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二十八卷 (8)
菜部二十八卷 (8)
1. 敗瓢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瓢乃匏壺破開為之者,近世方藥亦時用之,當以苦瓠者為佳,年久者尤妙。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消脹殺蟲,治痔漏下血,崩中帶下赤白(時珍)。
【附方】新六。
中滿鼓脹:用三、五年陳壺盧瓢一個,以糯米一斗作酒,待熟,以瓢於炭火上炙熱,入酒浸之,如此三、五次,將瓢燒存性,研末。每服三錢,酒下,神效。(余居士《選奇方》)。
大便下血:敗瓢(燒存性)、黃連等分。研末。每空心溫酒服二錢。(《簡便方》)。
赤白崩中:舊壺盧瓢(炒存性)、蓮房(煅存性)等分。研末。每服二錢,熱水調服。三服,有汗為度,即止。甚者五服止,最妙。忌房事、發物、生冷。(《海上方》)。
腦漏流膿:破瓢、白雞冠花、白螺螄殼(各燒存性)等分,血竭、麝香各五分,為末。以好酒灑濕熟艾,連藥揉成餅,貼在頂門上,以熨斗熨之,以愈為度。(孫氏《集效方》)。
腋下瘤癭:用長柄茶壺盧燒存性,研末搽之,以消為度。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,漸長至尺許,其狀如長瓠子,久而潰爛。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,遂出水,消盡而愈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湯火傷灼:舊壺盧瓢,燒灰敷之。(同上)
白話文:
敗瓢
葫蘆破開後的碎片,現代醫方也偶爾使用,以苦瓠製成的陳年瓢最好。
味苦性平,無毒。
功效:消腫殺蟲,治療痔瘡出血、崩漏帶下(赤白帶)。
方劑:
-
**中滿鼓脹:**取使用三到五年陳舊的壺盧瓢一個,用一斗糯米釀酒,待酒釀熟後,將瓢放在炭火上烤熱,放入酒中浸泡,重複三到五次,將瓢燒成灰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酒送服,療效神奇。(出自《選奇方》)
-
**大便下血:**將燒成灰的敗瓢和黃連等量研磨成粉。每次飯前溫酒服用二錢。(出自《簡便方》)
-
**赤白崩漏:**將炒至燒成灰的舊壺盧瓢和煅燒成灰的蓮蓬等量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熱水沖服。服用三劑,出汗即止,病情嚴重者可服用五劑,效果最佳。忌房事、發物和生冷食物。(出自《海上方》)
-
**腦漏流膿:**將破瓢、白雞冠花、白螺殼(都需燒成灰)等量,以及血竭、麝香各五分,研磨成粉。用好酒噴濕熟艾葉,與藥粉揉成藥餅,貼在頭頂,用熨斗熨燙,直到痊癒。(出自孫氏《集效方》)
-
**腋下腫瘤:**將長柄茶壺的壺盧燒成灰,研磨成粉外敷,直到腫瘤消退。曾有一位府衙的老婦人在右腋下長了一個腫瘤,逐漸長到一尺長,形狀像長葫蘆,久而潰爛。一位醫生教她用此法治療,腫瘤遂流出膿水,最終消退痊癒。(出自《瀕湖集簡方》)
-
**湯火傷灼:**將舊壺盧瓢燒成灰敷於傷處。(出自《瀕湖集簡方》)
2. 冬瓜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校正】今併入白瓜子。
【釋名】白瓜(《本經》)、
水芝(同上)、地芝(《廣雅》)。
志曰:冬瓜經霜後,皮上白如粉塗,其子亦白,故名白冬瓜,而子云白瓜子也。
時珍曰:冬瓜,以其冬熟也。又賈思勰云:冬瓜正二、三月種之。若十月種者,結瓜肥好,乃勝春種。則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。
《別錄》曰:冬瓜,原附於《本經》瓜子之下。宋《開寶本草》加作白瓜子,復分白冬瓜為《別錄》一種。遂致諸注辯說紛紛,今併為一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白瓜子生嵩高平澤,冬瓜仁也。八月採之。
頌曰:今處處園圃蒔之。其實生苗蔓下,大者如斗而更長,皮厚而有毛,初生正青綠,經霜則白粉。人家多藏蓄彌年,作菜果。入藥須霜後取,置之經年,破出核洗,燥乃擂取仁用之。亦堪單作服餌。
