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34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34)

1. 萊菔

(音來北。《唐本草》)

【釋名】蘆萉(郭璞云:蘆音羅。萉,音北,與菔同。蘿蔔(音羅北)、雹突(《爾雅注》)、紫花菘(同上)、溫菘(同上)、土酥。

保升曰:萊菔俗名蘿蔔。按:《爾雅》云:突,蘆萉。孫炎注云:紫花菘也,俗呼溫菘。似蕪菁,大根。俗名雹突,一名蘆菔是矣。

頌曰:紫花菘、溫菘,皆南人所呼。吳人呼楚菘。廣南人呼秦菘。

時珍曰:按:孫愐《廣韻》言:魯人名菈𦾽(音拉答)。秦人名蘿蔔。王禎《農書》言:北人蘿蔔,一種四名:春曰破地錐,夏曰夏生,秋曰蘿蔔,冬曰土酥,謂其潔白如酥也。珍按:菘乃菜名,因其耐冬如松、柏也。萊菔乃根名,上古謂之蘆萉,中古轉為萊菔,後世訛為蘿蔔,南人呼為蘿瓝瓝,與雹同,見晉灼《漢書注》中。陸佃乃言萊菔能制面毒,是來麰之所服,以菔音服,蓋亦就文起義耳。

王氏《博濟方》稱干蘿蔔為仙人骨,亦方土謬名也。

【集解】

弘景曰:蘆菔是今溫菘,其根可食。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,但小熏臭爾。葉不中啖。又有突,根細而過辛,不宜服之。

恭曰:萊菔,即蘆菔也。嫩葉為生菜食,大葉可熟啖。陶氏言不中食,理喪其真也。江北、河北、秦、晉最多,登、萊亦好。

頌曰:萊菔,南北通有,北土尤多。有大、小二種:大者肉堅,宜蒸食;小者白而脆,宜生啖。

河朔極有大者,而江南、安州、洪州、信陽者甚大,重至五、六斤,或近一秤,亦一時種蒔之力也。

瑞曰:夏月複種者,名夏蘿蔔。形小而長者,名蔓荊蘿蔔。

時珍曰:萊菔,今天下通有之。昔人以蕪菁、萊菔二物混注,已見蔓荊條下。圃人種萊菔,六月下種,秋採苗,冬掘根。春末抽高苔,開小花紫碧色。夏初結角。其子大如大麻子,圓長不等,黃赤色。五月亦可再種。其葉有大者如蕪菁,細者如花芥,皆有細柔毛。其根有紅、白二色,其狀有長、圓二類。

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,生瘠地者堅而辣。根、葉皆可生可熟,可菹可醬,可豉可醋,可糖可臘,可飯,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,而古人不深詳之,豈因其賤而忽之耶?抑未諳其利耶?

【氣味】根辛、甘,葉辛、苦,溫,無毒。

詵曰:性冷。

思邈曰:平。不可與地黃同食,令人發白,為其澀營衛也。

時珍曰:多食萊菔動氣,惟生薑能制其毒。又伏硇砂。

【主治】散服及炮煮服食,大下氣,消穀和中,去痰癖,肥健人;生搗汁服,止消渴,試大有驗(《唐本》)。利關節,理顏色,練五臟惡氣,制面毒,行風氣,去邪熱氣(蕭炳)。利五臟,輕身,令人白淨肌細(孟詵)。消痰止咳,治肺痿吐血,溫中補不足。同羊肉、銀魚煮食,治勞瘦咳嗽(《日華》)。

白話文:

萊菔

萊菔,古稱蘆萉,俗稱蘿蔔。 古籍中有多種稱呼,例如蘿蔔、雹突、紫花菘、溫菘、土酥等,不同地區叫法不一,如南人稱紫花菘或溫菘,吳人稱楚菘,廣南人稱秦菘,魯人稱菈𦾽,秦人稱蘿蔔。北方地區更有春破地錐、夏生、秋蘿蔔、冬土酥等稱呼,以形容其四季不同形態。 萊菔的葉子可食用,根部更是常用食材,可生食、熟食,也可製成醬菜、醃菜等。 古人曾將萊菔與蕪菁混淆,但兩者並非同一種植物。 萊菔的種植方法是六月播種,秋季採收葉子,冬季採收根部。 春末開花,花色紫碧。 其根部有紅白兩種顏色,形狀有長圓兩種,生長在沙壤地的蘿蔔較脆甜,生長在貧瘠土地的蘿蔔則較堅硬辛辣。萊菔營養豐富,用途廣泛,古人卻未深入研究,可能因其價格低廉而被忽略。

萊菔的根辛甘溫,葉辛苦溫,無毒(也有記載說性冷或平)。 不可與地黃同食,以免頭髮變白。多食易動氣,需用生薑或伏硇砂解毒。

萊菔具有多種功效,例如:下氣、消食、和中、去痰癖、增強體質、止渴、利關節、改善膚色、調理五臟、解面毒、行風氣、去邪熱、消痰止咳、治療肺痿吐血、溫中補虛等。 與羊肉、銀魚同煮,可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咳嗽消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