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23)
果部第二十九卷 (23)
1. 天師慄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按:宋祁《益州方物記》云:天師慄,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,他處無有也。云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,故名。似慄而味美,惟獨房若橡為異耳。今武當山所賣娑羅子,恐即此物也。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久食,已風攣(時珍。出《益州記》)。
白話文:
據李時珍記載,宋祁的《益州方物記》中提到,天師慄只生長在四川青城山,其他地方沒有。相傳是張天師在此修道時遺留下來的,因此得名。它看起來像栗子,味道卻更好,只是果實的殼像橡樹果實不同。現在武當山販賣的娑羅子,可能就是天師慄。
天師慄味甘性溫,無毒。長期食用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肢體攣縮。
2. 棗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陸佃《埤雅》云:大曰棗,小曰棘。棘,酸棗也。棗性高,故重朿;棘性低,故並朿。朿音次。棗、棘皆有刺針,會意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棗生河東平澤。
弘景曰: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細,多膏甚甜。郁州互市者亦好,小不及耳。江東臨沂、金城棗形大而虛,少脂,好者亦可用之。南棗大惡,不堪啖。
頌曰:近北州郡皆出棗,惟青州之種特佳。晉州、絳州者雖大,而不及青州肉厚也。江南出者,堅燥少脂。今園圃種蒔者,其種甚多。美者有水菱棗、御棗之類,皆不堪入藥,蓋肌肉輕虛故也。南郡人煮而曝乾,皮薄而皺,味更甘於他棗,謂之天蒸棗,亦不入藥。按: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壺棗大而銳,壺猶瓠也。
邊,腰棗也,細腰,今謂之轆轤棗。櫅,白棗也,子白乃熟。洗,大棗,也,出河東猗氏縣,大如雞卵。遵,羊棗也,實小紫黑,俗名羊矢棗。樲,酸棗也,木小而實酢。還味,棯棗也,其味短。蹶泄,苦棗也,其味苦。晰,無實棗也。
宗奭曰:大棗先青州,次晉州,皆可曬曝入藥,益脾胃。余者止可充食用耳。青州人以棗去皮核,焙乾為棗圈,以為奇果。有御棗,甘美輕脆,後眾棗熟而易生蟲,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也。又有牙棗,先眾棗熟,亦甘美,微酸而尖長。二棗皆可啖,不堪收曝。
時珍曰:棗木赤心有刺。四月生小葉,尖觥光澤。五月開小花,白色微青。南北皆有,惟青、晉所出者肥大甘美,入藥為良。其類甚繁,《爾雅》所載之外,郭義恭《廣志》有狗牙、雞心、牛頭、羊矢、獼猴、細腰、赤心、三星、駢白之名,又有木棗、氐棗、桂棗、夕棗、灌棗、墟棗、蒸棗、白棗、丹棗、棠棗,及安邑、信都諸棗。谷城紫棗長二寸,羊角棗長三寸。
密雲所出小棗,脆潤核細,味亦甘美,皆可充果食,不堪入藥。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曬乾大棗為良。按: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云:凡棗全赤時,日日撼而收曝,則紅皺。若半赤收者,肉未充滿,干即色黃而皮皺,將赤收者,味亦不佳。《食經》作干棗法:須治淨地,鋪菰箔之類承棗,日曬夜露,擇去胖爛,曝乾收之。
