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二十八卷 (13)

1. 絲瓜

血崩不止:老絲瓜(燒灰)、棕櫚(燒灰)等分,鹽酒或鹽湯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)。

經脈不通:乾絲瓜一個為末,用白鴿血調成餅,曬乾研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酒下。先服四物湯三服。(《海上名方》)。

乳汁不通:絲瓜連子燒存性研。酒服一、二錢,被覆取汗即通。(《簡便單方》)。

乾血氣痛,婦人血氣不行,上衝心膈,變為乾血氣者:用絲瓜一枚(燒存性),空心溫酒服。(《壽域神方》)。

小腸氣痛,繞臍衝心:連蒂老絲瓜燒存性,研末。每服三錢,熱酒調下。甚者不過二、三服即消。卵腫偏墜:絲瓜架上初結者,留下,待瓜結盡葉落取下,燒存性為末,煉蜜調成膏,每晚好酒服一匙。如在左左睡,在右右睡。(劉松石《保壽堂方》)。

腰痛不止:天羅布瓜子仁炒焦,擂酒熱服,以渣炒熱敷之。(熊氏《補遺》)。

喉閉腫痛:天羅瓜研汁灌之。(《普濟》)。

卒然中風:防風、荊芥一兩,升麻半兩,姜三片,水一盞,煎半盞,以絲瓜子研,取漿半盞,和勻灌之。如手足麻癢,以羌活煎湯洗之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。

化痰止嗽:天羅(即絲瓜),燒存性為末。

棗肉和,丸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溫酒化下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
風蟲牙痛:經霜乾絲瓜燒存性為末,擦之。(《直指方》)。

風氣牙痛,百藥不效者用此,大能去風,惟蛀牙不效。天羅(即生絲瓜)

一個,擦鹽火燒存性,研末頻擦,涎盡即愈。腮腫,以水調貼之。

馬敏叔云:此乃嚴月軒家傳屢效之方,一試即便可睡也。

食積黃疸:絲瓜連子燒存性,為末。每服二錢,因面得病麵湯下,因酒得病溫酒下,連進數服愈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。

小兒浮腫:天羅、燈草、蔥白等分,煎濃汁服,並洗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水蠱腹脹:老絲瓜去皮一枚(剪碎),巴豆十四粒,同炒,豆黃去豆,以瓜同陳倉米再炒熟,去瓜,研米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湯下。蓋米收胃氣,巴豆逐水,絲瓜象人脈絡,借其氣以引之也。此乃元時杭州名醫宋會之之方。(鮮于樞《鉤玄》)。

【主治】癬瘡,頻挼摻之。療癰疽疔腫卵焮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六。

蟲癬:清晨採露水絲瓜葉七片,逐片擦七下,如神。忌雞、魚、發物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
陰子偏墜:絲瓜葉(燒存性)三錢,雞子殼(燒灰)二錢,溫酒調服。(余居士《選奇方》)

頭瘡生蛆,頭皮內時有蛆出:以刀切破,擠絲瓜葉汁搽之。蛆出盡,絕根。(小山《怪證方》)。

湯火傷灼:絲瓜葉焙研,入辰粉一錢,蜜調搽之。生者搗敷。一日即好也。(《海上名方》)。

魚臍疔瘡:絲瓜葉(即虞刺葉也)、連須蔥白、韭菜等分,同入石缽內,研爛取汁,以熱酒和服。以渣貼腋下,病在左手貼左腋,右手貼右腋;病在左腳貼左胯,右腳,貼右胯;在中貼心、臍。用帛縛住,候肉下紅線處皆白則散矣。如有潮熱,亦用此法。卻令人抱住,恐其顫倒則難救矣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
白話文:

絲瓜

**血崩不止:**將老絲瓜和棕櫚燒成灰,各取等量混合,用鹽酒或鹽湯送服。

**經脈不通:**將一個乾絲瓜磨成粉末,用白鴿血調成餅狀,曬乾後再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空腹飲酒送服。先服用三次四物湯。

**乳汁不通:**將連著籽的絲瓜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然後磨成粉末。用酒送服一到二錢,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,乳汁就會通暢。

