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38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38)
1. 生薑
(《別錄》中品)
【校正】原附乾薑下,今分出。今自草部移入此。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許慎《說文》:姜作疆,云御濕之菜也。王安石《字說》云:姜能強御百邪,故謂之姜。初生嫩者,其尖微紫,名紫薑,或作子姜;宿根謂之母姜也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生薑,乾薑生犍為川穀及荊州、揚州。九月採之。
頌曰:處處有之,以漢、溫、池州者為良。苗高二、三尺。葉似箭竹葉而長,兩兩相對。苗青根黃。無花實。秋時採根。
時珍曰:姜宜原隰沙地。四月取母姜種之。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,而葉稍闊似竹葉,對生,葉亦辛香。秋社前後新芽頓長,如列指狀,採食無筋,謂之子姜。秋分後者次之,霜後則老矣。性惡濕洳而畏日,故秋熱則無姜。《呂氏春秋》云:和之美者,有楊樸之姜。楊樸地名,在西蜀。《春秋運鬥樞》云:璇星散而為姜。
【氣味】辛,微溫,無毒。
藏器曰:生薑溫,要熱則去皮,要冷則留皮。
元素曰:辛而甘溫,氣味俱厚,浮而升,陽也。
之才曰:秦椒為之使。殺半夏、莨菪毒。惡黃芩、黃連、天鼠糞。
弘景曰:久服少志少智,傷心氣。今人啖辛辣物,惟此最常。故《論語》云:每食不撤姜。言可常食,但不可多爾。有病者是所宜矣。
恭曰:《本經》言姜久服通神明,主痰氣,即可常啖。陶氏謬為此說,檢無所據。
思邈曰:八、九月多食姜,至春多患眼,損壽減筋力。孕婦食之,令兒盈指。
杲曰:古人言:秋不食姜,令人瀉氣。蓋夏月火旺,宜汗散之,故食姜不禁。辛走氣瀉肺,故秋月則禁之。《晦庵語錄》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。
時珍曰:食姜久,積熱患目,珍屢試有準。凡病痔人多食兼酒,立發甚速。癰瘡人多食,則生惡肉。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。《相感志》云:糟姜瓶內入蟬蛻,雖老薑無筋,亦物性有所伏耶?
【主治】久服去臭氣,通神明(《本經》)。歸五臟,除風邪寒熱,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,止嘔吐,去痰下氣(《別錄》)。去水氣滿,療咳嗽時疾。和半夏,主心下急痛。又汁和杏仁作煎,下一切結氣實,心胸擁隔冷熱氣,神效。搗汁和蜜服,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(甄權)。
散煩悶,開胃氣。汁作煎服,下一切結實,沖胸膈惡氣,神驗(孟詵)。破血調中,去冷氣。汁,解藥毒(藏器)。除壯熱,治痰喘脹滿,冷痢腹痛,轉筋心滿,去胸中臭氣、狐臭,殺腹內長蟲(張鼎)。益脾胃,散風寒(元素)。解菌蕈諸物毒(吳瑞)。生用發散,熟用和中。
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。浸汁,點赤眼。搗汁和黃明膠熬,貼風濕痛甚妙(時珍)。
乾生薑
【主治】治嗽溫中,治脹滿,霍亂不止,腹痛,冷痢,血閉。病人虛而冷,宜加之(甄權)。姜屑,和酒服,治偏風(孟詵)。肺經氣分之藥,能益肺(好古)。
白話文:
生薑
《本經》將生薑列為中品。原本記載在乾薑之下,現已分開,並從草部移至本處。
