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主治第三卷 (46)
主治第三卷 (46)
1. 痢
【虛寒】〔草部〕甘草(瀉火止痛。久痢,煎服;又漿水炙,同生姜煎服;同肉豆蔻煎服。),芍藥(補脾散血,止腹痛後重。),人參(冷痢厥逆,同訶子、生薑煎服;噤口痢,同蓮肉煎呷;老人虛痢,同鹿角末服。),當歸(止腹痛,裡急後重,生血養血。久痢,吳茱萸炒過,蜜丸服。
),白朮(胃虛及冷痢多年。),蒼朮(久痢,同川椒丸服。),熟艾葉(止腹痛及痢後寒熱,醋煎服,或入生薑;久痢,同橘皮,酒糊丸服。),烏頭(久痢,燒研蠟丸服。),附子(休息痢,雞子白丸服。),草烏頭(寒痢,半生半燒,醋糊丸服。),肉豆蔻(冷痢,醋麵包煨研服;氣痢,煨熟同檔子、蒼朮末服。
),蕙草(傷寒下痢,同當歸、黃連,煮酒服;五色諸痢,同木香末服。),漏蘆(冷勞泄痢,同艾葉丸服。),獨用將軍(酒服,治噤口痢。),延胡索(下痢腹痛,酒服二錢。),縮砂仁(赤白痢,休息痢,腹中虛痛。同乾薑丸服,治冷痢。),草豆蔻(泄痢寒痛。),蓽茇(虛痢嘔逆。
氣痢,用牛、羊乳汁,煎服。),破故紙(久痢胃虛。),黃耆(泄痢腹痛。),漏籃子(休息惡痢。),雲實,肉蓯蓉,艾納香,〔谷菜〕秫米,丹黍米,粳米(並主泄痢腸澼。),火麻葉(冷痢白凍,為末,冷水服。),小豆花(痢後氣滿不能食,煮食,一頓即愈。),白扁豆花(同胡椒作餛飩煮食。
),糯殼(爆米花,以薑汁服,治噤口痢、虛寒痢。),山藥(半生半炒,末服,治噤口痢。),大蒜(噤口痢及小兒痢,同冷水服,或丸黃丹服。),薤白(疳痢久痢,煮粥、作餅、炒黃皆宜。),韭白(醋炒食。),生薑(久痢,同乾薑,作餛飩食。),浮麥(和麵作餅食。
),麥面(炒焦服。),小麥粉,〔果木〕蜀椒,欓子(並止冷痢。),胡椒(赤白痢,同綠豆丸服。),吳茱萸(燥濕熱,止瀉痢,同黃連丸服。同黑豆搓熱,吞之。),石蓮(噤口痢,末服。),沙糖(噤口痢,同烏梅煎呷。),桃膠(產痢㽲痛後重,同沉香、蒲黃末服。
),桂心(久痢,薑汁炙紫,同黃連等分,為末服。),肥皂莢(風濕下痢,同鹽燒入粥食。),皂莢刺(風入大腸,久痢膿血,同枳實、槐花丸服。子,治久痢,焙研,米糊丸服。裡急後重,子,同枳殼丸服。),厚朴(止泄痢,厚腸胃。水穀痢,同黃連煎服。),乳香(虛冷腹痛。
),沉香(氣痢。),丁香(噤口痢,同蓮肉末,米飲服。)〔土石〕白堊,赤壁土,代赭(並止泄痢。),蚯蚓泥(久痢,一升,炒煙盡,沃水半升飲。),墨(赤白痢,同乾薑,醋糊丸服。),鍾乳粉(冷滑不止,同肉豆蔻,棗肉丸服。),石硫黃(虛冷久痢,蛤粉丸服。
白話文:
虛寒痢疾的治療,可用以下藥物:
甘草:能瀉火止痛。久痢可煎服;也可將甘草用漿水炙後,再與生薑同煎;或與肉豆蔻同煎。
芍藥:能補脾散血,止腹痛裡急後重。
人參:治療因寒邪導致的痢疾、厥逆,可與訶子、生薑同煎;治療噤口痢,可與蓮子同煎服;治療老年人因虛弱引起的痢疾,可與鹿角末同服。
當歸:能止腹痛、裡急後重,並能養血。久痢者,可用吳茱萸炒過的當歸,製成蜜丸服用。
