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19)
菜部二十八卷 (19)
1. 木耳
【氣味】甘,平,有毒。
詵曰:寒,無毒。
大明曰:溫,微毒。
權曰:桑、槐耳:甘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黑者,主女人漏下赤白汁,血病症瘕積聚,陰痛,陰陽寒熱,無子(《本經》)。
療月水不調。其黃熟陳白者,止久泄,益氣不飢。其金色者,治癖飲積聚,腹痛金瘡(《別錄》)。治女子崩中帶下,月閉血凝,產後血凝,男子痃癖(甄權)。止血衄,腸風瀉血,婦人心腹痛(大明)。利五臟,宣腸胃氣,排毒氣。壓丹石人發熱,和蔥、豉作羹食(孟詵)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十一。
少小鼻衄,小勞輒出:桑耳熬焦搗末,每發時,以杏仁大塞鼻中,數度即可斷。(《肘後方》)。
五痔下血:桑耳作羹,空心飽食,三日一作。待孔卒痛如鳥啄狀,取大、小豆各一升合搗,作兩囊蒸之,及熱,更互坐之,即瘥。(《外臺》)。
脫肛瀉血不止:用桑黃一兩,熟附子一兩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,每米飲下二十丸。(《聖惠》)。
血淋疼痛:桑黃、槲白皮各二錢,水煎服,日一次。(《聖惠方》)。
月水不斷,肉色黃瘦,血竭暫止,數日復發,小勞輒劇,久疾失治者,皆可服之:桑黃焙研,每服二錢,食前熱酒下,日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崩中漏下:桑耳炒黑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取效。(《千金方》)。
赤白帶下:桑耳切碎,酒煎服。(蘇頌《圖經》)。
遺尿且澀:桑耳為末,每酒下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留飲宿食:桑耳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),五升米下蒸過,和棗膏搗丸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丸,取利止。(《範汪方》)。
心下急痛:桑耳燒存性,熱酒服二錢。(《集簡方》)。
瘰癧潰爛:桑黃菰五錢,水紅豆一兩,百草霜三錢,青苔二錢,片腦一分,為末,雞子白調敷,以車前、艾葉、桑皮煎湯洗之。(《纂要奇方》)。
咽喉痹痛:五月五日,收桑上木耳,白如魚鱗者,臨時搗碎,綿包彈子大,蜜湯浸,含之立效。(《便民方》)。
面上黑斑:桑耳焙研,每食後熱湯服一錢,一月愈。(《摘玄方》)。
足趾肉刺:先以湯浸,刮去一層,用黑木耳貼之,自消爛不痛。(《近效方》)。
槐耳
【釋名】槐𣚊(《唐本》)、槐菌(《唐本》)、槐雞(《蜀本》)、赤雞(《綱目》)、槐蛾。
恭曰:此槐樹上菌也。當取堅如桑耳者。
權曰:煮漿粥安槐木上,草覆之,即生蕈耳。
【氣味】苦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五痔脫肛,下血心痛,婦人陰中瘡痛(蘇恭)。治風破血,益力(甄權)。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三。
腸痔下血:槐樹上木耳,為末。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崩中下血,不問年月遠近:用槐耳燒存性,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溫酒下。(《產寶》方)。
白話文:
木耳
【味道】 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但有毒性。 (李時珍的註解)認為是寒性,沒有毒性。 (大明)認為是溫性,帶有微毒。 (權)認為桑樹和槐樹上的木耳:味道甘甜辛辣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 黑色的木耳:主要治療婦女的赤白帶下,以及因血瘀引起的腫塊積聚,陰部疼痛,忽冷忽熱,以及不孕的症狀(出自《本草經》)。 還可以治療月經不調。黃色成熟且曬乾變白的木耳:可以止住長期的腹瀉,並能補充氣力、增進食慾。金色的木耳:可以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積食和腹痛,以及刀傷(出自《別錄》)。 可以治療婦女的崩漏、帶下、月經閉止、產後血瘀,以及男性的腹部積塊(甄權)。 可以止住鼻血、腸風瀉血,以及婦女的心腹疼痛(大明)。 可以疏通五臟,宣導腸胃氣機,排除毒素。可以抑制服用丹石藥物後引起的發熱,與蔥和豆豉一起煮湯食用(孟詵)。
【附方】 古方三種,新增十一種。
-
小孩經常流鼻血,稍一勞累就出血:將桑樹上的木耳烤焦,研磨成粉,每次流鼻血時,用杏仁大小的木耳粉塞入鼻孔,幾次即可止血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。
-
五痔下血:將桑樹上的木耳煮成羹湯,空腹吃飽,每天吃一次,連續三天。等到肛門疼痛像鳥啄一樣時,取大豆和小豆各一升,一起搗碎,用布袋裝好蒸熱,交替坐敷患處,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外臺》)。
-
脫肛並持續瀉血:用桑黃一兩,熟附子一兩,研磨成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用米湯送服二十粒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。
-
小便出血疼痛:用桑黃和槲樹白皮各二錢,用水煎服,每天一次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。
-
月經不止,面色蠟黃消瘦,用其他藥物暫時止住,幾天又復發,稍一勞累就加重,以及久病不癒者,都可以服用:將桑黃焙乾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熱酒送服,每天兩次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。
-
崩漏:將桑耳炒黑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一小勺,每天三次,即可見效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。
-
赤白帶下:將桑耳切碎,用酒煎服。(蘇頌《圖經》)。
-
小便頻繁且澀痛:將桑耳研磨成粉,每次用酒送服一小勺,每天三次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。
-
停留在體內的宿食:用桑耳二兩,巴豆一兩(去皮),與五升米一起蒸煮,再和紅棗膏搗成麻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、兩丸,以通便為度。(出自《範汪方》)。
-
心下急痛:將桑耳燒成灰,用熱酒送服二錢。(出自《集簡方》)。
-
瘰癧潰爛:用桑黃菇五錢,水紅豆一兩,百草霜三錢,青苔二錢,冰片一分,研磨成粉,用雞蛋白調成糊狀塗敷患處,再用車前草、艾葉和桑樹皮煎湯清洗。(出自《纂要奇方》)。
-
咽喉腫痛:在端午節時,採摘桑樹上的木耳,選擇顏色像魚鱗一樣白的,立即搗碎,用棉布包成彈珠大小,用蜜糖水浸泡,含在口中即可見效。(出自《便民方》)。
-
臉上的黑斑:將桑耳焙乾研磨成粉,每次飯後用熱湯送服一錢,一個月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摘玄方》)。
-
腳趾肉刺:先用熱水浸泡患處,刮去一層皮,然後用黑木耳貼在上面,肉刺會自行消退,不疼痛。(出自《近效方》)。
槐耳
【別名】 槐𣚊(《唐本草》)、槐菌(《唐本草》)、槐雞(《蜀本草》)、赤雞(《本草綱目》)、槐蛾。
(蘇恭)認為:這是槐樹上長的菌類,應當選擇像桑耳一樣堅硬的。 (甄權)認為:將米漿粥澆在槐樹上,用草覆蓋,就會長出蕈耳。
【味道】 味道苦、辛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【主要功效】 治療五痔脫肛,下血,心痛,以及婦女陰部瘡痛(蘇恭)。 可以治療風邪、破血,增強體力(甄權)。
【附方】 古方三種,新增三種。
-
腸痔下血:將槐樹上的木耳研磨成粉,用飲用水送服一小勺,每天三次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。
-
崩漏下血,不論時間長短:將槐耳燒成灰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一小勺,用溫酒送服。(出自《產寶》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