李時珍說: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說,「姜」字古作「疆」,是抵抗濕邪的蔬菜。王安石《字說》說:薑能強身禦邪,所以稱為「薑」。初生的嫩薑,尖端略帶紫色,稱為紫薑或子姜;宿根則稱為母薑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薑產於犍為、川穀以及荊州、揚州等地,九月採收。
頌曰:生薑各地都有,以漢中、溫州、池州所產為佳。植株高二三尺,葉片像箭竹葉但較長,互生。莖青根黃,無花無果,秋季採收根莖。
李時珍說:種植生薑宜選擇原野、低窪沙地。四月用母薑種植,五月長出幼苗,像剛長出的嫩蘆葦,葉片較寬,形似竹葉,對生,葉片也帶辛香氣味。秋社前後(約十月中旬),新芽迅速生長,像排列的手指一樣,此時採收食用,沒有筋,稱為子姜。秋分後採收的次之,霜降後就老了。生薑性喜乾燥,怕濕潤,也畏懼陽光,因此夏天炎熱時,生薑產量就少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最好的薑來自楊樸,楊樸為地名,位於西蜀。《春秋運鬥樞》記載:璇星散落而成薑。
生薑味辛,性微溫,無毒。
藏器曰:生薑性溫,要取其溫熱則去皮,要取其涼性則留皮。
元素曰:生薑味辛甘,性溫,氣味濃厚,輕浮上升,屬陽性。
之才曰:秦椒是生薑的輔佐藥物,能解半夏、莨菪的毒性,但生薑忌與黃芩、黃連、天鼠糞同用。
陶弘景曰:長期服用生薑會使人意志消沉,智力減退,損傷心氣。現代人食用辛辣食物,生薑是最常見的。因此《論語》有「每食不撤姜」的記載,意思是說可以經常食用,但不可過量。生病的人更應該食用。
恭曰: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生薑久服可通神明,主治痰氣,可以經常食用。陶弘景的說法與此相悖,經查證並無依據。
孫思邈曰:農曆八、九月多吃薑,到春天容易患眼疾,損傷壽命,減弱筋骨力量。孕婦食用,則生下的孩子手指粗短。
寇宗奭曰:古人說:「秋不食薑,令人瀉氣。」這是因為夏季陽氣旺盛,宜於汗出散熱,所以食用生薑沒有禁忌。但生薑辛味走泄,易傷肺氣,因此秋季應少吃或不吃。《晦庵語錄》也記載秋食薑會損傷壽命。
李時珍說:長期食用生薑,積聚熱邪會損傷眼睛,我多次實驗證明這一點是正確的。患痔瘡的人多吃生薑加酒,病情會迅速加重。患癰瘡的人多吃生薑,則會生長惡性腫肉。這些都是前人沒有提及的。 《相感志》記載:將糟姜和蟬蛻一起放在瓶中,即使是老薑也變得沒有筋了,說明物性之間也會互相影響。
生薑的功效:久服可去除體臭,通達神明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歸屬於五臟,能祛除風邪寒熱,治療傷寒頭痛、鼻塞、咳嗽、氣逆、嘔吐、痰多、氣滯等症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水腫、咳嗽、各種時疾。與半夏同用,治療心下急痛。生薑汁與杏仁煎服,治療一切氣滯、胸悶、心絞痛等症,療效顯著。將生薑搗汁與蜂蜜混合服用,治療因中熱引起的嘔吐,不能進食(甄權)。
可消除煩悶,開胃健脾。生薑汁煎服,治療一切氣滯、胸悶、惡氣等症,療效神奇(孟詵)。破血調經,去除寒邪。生薑汁可以解毒(藏器)。治療壯熱、痰喘、脹滿、寒痢腹痛、抽搐、心滿等症,去除胸中臭氣、狐臭,殺滅腹內寄生蟲(張鼎)。益脾胃,散風寒(元素)。解毒蕈等食物中毒(吳瑞)。生薑性溫發散,熟薑性溫和中。
治療因食用野禽中毒引起的喉痹。生薑浸泡液可以點眼治療赤眼。將生薑搗汁與黃明膠一起熬製,外敷治療風濕痛,效果極佳(李時珍)。
乾薑:
功效:治療咳嗽、溫中、脹滿、霍亂不止、腹痛、寒痢、血瘀等症。病人虛寒者,宜加用(甄權)。姜屑與酒同服,治療半身不遂(孟詵)。屬於肺經氣分藥物,能益肺(好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