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果部第二十九卷 (9)
果部第二十九卷 (9)
1. 巴旦杏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八擔杏(《正要》)、忽鹿麻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巴旦杏,出回回舊地,今關西諸土亦有。樹如杏而葉差小,實亦尖小而肉薄。其核如梅核,殼薄而仁甘美。點茶食之,味如榛子。西人以充方物。
【氣味】甘,平,溫,無毒。
【主治】止咳下氣,消心腹逆悶(時珍。出《飲膳正要》)。
白話文:
巴旦杏產自回回舊地,現今關西地區也有種植。巴旦杏樹和杏樹相似,但葉子較小,果實也較尖小,果肉較薄。果核像梅核,殼薄,仁甘美可口,點茶食用,味道像榛子。西方人將其作為商品。其味甘、性平溫,無毒,可止咳平喘,消除心腹脹悶。
2. 梅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梅古文作呆,象子在木上之形。梅乃杏類,故反杏為呆。書家訛為甘木。後作梅,從每,諧聲也。或云:梅者媒也,媒合眾味。故書云:若作和羹,爾惟鹽梅。而梅字亦從某也。陸佃《埤雅》言梅入北方變為杏,郭璞注《爾雅》以柟為梅,皆誤矣。柟即柟木,荊人呼為梅,見陸璣《草木疏》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梅實生漢中山谷。五月採實,火干。
頌曰:今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皆有之。
時珍曰:按:陸璣《詩疏》云:梅,杏類也。樹、葉皆略似杏,葉有長尖,先眾木而花。其實酢,曝乾為脯,入羹臛齏中,又含之可以香口。子赤者材堅,子白者材脆。范成大《梅譜》云:江梅,野生者,不經栽接,花小而香,子小而硬。消梅,實圓鬆脆,多液無滓,惟可生啖,不入煎造。
綠萼梅,枝跗皆綠。重葉梅,花葉重疊,結實多雙。紅梅,花色如杏。杏梅,色淡紅,實扁而斑,味全似杏。鴛鴦梅,即多葉紅梅也,一蒂雙實。一云:苦楝接梅,則花帶黑色。譚子化書云:李接桃而本強者其實毛,梅接杏而本強者其實甘。梅實採半黃者,以煙燻之為烏梅;青者鹽醃曝乾為白梅。
亦可蜜煎、糖藏,以充果飣。熟者笮汁曬收為梅醬惟烏梅、白梅可入藥。梅醬,夏月可調渴水飲之。
實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大明曰:多食損齒傷筋,蝕脾胃,令人發膈上痰熱。服黃精人忌食之。食梅齒齼者,嚼胡桃肉解之。
《物類相感志》云:梅子同韶粉食,則不酸,不軟牙。
【發明】宗奭曰:食梅則津液泄者,水生木也。津液泄則傷腎,腎屬水,外為齒故也。
時珍曰:梅,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,得木之全氣,故其味最酸,所謂曲直作酸也。肝為乙木,膽為甲木。人之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膽液,故食梅則津生者,類相感應也。故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。又云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不然,物之味酸者多矣,何獨梅能生津耶?