白朮:適用於胃虛及多年冷痢。
蒼朮:久痢可與川椒製成丸劑服用。
熟艾葉:能止腹痛及痢疾後寒熱,可用醋煎服,或加入生薑;久痢者,可與橘皮製成酒糊丸服用。
烏頭:久痢可燒研後製成蠟丸服用。
附子:治療休息痢,可製成雞蛋清丸服用。
草烏頭:治療寒痢,可用半生半燒的方法,製成醋糊丸服用。
肉豆蔻:治療冷痢,可用醋麵包煨後研磨服用;治療氣痢,可將其煨熟後,與檳榔、蒼朮末同服。
蕙草:治療傷寒引起的痢疾,可與當歸、黃連同煮酒服用;治療各種顏色痢疾,可與木香末同服。
漏蘆: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冷瀉痢疾,可與艾葉製成丸劑服用。
獨用將軍:用酒送服,治療噤口痢。
延胡索:治療下痢腹痛,每次用酒送服二錢。
縮砂仁:治療赤白痢、休息痢及腹部虛痛。可與乾薑製成丸劑,治療冷痢。
草豆蔻:治療泄痢寒痛。
蓽茇:治療因虛弱引起的痢疾及嘔逆。
氣痢可用牛、羊乳汁煎服。
破故紙:治療久痢胃虛。
黃耆:治療泄痢腹痛。
漏籃子:治療休息時加重的痢疾。
雲實、肉蓯蓉、艾納香:都能治療泄痢腸澼。
秫米、丹黍米、粳米:都能治療泄痢腸澼。
火麻葉:治療冷痢伴有白色黏液,可研磨成粉末,用冷水送服。
小豆花:治療痢疾後氣滿不能進食,煮食即可,通常一頓即可見效。
白扁豆花:可與胡椒一起做成餛飩煮食。
糯殼(爆米花):用薑汁送服,治療噤口痢及虛寒痢。
山藥:將山藥半生半炒後研磨成粉末服用,治療噤口痢。
大蒜:治療噤口痢和小兒痢疾,可用冷水送服,或製成黃丹丸服用。
薤白:治療疳痢及久痢,煮粥、做餅、炒黃皆可。
韭白:醋炒食用。
生薑:久痢者,可與乾薑一起做成餛飩食用。
浮麥:和麵做餅食用。
麥面:炒焦後服用。
小麥粉:能治療冷痢。
蜀椒、欓子:都能止冷痢。
胡椒:治療赤白痢,可與綠豆製成丸劑服用。
吳茱萸:能燥濕熱,止瀉痢,可與黃連製成丸劑服用;也可將其與黑豆搓熱後吞服。
石蓮:治療噤口痢,研磨成粉末服用。
沙糖:治療噤口痢,可與烏梅同煎服。
桃膠:治療產後痢疾伴有疼痛及裡急後重,可與沉香、蒲黃末同服。
桂心:久痢者,可用薑汁炙紫後,與黃連等分研磨成粉末服用。
肥皂莢:治療風濕引起的痢疾,可與鹽一起燒後放入粥中食用。
皂莢刺:治療風邪入侵大腸引起的久痢膿血,可與枳實、槐花製成丸劑服用。皂莢刺的種子也可焙研後,用米糊做成丸劑,治療久痢;皂莢刺的種子也可與枳殼製成丸劑,治療裡急後重。
厚朴:能止泄痢,並能保護腸胃。治療水穀痢疾,可與黃連同煎服。
乳香:治療虛冷腹痛。
沉香:治療氣痢。
丁香:治療噤口痢,可與蓮子末、米飲同服。
白堊、赤壁土、代赭:都能止泄痢。
蚯蚓泥:治療久痢,取一升蚯蚓泥炒至煙盡,加半升水煎服。
墨:治療赤白痢,可與乾薑製成醋糊丸服用。
鍾乳粉:治療冷滑不止的痢疾,可與肉豆蔻、棗肉製成丸劑服用。
石硫黃:治療虛冷久痢,可與蛤粉製成丸劑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