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12)
菜部二十八卷 (12)
1. 絲瓜
(《綱目》)
【釋名】天絲瓜(《本事》)、天羅(《事類合璧》)、布瓜(同上)、蠻瓜(《本事》)、魚鰦。
時珍曰:此瓜老則筋絲羅織,故有絲羅之名。昔人謂之魚鰦,或云虞刺。始自南方來,故曰蠻瓜。
【集解】時珍曰:絲瓜,唐宋以前無聞,今南北皆有之,以為常蔬。
二月下種,生苗引蔓,延樹竹,或作棚架。其葉大於蜀葵而多丫尖,有細毛刺,取汁可染綠。其莖有稜。六、七月開黃花,五出,微似胡瓜花,蕊瓣俱黃。其瓜大寸許,長一、二尺,甚則三、四尺,深綠色,有皺點,瓜頭如鱉首。嫩時去皮,可烹可曝,點茶充蔬。老則大如杵,筋絡纏紐如織成,經霜乃枯,惟可藉靴履,滌釜器,故村人呼為洗鍋羅瓜。
內有隔,子在隔中,狀如栝蔞子,黑色而扁。其花苞及嫩葉、卷鬚,皆可食也。
瓜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入藥用老者。
【主治】痘瘡不快,枯者燒存性,入硃砂研末,蜜水調服,甚妙(震亨)。煮食,除熱利腸。老者燒存性服,去風化痰,涼血解毒,殺蟲,通經絡,行血脈,下乳汁,治大小便下血,痔漏崩中,黃積,疝痛卵腫,血氣作痛,癰疽瘡腫,齒䘌,痘疹胎毒(時珍)。暖胃補陽,固氣和胎(《生生編》)。
【發明】穎曰:絲瓜本草諸書無考,惟痘瘡及腳癰方中燒灰用之,亦取其性冷解毒耳。
時珍曰:絲瓜老者,筋絡貫串,房隔聯屬。故能通人脈絡臟腑,而去風解毒,消腫化痰,祛痛殺蟲,及治諸血病也。
【附方】新二十八。
痘瘡不快,初出或未出,多者令少,少者令稀:老絲瓜(近蒂三寸)連皮燒存性,研末,砂糖水服。(《直指》)。
癰疽不斂,瘡口太深:用絲瓜搗汁頻抹之。(《直指方》)。
風熱腮腫:絲瓜燒存性,研末,水調搽之。(《嚴月軒方》)。
肺熱面瘡:苦絲瓜、牙皂莢並燒灰,等分,油調搽。(《摘玄方》)。
玉莖瘡潰:絲瓜連子搗汁,和五倍子末,頻搽之。(丹溪方)。
坐板瘡疥:絲瓜皮焙乾為末,燒酒調搽之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。
天泡濕瘡:絲瓜汁調辰粉,頻搽之。
手足凍瘡:老絲瓜燒存性,和臘豬脂塗之。(《海上方》)。
肛門酒痔:絲瓜燒存性,研末,酒服二錢。(《嚴月軒方》)。
痔漏脫肛:絲瓜燒灰、多年石灰、雄黃各五錢為末,以豬膽、雞子清及香油和調,貼之,收上乃止。(孫氏《集效方》)。
腸風下血:霜後乾絲瓜燒存性,為末,空心酒服二錢。一名蠻瓜,一名天羅,一名天絲瓜是矣。(許叔微《本事方》)。
下血危篤不可救者:絲瓜(即天羅)一個(燒存性),槐花減半。為末,每空心米飲服二錢。(《普濟方》)。
酒痢便血,腹痛,或如魚腦五色者:乾絲瓜一枚(連皮燒研),空心酒服二錢。一方煨食之。俗名魚鰦是也。(《經驗良方》)。
白話文:
絲瓜
絲瓜,古時稱為天絲瓜、天羅、布瓜、蠻瓜、魚鰦。因其成熟後纖維交織如絲羅而得名。南方盛產,故稱蠻瓜。唐宋以前並未見記載,現今南北各地普遍種植,是常見的蔬菜。
二月播種,莖蔓攀爬,可依附樹木、竹子或搭建棚架生長。葉片比蜀葵大,葉緣多裂,表面有細毛刺,汁液可作綠色染料。莖有稜角。六、七月開花,花朵黃色,五瓣,略似胡瓜花。果實長約一、二尺,甚至三、四尺,深綠色,有皺紋,瓜蒂形似鱉頭。嫩絲瓜去皮後,可烹飪或曬乾,也可點茶食用。成熟的絲瓜則粗大如杵,纖維交織如網,霜降後枯萎,可用來擦拭鞋子、鍋具,因此農村人稱它為洗鍋羅瓜。
絲瓜果實內有隔膜,種子扁圓形,黑色,藏在隔膜中,狀似栝蔞子。絲瓜的花苞、嫩葉和卷鬚都可食用。
絲瓜味甘,性平,無毒。入藥時通常使用老絲瓜。
絲瓜可治療痘瘡不適、除熱利腸。老絲瓜燒成灰服用,可去風化痰、涼血解毒、殺蟲、通經絡、行血脈、下乳汁,並能治療大小便下血、痔漏崩中、黃疸、疝氣、睾丸腫痛、血氣疼痛、癰疽瘡腫、牙痛、痘疹、胎毒等。另有記載可暖胃補陽,固氣和胎。
古代醫家認為,絲瓜老後,其纖維縱橫交錯,貫穿果實內部,因此能通暢人體經絡臟腑,具有去風解毒、消腫化痰、止痛殺蟲以及治療各種出血性疾病的功效。
絲瓜有多種藥用方法,例如治療痘瘡、癰疽、腮腫、面瘡、玉莖瘡、坐板瘡、濕瘡、凍瘡、酒痔、痔漏脫肛、腸風下血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