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果部第二十九卷 (10)

1.

白梅

【釋名】鹽梅、霜梅。

【修治】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,日曬夜漬,十日成矣。久乃上霜。

【氣味】酸、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和藥點痣,蝕惡肉(弘景)。刺在肉中者,嚼敷之即出(孟詵)。治刀箭傷,止血,研爛敷之(大明)。

乳癰腫毒,杵爛貼之,佳(汪穎)。除痰。(蘇頌)。

治中風驚癇,喉痹痰厥僵仆,牙關緊閉者,取梅肉揩擦牙齦,涎出即開。又治瀉痢煩渴,霍亂吐下,下血血崩,功同烏梅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生梅、烏梅、白梅,功應相似。

好古曰:烏梅,脾、肺二經血分藥也。能收肺氣,治燥嗽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

時珍曰:烏梅、白梅所主諸病,皆取其酸收之義。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䘌方中用者,取蟲得酸即止之義,稍有不同耳。《醫說》載:曾魯公痢血百餘日,國醫不能療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,合臘茶,入醋服之,一啜而安。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,應之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灶下土等分為末,茶調服,亦效。

蓋血得酸則斂,得寒則止,得苦則澀故也。其蝕惡瘡胬肉,雖是酸收,卻有物理之妙。說出《本經》。其法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:用烏梅肉燒存性研,敷惡肉上,一夜立盡。《聖惠》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,其力緩。按:楊起《簡便方》云:起臂生一疽,膿潰百日方愈,中有惡肉突起,如蠶豆大,月餘不消,醫治不效。因閱本草得此方,試之,一日夜去其大半,再上一日而平。

乃知世有奇方如此,遂留心搜刻諸方,始基於此方也。

【附方】舊十一,新二十二。

諸瘡胬肉:方見上。

癰疽瘡腫,已潰未潰皆可用:鹽白梅燒存性為末,入輕粉少許,香油調,塗四圍。(王氏《易簡方》)。

喉痹乳蛾:冰梅丸:用青梅二十枚(鹽十二兩,醃五日,取梅汁),入明礬三兩,桔梗、白芷、防風各二兩,豬牙皂角三十條,俱為細末,拌汁和梅入瓶收之。每用一枚,噙咽津液。凡中風痰厥,牙關不開,用此擦之尤佳。《總錄》:用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,或納吞之。

消渴煩悶:烏梅肉二兩,微炒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入豉二百粒,煎至半盞,溫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
泄痢口渴:烏梅煎湯,日飲代茶。(《扶壽精方》)。

產後痢渴:烏梅肉二十個,麥門冬十二分,以水一升,煮七合,細呷之。(《必效方》)。

赤痢腹痛《直指》:用陳白梅同真茶、蜜水各半,煎飲之。《聖惠》:用烏梅肉(炒)、黃連各四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米飲服二十丸,日三服。

便痢膿血:烏梅一兩去核,燒過為末。每服二錢,米飲下,立止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久痢不止,腸垢已出:《肘後》:用烏梅肉二十個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分二服。《袖珍》:用烏梅肉、白梅肉各七個搗爛,入乳香末少許,杵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茶湯下,日三。

白話文:

[白梅]

[別名] 又稱鹽梅、霜梅。

[製作方法] 選用大的青梅,用鹽水浸泡,白天曬太陽,晚上繼續浸泡,這樣經過十天就完成了。經過長時間存放,表面會產生白霜。

[味道] 味酸、鹹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[主要功效] 可以調和藥性,點在痣上,可以腐蝕不好的肉(李時珍的說法)。如果異物刺入肉中,將白梅嚼爛敷在患處,異物就會出來(孟詵的說法)。可以治療刀劍箭傷,止血,將白梅研爛敷在傷口上(大明本草的說法)。