切而曬乾者為棗脯。煮熟榨出者為棗膏,亦曰棗瓤。蒸熟者為膠棗,加以糖、蜜拌蒸則更甜;以麻油葉同蒸,則色更潤澤。搗膠棗曬乾者為棗油,其法取紅軟干棗入釜,以水僅淹平,煮沸漉出,砂盆研細,生布絞取汁,塗盤上曬乾,其形如油,以手摩刮為末收之。每以一匙,投湯碗中,酸甜味足,即成美漿,用和米麨,最止飢渴、益脾胃也。
盧諶《祭法》云:春祀用棗油。即此。
生棗
【氣味】甘、辛,熱,無毒。多食令人寒熱。凡羸瘦者不可食。
白話文:
棗
李時珍引述陸佃《埤雅》說:大的叫棗,小的叫棘。棘就是酸棗。棗的樹長得高,所以果實也長得高;棘的樹長得矮,所以果實也長得矮。「朿」音「次」。棗和棘都有刺,這是會意而來的名稱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棗生長在河東平澤地區。
陶弘景說:民間相傳河東猗氏縣的棗特別好。現在青州產的棗個頭大,核小,油脂多,非常甜。郁州互市(指古代邊境貿易)的棗也很好,就是個頭小一些。江東臨沂、金城地區的棗個頭大但空心,油脂少,好的也能用。南方的棗很差,不能吃。
寇宗奭說:北方的州郡都出產棗,只有青州的棗最好。晉州、絳州的棗雖然個頭大,但不如青州棗肉厚。江南產的棗堅硬乾燥,油脂少。現在園圃種植的棗,品種很多。好的品種有水菱棗、御棗等,但這些都不能入藥,因為它們的果肉輕而鬆軟。南郡人把棗煮熟後曬乾,棗皮薄而皺,味道比其他棗更甜,叫做天蒸棗,也不能入藥。按:郭璞注《爾雅》說:壺棗很大而且尖,壺指像瓠瓜一樣的形狀。邊,指腰棗,腰細,現在叫它轆轤棗。櫅,指白棗,果核是白的才算成熟。洗,指大棗,產自河東猗氏縣,大如雞蛋。遵,指羊棗,果實小,紫黑色,俗稱羊矢棗。樲,指酸棗,樹小,果實酸。還味,指棯棗,味道短促。蹶泄,指苦棗,味道苦。晰,指無果肉的棗。
寇宗奭說:棗最好的是青州的,其次是晉州的,都可以曬乾入藥,益於脾胃。其他的只能當作食物吃。青州人把棗去皮去核,烘乾做成棗圈,當作珍貴的果品。御棗味道甘美,輕脆易碎,比其他棗晚熟,容易生蟲,現在人們稱為「撲落酥」。還有一種牙棗,比其他棗早熟,也甘美,略帶酸味,形狀尖長。這兩種棗都可以吃,但不能曬乾儲藏。
李時珍說:棗樹木心是紅色的,有刺。四月生出小葉,葉尖細長,光澤明亮。五月開花,花小,顏色是白色略帶青色。南北各地都有,但只有青州、晉州產的棗肥大甘美,入藥最好。棗的種類很多,《爾雅》記載的之外,郭義恭《廣志》中還有狗牙棗、雞心棗、牛頭棗、羊矢棗、獼猴棗、細腰棗、赤心棗、三星棗、駢白棗等名稱,還有木棗、氐棗、桂棗、夕棗、灌棗、墟棗、蒸棗、白棗、丹棗、棠棗,以及安邑棗、信都棗等。谷城紫棗長二寸,羊角棗長三寸。
密雲產的小棗,脆嫩,核小,味道也甘美,都可以當作水果吃,不能入藥。入藥必須用青州和晉地曬乾的大棗最好。按: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說:棗完全變紅的時候,每天搖晃樹枝採摘曬乾,就會變得紅而皺。如果棗半紅就摘,果肉沒有長滿,曬乾後顏色就會發黃,而且皮皺,半紅時摘的棗味道也不好。《食經》記載乾棗的做法:需要整理乾淨的地面,鋪上菰箔等東西承接棗子,白天曬太陽,晚上露在外面,挑出胖爛的棗子,曬乾收起來。
切開曬乾的棗叫棗脯。煮熟榨出的棗汁叫棗膏,也叫棗瓤。蒸熟的棗叫膠棗,加上糖蜜一起蒸則更甜;和麻油葉一起蒸,顏色則更潤澤。把膠棗搗碎曬乾就成了棗油,做法是:取紅軟的乾棗放入鍋中,加水剛好淹沒棗子,煮沸後撈出,用砂盆研磨成細末,用生布絞出汁,塗在盤子上曬乾,形狀像油,用手磨成粉收起來。每次取一匙放入湯碗中,酸甜味十足,就成了美味的漿糊,用來和米粥,最能止飢渴、益脾胃。
盧諶《祭法》說:春天祭祀用棗油。就是指這個。
生棗
氣味:甘、辛,溫熱,無毒。吃太多會令人寒熱。體質虛弱的人不宜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