾語此,治須大棗湯乃愈。

虎卿借方治藥,一投而愈。方見下條。又《摘玄方》治此證,用紅棗燒存性,酒服三錢,亦大棗湯變法也。

【附方】舊七,新十二。

調和胃氣:以干棗去核,緩火逼燥為末。量多少入少生薑末,白湯點服。調和胃氣甚良。(《衍義》)。

反胃吐食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翅,入在內,煨熟去蝥,空心食之,白湯下良。

小腸氣痛:大棗一枚去核,用斑蝥一枚去頭、足、翅,入棗內,紙包煨熟,去蝥食棗,以桂心、蓽澄茄湯下。(《直指》)。

白話文:

孫思邈說:吃太多棗子會使人感到燥熱口渴、腹脹,擾動臟腑,損害脾胃的元氣,助長體內的濕熱。

大棗

別名:乾棗、美棗、良棗。

《別錄》記載:八月採摘,曬乾。

陶弘景說:這就是曬乾的大棗。味道最好,所以適合入藥。現在也有人用膠棗中肥大的來用。

味道:甘甜,性平,無毒。

孫思邈說:甘甜、辛辣,性熱,滑潤,無毒。

李杲說:性溫。

李時珍說:有牙齒疾病、疳病、體內有蟲的人不適合吃棗,尤其小孩子更不宜食用。而且忌諱與蔥一起吃,會導致五臟不和;與魚一起吃,會導致腰腹疼痛。

李時珍說:現在人們蒸棗大多用糖、蜜拌過,長期食用最容易損傷脾胃,助長體內的濕熱。吃太多棗子,會使牙齒變黃,長蛀牙。所以嵇康《養生論》說:牙齒處在晉朝就會變黃,頭上的蝨子處於頭上會變黑。

主治:能去除心腹的邪氣,安定中焦,滋養脾氣,調和胃氣,疏通九竅,輔助十二經脈,補益氣虛、津液不足、身體虧虛,改善驚嚇過度、四肢沉重,調和各種藥物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《本經》說:煮取棗肉,和脾胃藥一起服用效果很好。能補中益氣,堅定意志,增強體力,消除煩悶,治療心下滯悶,去除腸道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,像神仙一樣。《別錄》說:

能潤澤心肺,止咳,補益五臟,治療虛損,去除腸胃的癖氣。與光粉一起燒成灰,可以治療小兒疳痢。小孩子患秋季痢疾,吃蛀棗效果很好。可以解除烏頭、附子、天雄的毒性。可以調和陰陽,調養營衛,生發津液。

闡述:陶弘景說:道家藥方中,把棗當作很好的補品。棗皮有通利的作用,棗肉可以補虛,所以用來煮湯時都會把棗子擘開。

李杲說:大棗氣味都很厚重,屬陽。性溫可以補益不足,味甘可以緩和陰血的不足。

成無己說:邪氣在營衛時,可以用辛甘之味來解除。所以用生薑、大棗來調和營衛,生發脾胃的升騰之氣。張仲景治療奔豚病,用大棗滋養脾土來平息腎氣。治療水飲脅痛,有十棗湯,用來補益脾土以戰勝水邪。

朱震亨說:棗屬土,但帶有火性,味道甘甜,性緩。甘味先入脾,補益脾氣卻不曾用甘味。所以現在人吃太多甜食,脾肯定會生病。李時珍說:《素問》說:棗是脾的果實,脾病適合吃棗。意思是說用來治病、調和藥物時,棗是脾經血分的藥物。如果沒有原因就頻繁吃棗,會生蟲、損壞牙齒,留下許多禍害。王好古說:中焦脹滿的人不要吃甜食,甜食會讓人更加脹滿。所以張仲景的建中湯,治療心下痞塞的人,要減去飴糖、大棗,和甘草的道理相同。這是使用大棗的方子。

另外,許叔微《本事方》記載:一位婦人患了臟躁症,悲傷哭泣不止,到處祈禱也沒有用。我記得古代方子治療這種病用大棗湯,於是給她服用,喝完藥就好了。古人認識疾病、使用藥方的精妙之處,真是絕了。另外,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記載:程虎卿的妻子懷孕四五個月,白天會感到悲傷憂愁,流淚打哈欠,好像有什麼東西附身一樣,找醫生巫師治療都沒效果。管伯周說:我的先人曾說過這種病,需要用大棗湯才能治好。

程虎卿借來藥方,服用一劑就好了。方子在下面條目中。另外,《摘玄方》治療這種病,用紅棗燒到性存,用酒送服三錢,也是大棗湯的變通用法。

附方:舊有七個,新增十二個。

調和胃氣:將乾棗去核,用小火慢慢烘乾,研成粉末。用少量生薑末,加入適量,用白開水沖服。調和胃氣效果很好。

反胃吐食:取一枚大棗去核,將一枚去頭翅的斑蝥放入棗內,煨熟後取出斑蝥,空腹吃棗,用白開水送服。

小腸氣痛:取一枚大棗去核,將一枚去頭、足、翅的斑蝥放入棗內,用紙包好煨熟,取出斑蝥吃棗,用桂心、蓽澄茄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