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二十八卷 (18)

1. 青芝一名龍芝

(《本經》)

【氣味】酸,平,無毒。

時珍曰:五色之芝,配以五行之味,蓋亦據理而已,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。即如五畜以羊屬火,五果以杏配心,皆云味苦之義。

之才曰: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紫六芝,並以薯蕷為之使,得發良,得麻子仁、白瓜子、牡桂甚益人,惡常山,畏扁青、茵陳蒿。

【主治】明目,補肝氣,安精魂,仁恕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。

(《本經》)。不忘強志(《唐本》)。

白話文:

青芝,又名龍芝。

其味酸,性平,無毒。

李時珍說:五種顏色的芝草,配合五行之味,這大概是根據道理而來的,未必其味道就一定隨著顏色而變。就像五種家畜中羊屬火,五種水果中杏屬心,都說是苦味一樣。

寇宗奭說: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、紫六種芝草,都用山藥做輔助藥材,效果更好;如果再加入麻子仁、白瓜子、肉桂,則益處更大;忌與常山同用,畏避扁蓄、茵陳蒿。

青芝能明目,補肝氣,安神,使人仁慈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甚至成仙。 此外,還能增強意志力。

2. 赤芝一名丹芝

(《本經》),
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胸中結,益心氣,補中,增智慧,不忘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
白話文:

赤芝,又名丹芝。

味苦性平,無毒。

能治療胸中鬱結,增強心氣,補益身體,增進智慧,防止健忘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達到長壽甚至成仙的境界。

3. 黃芝一名金芝

(《本經》),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心腹五邪,益脾氣,安神,忠信和樂。

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
白話文:

黃芝,又名金芝。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心腹五種邪氣,增強脾胃功能,安定心神,使人忠誠、信實、和睦、快樂。長期食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益壽延年,甚至成仙。

4. 白芝一名玉芝、素芝

(《本經》)
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,益肺氣,通利口鼻,強志意,勇悍,安魄。久食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
白話文:

白芝,又名玉芝、素芝。味辛性平,無毒。主治咳嗽氣逆、上氣喘促,能益肺氣,通利口鼻,增強意志,使人勇敢,安神定魄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甚至成仙。

5. 黑芝一名玄芝

(《本經》)
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癃,利水道,益腎氣,通九竅,聰察。久服,輕身不老,延年神仙(《本經》)。

白話文:

黑芝,又名玄芝。

味道鹹,性平,無毒。

可以治療尿閉,利尿,滋補腎氣,疏通九竅,使人聰明靈敏。長期服用,可以輕身不老,延年益壽,甚至成仙。

6. 紫芝一名木芝

(《本經》)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甄權曰:平。

【主治】耳聾,利關節,保神,益精氣,堅筋骨,好顏色。久服,輕身不老延年(《本經》)。療虛勞,治痔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紫芝丸:治虛勞短氣,胸脅苦傷,手足逆冷,或時煩躁口乾,目視䀮䀮,腹內時痛,不思飲食,此藥安神保精也:紫芝一兩半,山芋(焙)、天雄(炮去皮)、柏子仁(炒)、巴戟天(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去瓤麩炒)各三錢五分,生地黃(焙)、麥門冬(去心焙)、五味子(炒)、半夏(制炒)、附子(炒去皮)、牡丹皮、人參各七錢五分,遠志(去心)、蓼實各二錢五分,瓜子仁(炒)、澤瀉各五錢,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漸至三十丸,溫酒下,日三服。

(《聖濟總錄》)

白話文:

紫芝(也叫木芝)

性味甘溫,無毒。(有些古籍記載其性平)

功效:能治療耳聾,舒通關節,滋補元氣,增強精氣,強健筋骨,使面色紅潤。長期服用,可以輕身不老,延年益壽。也能治療虛勞和痔瘡。

藥方:紫芝丸(用於治療虛勞、氣短、胸脅疼痛、手腳冰冷、煩躁口乾、視力模糊、腹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此方能安神補精):紫芝1.5克,山藥(烘烤)、天雄(炮製去皮)、柏子仁(炒)、巴戟天(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)、枳實(去瓤麩炒)各3.5克,生地黃(烘烤)、麥門冬(去心烘烤)、五味子(炒)、半夏(炮製炒)、附子(炒去皮)、牡丹皮、人參各7.5克,遠志(去心)、蓼實各2.5克,瓜子仁(炒)、澤瀉各5克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15丸,逐漸增加到30丸,溫酒送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
7. 木耳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校正】自桑根白皮條分出。

【釋名】木𣚊(而、軟二音)。木菌(窘、卷二音)。木㙡(音縱)。

樹雞(韓文)、木蛾。

時珍曰:木耳生於朽木之上,無枝葉,乃濕熱餘氣所生。曰耳曰蛾,象形也。曰𣚊,以軟濕者佳也。曰雞曰㙡,因味似也。南楚人謂雞為㙡。曰菌,猶蜠也,亦象形也。蜠乃貝子之名。

或曰:地生為菌,木生為蛾。北人曰蛾,南人曰蕈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五木耳生犍為山谷。六月多雨時採,即曝乾。

弘景曰:此云五木耳,而不顯言是何木。惟老桑樹生桑耳,有青、黃、赤、白者。軟濕者人採以作菹,無復藥用。

恭曰:桑、槐、楮、榆、柳,此為五木耳。軟者並堪啖。楮耳人常食,槐耳療痔。煮漿粥安諸木上,以草覆之,即生蕈爾。

時珍曰:木耳各木皆生,其良毒亦必隨木性,不可不審。然今貨者,亦多雜木,惟桑、柳、楮、榆之耳為多雲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有小毒。