對於乳房的癰腫毒瘡,將白梅搗爛敷上,效果很好(汪穎的說法)。可以化痰(蘇頌的說法)。

治療中風、驚癇、喉嚨腫痛、痰厥、昏迷僵硬、牙關緊閉等症狀,可以用白梅肉擦拭牙齦,流出唾液後牙關就會打開。還可以治療腹瀉、口渴、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、便血、崩漏等症狀,功效和烏梅相同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[功效原理] 陶弘景認為:生梅、烏梅、白梅的功效應該相似。

張元素認為:烏梅是作用於脾、肺二經血分的藥物,可以收斂肺氣,治療燥咳。肺喜歡收斂,所以要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。

李時珍認為:烏梅、白梅所治療的各種疾病,都是因為它們有酸澀收斂的作用。只有張仲景用烏梅丸治療蛔蟲病,是利用蛔蟲遇到酸味會停止活動的原理,稍有不同。《醫說》記載:曾魯公患痢疾出血一百多天,太醫都無法治癒。陳應之用一個鹽水浸泡過的白梅肉研爛,加入臘茶,再加醋一起服用,一喝就好。大丞梁莊肅公也患痢疾出血,陳應之用烏梅、胡黃連、灶心土等分研成末,用茶水調服,也有效。

因為血遇到酸味會收斂,遇到寒冷會停止流血,遇到苦味會澀住。白梅腐蝕惡瘡和贅肉,雖然是酸澀收斂的作用,卻有物理治療的巧妙之處。這在《本草經》中有所記載。方法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:將烏梅肉燒成炭,研成粉,敷在惡肉上,一夜之間就可以去除。《聖惠方》中用烏梅和蜂蜜做成餅貼在患處,效果比較慢。楊起在《簡便方》中說:他手臂上長了一個瘡,膿液流了一百多天才好,中間有像蠶豆大小的惡肉突起,一個多月都不消退,醫治無效。後來翻閱本草,發現這個方法,試用後,一天一夜就去掉了一大半,再用一天就平復了。

由此可見,世上確實有奇妙的方子,所以開始留心蒐集各種藥方,其源頭就在這個方子上。

[相關配方] 原來有十一種,新增二十二種。

  • 各種瘡的贅肉: 方法見上文。

  • 癰、疽、瘡、腫,無論潰爛或未潰爛都可以用: 將鹽白梅燒成炭,研成粉,加入少量輕粉,用香油調和,塗在患處四周。(王氏《易簡方》)

  • 喉嚨腫痛、扁桃腺發炎:

  • 冰梅丸:用青梅二十個(用十二兩鹽醃五天,取梅汁),加入明礬三兩,桔梗、白芷、防風各二兩,豬牙皂角三十條,都研成細末,用梅汁拌勻,放入瓶中保存。每次取一枚含在口中,吞咽津液。對於中風、痰厥、牙關不開的情況,用此方擦拭牙齦效果更佳。《總錄》:用白梅包裹生礬末做成丸含咽,或者吞服。

  • 口渴、煩悶: 烏梅肉二兩,稍微炒一下,研成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去渣,加入豆豉二百粒,煎到剩半碗,溫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
  • 腹瀉、口渴: 用烏梅煎湯,每天飲用代替茶水。(《扶壽精方》)

  • 產後腹瀉、口渴: 用烏梅肉二十個,麥門冬十二分,用水一升煮成七合,慢慢喝。(《必效方》)

  • 赤痢、腹痛:《直指》:用陳年白梅和真茶、蜜水各半,煎煮後飲用。《聖惠方》:用烏梅肉(炒過)、黃連各四兩,研成末,用蜂蜜煉成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用米湯服用二十丸,每天三次。

  • 腹瀉、便膿血: 將烏梅一兩去核,燒過後研成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,立刻止瀉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  • 久瀉不止、腸垢已出: 《肘後方》:用烏梅肉二十個,用水一碗煎成六分,飯前分兩次服用。《袖珍方》:用烏梅肉、白梅肉各七個搗爛,加入少量乳香末,搗成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茶水送服,每天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