烏梅
【修治】弘景曰:用須去核,微炒之。
時珍曰:造法:取青梅籃盛,於突上燻黑。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,則肥澤不蠹。
【氣味】酸,溫、平,澀,無毒。
杲曰:寒。忌豬肉。
【主治】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止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蝕惡肉(《本經》)。去痹,利筋脈,止下痢,好唾口乾(《別錄》)。水漬汁飲,治傷寒煩熱(弘景)。止渴調中,去痰治瘧瘴,止吐逆霍亂,除冷熱痢(藏器)。治虛勞骨蒸,消酒毒,令人得睡。
和建茶、乾薑為丸服,止休息痢,大驗(大明)。斂肺澀腸,止久嗽瀉痢,反胃噎膈,蛔厥吐利,消腫湧痰,殺蟲,解魚毒、馬汗毒、硫黃毒(時珍)。
白話文:
梅
李時珍說:「梅」的古字寫作「呆」,像果子在樹上的樣子。梅是杏類,所以用與杏相反的「呆」字來表示。書家誤寫成「甘木」,後來才寫作「梅」,「梅」字從「每」,是諧音。也有人說:「梅」就是「媒」,能調和各種味道。所以書上說:「如果要熬製和羹,你只需要鹽和梅。」而「梅」字也從「某」。陸佃的《埤雅》說梅到了北方就變成了杏,郭璞注釋《爾雅》將柟木當作梅,都是錯誤的。柟木就是柟樹,荊楚地區的人稱它為梅,見於陸璣的《草木疏》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梅子生長在漢中山中的溪谷。五月採摘果實,用火烘乾。
陶弘景說:現在襄陽、漢中、川蜀、江淮、嶺南各地都有梅子。
李時珍說:按陸璣的《詩疏》記載,梅是杏類植物。樹木和葉子都略微像杏,葉子有長長的尖端,比其他樹木先開花。果實酸澀,曬乾後製成梅脯,可以用於製作羹、臛、醬等食物,也可以含在口中使口氣芬芳。果核是紅色的,木材堅硬;果核是白色的,木材則比較脆。范成大的《梅譜》記載:江梅是野生的,沒有經過嫁接,花朵小而香,果實小而硬。消梅,果實圓潤鬆脆,汁液豐富沒有渣滓,只能生吃,不能用來煎熬加工。
綠萼梅,枝條和花芽都是綠色的。重葉梅,花葉重疊,果實多為雙生。紅梅,花色像杏花。杏梅,顏色淡紅,果實扁平且有斑點,味道完全像杏。鴛鴦梅,就是多葉紅梅,一個花蒂結兩個果實。也有人說:用苦楝樹嫁接梅樹,則花朵會帶黑色。譚子化書上說:李子嫁接在桃樹上,如果砧木(桃樹)強壯,果實就會長毛;梅子嫁接在杏樹上,如果砧木(杏樹)強壯,果實就會甘甜。採摘半黃的梅子,用煙燻製成烏梅;青色的梅子用鹽醃製後曬乾,製成白梅。
也可以用蜜煎、糖漬,作為果脯食用。成熟的梅子榨汁曬乾製成梅醬,只有烏梅和白梅可以用於藥用。梅醬在夏天可以調和飲用水,解渴。
梅子的藥性
梅子味酸,性平,無毒。
大明說:多吃梅子會損傷牙齒和筋骨,腐蝕脾胃,使人產生膈上痰熱。服用黃精的人忌食梅子。如果吃梅子傷了牙齒,可以嚼食胡桃肉來緩解。
《物類相感志》記載:梅子與韶粉一起食用,則不會感到酸,也不會軟化牙齒。
梅子的藥理
宗奭說:吃梅子會流口水,這是因為水生木的道理。津液流失會損傷腎臟,腎屬水,外應於齒,所以會傷牙齒。
李時珍說:梅樹冬天開花,夏天結果,得到木氣的全部精華,所以味道最酸,這叫做「曲直作酸」。肝屬乙木,膽屬甲木。人的舌下有四個竅穴,兩個竅穴與膽液相通,所以吃梅子會生津,這是類相感應的結果。所以《素問》說:「味道過於酸,肝氣就會消耗津液。」又說:「酸味入於筋,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。」否則,很多食物都是酸的,為什麼只有梅子能生津呢?
烏梅
陶弘景說:使用烏梅時,需要去掉果核,稍微炒一下。
李時珍說:製作方法:將青梅裝在籃子里,在火爐上燻烤至黑色。如果用稻草灰淋上汁液潤濕後蒸煮,則梅子肥澤不會蟲蛀。
烏梅的藥性
烏梅味酸,性溫、平,澀,無毒。
寇宗奭說:烏梅性寒。忌食豬肉。
烏梅的功效
烏梅可以降氣,消除煩熱滿悶,安心定神,止肢體疼痛,治療半身不遂、感覺麻木、肌肉壞死,去除青黑色痣,腐蝕壞死組織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可以祛除痹症,通利筋脈,止瀉痢,治療口乾舌燥(《名醫別錄》)。用烏梅水煎服,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煩熱(陶弘景)。可以止渴,調理脾胃,祛痰,治療瘧疾,止吐逆、霍亂,消除寒熱痢疾(王冰)。可以治療虛勞、骨蒸,消除酒毒,使人容易入睡。
將烏梅與建茶、乾薑製成丸劑服用,可以治療久瀉痢疾,療效顯著(大明)。烏梅可以斂肺澀腸,止久咳、瀉痢,治療反胃、噎膈、蛔蟲引起的嘔吐腹瀉,消除腫脹、痰涎,殺蟲,解魚毒、馬汗毒、硫磺毒(李時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