權曰:蕈耳,古槐、桑樹上者良,柘木者次之。其餘樹上,多動風氣,發痼疾,令人肋下急,損經絡背膊,悶人。

藏器曰:木耳,惡蛇、蟲從下過者,有毒。楓木上生者,令人笑不止。採歸色變者有毒,夜視有光者、欲爛不生蟲者並有毒,並生搗冬瓜蔓汁解之。

時珍曰:按:張仲景云:木耳赤色及仰生者,並不可食。

【主治】益氣不飢,輕身強志(《本經》)。斷谷治痔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穎曰:一人患痔,諸藥不效,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,極驗。

時珍曰:按:《生生編》云:柳蛾補胃,木耳衰精。言老柳之蛾能補胃理氣。木耳乃朽木所生,得一陰之氣,故有衰精冷腎之害也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眼流冷淚:木耳一兩(燒存性),木賊一兩,為末。每服二錢,以清米泔煎服。(《惠濟方》)。

血註腳瘡:桑耳、楮耳、牛屎菰各五錢,胎髮灰(男用女,女用男)三錢,研末,油和塗之,或干塗之。(《奇效良方》)。

崩中漏下:木耳半斤,炒見煙,為末,每服二錢一分,頭髮灰三分,共二錢四分,以應二十四氣。好酒調服,出汗。(孫氏《集效方》)

新久泄痢:干木耳一兩(炒),鹿角膠二錢半(炒),為末。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,日二。(《御藥院方》)。

血痢下血:木耳(炒研)五錢,酒服即可。亦用井花水服。或以水煮鹽、醋食之,以汁送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一切牙痛:木耳、荊芥等分,煎湯頻漱。(《普濟方》)

桑耳

【釋名】桑𣚊(《唐本》)、桑蛾(《宋本》)、桑雞(《綱目》)、桑黃(《藥性》)、桑臣(《藥性》)、桑上寄生。

弘景曰:斷谷方:桑𣚊又呼為桑上寄生。名同物異也。

時珍曰:桑𣚊以下皆軟耳之名,桑黃以下皆硬菰之名,其功性則一也。

白話文:

木耳

木耳源於桑樹根部白皮剝落後長出的條狀物。也稱木耳、木菌、木縱、樹雞、木蛾。

木耳生長在腐朽的樹木上,沒有枝葉,是濕熱之氣凝聚而成的。 「耳」、「蛾」是根據其形狀命名的;「𣚊」指柔軟濕潤的木耳較佳;「雞」、「㙡」則因其味道類似雞肉而得名(南楚人稱雞為㙡);「菌」則如同貝類的「蜠」,也是根據形狀命名的。「蜠」是一種貝類名稱。

也有人說,地生的稱為菌,木生的稱為蛾;北方人稱之為蛾,南方人稱之為蕈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五種木耳生長在犍為山谷,多在六月雨季採集,曬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認為,「五木耳」並未明確說明是哪五種樹木上的木耳,只有老桑樹上生長的桑耳,有青、黃、赤、白等顏色。柔軟濕潤的木耳人們會採集來製作腌菜,不再作為藥用。

甄權說,桑樹、槐樹、構樹、榆樹、柳樹上生長的都是木耳,柔軟的都可以食用。構樹上的木耳人們常吃,槐樹上的木耳可以治療痔瘡。將煮熟的漿粥塗在樹木上,再覆蓋草葉,就能長出蕈類。

李時珍說,木耳各種樹木上都能生長,其藥性好壞也必然隨著樹木的種類而有所不同,不可不加分辨。但現在市面上販售的木耳,大多是桑樹、柳樹、構樹、榆樹上的木耳。

木耳味甘,性平,略帶小毒。

甄權認為,生長在古老槐樹或桑樹上的木耳最好,柘樹上的次之。其他樹木上生長的木耳,大多會引起風邪,加重宿疾,讓人肋下疼痛,損傷經絡背部,令人胸悶。

陳藏器說,長在蛇蟲經過的樹木下方的木耳有毒;楓樹上生長的木耳,會讓人笑個不停。採集回來顏色變化的木耳有毒,夜間發光的、將要腐爛卻沒有蟲蛀的木耳也有毒,可用搗碎的冬瓜藤汁解毒。

李時珍說,張仲景認為,紅色的木耳和向上生長的木耳都不能食用。

木耳能益氣、止飢、輕身、強志。也能治療斷谷、痔瘡。

有一人患痔瘡,各種藥物都無效,用木耳煮羹食用後痊癒,療效極佳。

李時珍說,《生生編》記載,柳樹上的木蛾可以補胃,而木耳會損傷精氣。意思是老柳樹上的木蛾能補益脾胃理氣,而木耳生長在腐朽的木頭上,吸收陰氣,所以有損傷精氣、寒腎的壞處。

附方(省略)

桑耳

桑耳也叫桑𣚊、桑蛾、桑雞、桑黃、桑臣、桑上寄生。

陶弘景說,斷谷的方劑中,桑𣚊又稱為桑上寄生,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是同種植物。

李時珍說,桑𣚊以下都是指柔軟的木耳,桑黃以下都是指堅硬的蕈類,但它們的功效和藥性是相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