時珍曰:冬瓜三月生苗引蔓,大葉團而有尖,莖葉皆有刺毛。六、七月開黃花,結實大者徑尺余,長三、四尺,嫩時綠色有毛,老則蒼色有粉,其皮堅厚,其肉肥白。其瓤謂之瓜練,白虛如絮,可以浣練衣服。其子謂之瓜犀,在瓤中成列。霜後取之,其肉可煮為茹,可蜜為果。其子仁亦可食。蓋兼蔬、果之用。凡收瓜忌酒、漆、麝香及糯米,觸之必爛。
白冬瓜
【氣味】甘,微寒,無毒。
弘景曰:冷利。
【主治】小腹水脹,利小便,止渴(《別錄》)。
搗汁服,止消渴煩悶,解毒(弘景)。益氣耐老,除心胸滿,去頭面熱(孟詵)。消熱毒癰腫。切片摩痱子,甚良(大明)。利大小腸,壓丹石毒(蘇頌)。
【發明】詵曰:熱者食之佳,冷者食之瘦人。煮食練五臟,為其下氣故也。欲得體瘦輕健者,則可長食之;若要肥,則勿食也。
宗奭曰:凡患發背及一切癰疽者,削一大塊置瘡上,熱則易之,分散熱毒氣甚良。
震亨曰:冬瓜,性走而急。寇氏謂其分散熱毒氣,蓋亦取其走而性急也。久病者、陰虛者忌之。孫真人言:九月勿食,令人反胃。須被霜食之乃佳。
詵曰:取瓜一顆,和桐葉與豬食之,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,自然不飢,長三、四倍也。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七。
積熱消渴:白瓜去皮,每食後吃三、二兩,五七度良。(孟詵《食療》)。
消渴不止:冬瓜一枚削皮,埋濕地中,一月取出,破開取清水日飲之。或燒熟絞汁飲之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消渴骨蒸:大冬瓜一枚去瓤,入黃連末填滿,安甕內,待瓜消盡,同研,丸梧子大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煎冬瓜湯下。(《經驗》)。
產後痢渴:久病津液枯竭,四肢浮腫,口舌乾燥。用冬瓜一枚,黃土泥厚五寸,煨熟絞汁飲。亦治傷寒痢渴。(《古今錄驗》)。
小兒渴利:冬瓜汁飲之。(《千金》)。
白話文:
冬瓜
冬瓜,《本經》上品。古籍中曾將冬瓜與白瓜子混淆記載,現已統一。別名白瓜、水芝、地芝。因冬瓜經霜後,瓜皮呈現白色粉末狀,種子也呈白色,故名白冬瓜,種子則稱為白瓜子。冬瓜名稱的由來,一說是因其在冬季成熟;另一說則根據賈思勰的記載,十月種植的冬瓜果實肥美,勝過春季種植,因此也稱冬瓜。
冬瓜原先在《本經》中列於瓜子之下,《開寶本草》則將其列為白瓜子,並單獨列出白冬瓜,導致後世諸多不同說法,現已統一。冬瓜種子,即白瓜子,生長在嵩山高平澤地,八月採收。現今各地普遍種植,其果實從幼苗蔓下生長,大的如斗甚至更長,皮厚多毛,初生時青綠色,經霜後則變為白色帶粉末狀。人們常將其儲藏一年以上,作為蔬菜或水果食用。入藥需使用經霜後的冬瓜,保存多年後,破開取出種子清洗曬乾,再磨成粉末使用,也可單獨服用。
冬瓜三月發芽長蔓,葉片寬大呈圓形帶尖,莖葉均有刺毛。六、七月開花,花朵呈黃色,果實成熟後直徑可達一尺多,長三、四尺,嫩時綠色帶毛,成熟後則呈青灰色並帶有粉末,皮厚實堅韌,果肉肥厚潔白。瓜瓤稱為瓜練,潔白蓬鬆如棉絮,可用来清洗衣物。種子稱為瓜犀,排列整齊地長在瓜瓤中。霜後採收的冬瓜,果肉可煮食或製成果脯,種子也可食用,兼具蔬菜和水果的用途。收穫冬瓜時,需注意避免與酒、漆器、麝香和糯米接觸,否則容易腐爛。
白冬瓜性味甘、微寒,無毒,性寒涼,具有利尿作用。功效:利尿消腫,止渴,治療小腹水腫,消暑解熱,解毒,益氣延年,消除胸悶,去除頭面部發熱,治療熱毒癰腫,治療痱子,通大小腸,解毒。
熱性體質的人食用冬瓜較好,體質虛寒的人則需適量食用,以免導致體虛消瘦。煮熟的冬瓜能滋養五臟,因其具有下氣的功效。想保持身材苗條的人可以常吃冬瓜;若想增肥則應少吃。治療發背及其他癰疽,可將冬瓜切成大塊敷於患處,熱了就換,能有效散熱解毒。冬瓜性走速,具有迅速散熱解毒的功效,但久病體虛、陰虛體質的人應忌食。九月不宜食用冬瓜,否則容易引起嘔吐。只有經霜後的冬瓜才適合食用。相傳,將冬瓜與桐葉一起餵豬,一冬只餵食這些,豬就不會餓,而且體型會增大三、四倍。
書中記載多種冬瓜的食療方法,例如治療消渴、骨蒸、產後痢渴、小兒渴利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