**乾血氣痛,婦女血氣不通,導致氣血上衝到心口膈膜,變成乾血氣:**用一條絲瓜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

**小腸氣痛,疼痛繞著肚臍衝到心口:**將連著蒂的老絲瓜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。每次用熱酒送服三錢。嚴重的情況,服用兩三次就會消解。

**陰囊腫脹下墜:**將絲瓜架上最早結出的絲瓜留下,等到絲瓜結完葉子都掉落後取下,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成膏狀,每晚用好酒送服一匙。如果疼痛在左邊就向左側睡,在右邊就向右側睡。

**腰痛不止:**將天羅布瓜(絲瓜的別稱)的籽仁炒焦,搗碎後用熱酒送服,將剩下的渣炒熱後敷在腰部。

**喉嚨腫痛:**將天羅瓜(絲瓜)磨成汁灌服。

**突然中風:**用防風、荊芥各一兩,升麻半兩,生薑三片,加水一碗煎至半碗,將絲瓜籽磨成漿,取半碗與煎好的藥汁混合均勻灌服。如果手腳麻木發癢,用羌活煎湯清洗。

**化痰止咳:**將天羅(即絲瓜)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。加入棗肉,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酒化開送服。

**風蟲牙痛:**將經霜的乾絲瓜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,擦在患處。

**風氣牙痛,用其他藥都沒效的情況下,用此方效果很好,能有效去除風邪,但對蛀牙沒有效果:**取一個天羅(即生絲瓜),用鹽擦拭後,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,頻繁擦拭患處,直到口水流盡就好了。如果臉頰腫脹,用水調成糊狀貼在患處。馬敏叔說,這是嚴月軒家傳的屢試不爽的良方,一試就能安然入睡。

**食積黃疸:**將連著籽的絲瓜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如果是因為吃麵食引起的病,就用麵湯送服;如果是因為飲酒引起的病,就用溫酒送服。連續服用幾次就會痊癒。

**小兒浮腫:**用天羅、燈芯草、蔥白等分,煎成濃汁服用,並用藥汁清洗患處。

**水蠱腹脹:**將一條去皮的老絲瓜(切碎),加上十四粒巴豆,一起炒,等到巴豆變黃後,去掉巴豆,用絲瓜和陳倉米再次炒熟,去掉絲瓜,將米磨成粉末,用糊狀物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因為米可以收斂胃氣,巴豆可以驅逐體內的水分,絲瓜的形狀像人體的經絡,可以藉由它的藥性來引導藥力。這是元朝時杭州名醫宋會之的藥方。

絲瓜葉

**【主治】**癬瘡,頻繁揉搓患處,塗抹絲瓜葉可以治療。還能治療癰疽、疔瘡等腫痛。

【附方】(以下介紹六個相關藥方)

**蟲癬:**清晨採集帶有露水的絲瓜葉七片,每片在患處擦拭七下,效果神奇。但要忌吃雞肉、魚肉等容易引發的食物。

**陰囊腫脹下墜:**將絲瓜葉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取三錢,加上雞蛋殼燒成的灰二錢,用溫酒調服。

**頭瘡生蛆,頭皮內有蛆蟲:**用刀切開患處,擠出絲瓜葉的汁液塗抹,等蛆蟲全部出來後,就可以根治。

**湯火燒傷:**將絲瓜葉烘乾後磨成粉末,加入辰砂粉一錢,用蜂蜜調和塗抹在患處。新鮮的絲瓜葉搗碎敷在患處也可以,一天就好。

**魚臍疔瘡:**將絲瓜葉(又名虞刺葉)、連須蔥白、韭菜等量,放入石缽中搗爛取汁,用熱酒調和服用。將剩下的渣敷在腋下,如果病在左手,就敷在左腋;如果病在右手,就敷在右腋;如果病在左腳,就敷在左胯;如果病在右腳,就敷在右胯;如果病在身體中間,就敷在心口或肚臍。用布包紮住,等到敷藥處的皮膚從紅變白就表示病好了。如果有發熱的症狀,也用此法。但要請人抱住病人,以防因顫抖而難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