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32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32)
1. 蕪菁
【發明】藏器曰:《仙經》言:蔓荊子,九蒸九曝,搗末長服,可斷谷長生。蜘蛛咬者,恐毒入內,搗末酒服,亦以油和敷之。蔓荊園中無蜘蛛,是其相畏也。
時珍曰:蔓荊子,可升可降,能汗能吐,能下能利小便,又能明目解毒,其功甚偉,而世罕知用之何哉?夏初採子,炒過榨油,同麻油煉熟一色無異,西人多食之。點燈甚明,但煙亦損目。北魏祖珽囚地窖中,因蕪菁子油燈傷明,即此也。
【附方】舊十二,新十。
明目益氣:蕪菁子一升,水九升,煮汁盡,曬乾。如此三度,研細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亦可研水和米煮粥食。(《外臺秘要》)
常服明目,使人洞視充肥:用蕪菁子三升,以苦酒三升,煮熟曬乾,研篩末。以井華水服方寸匕,日三,無所忌。《抱朴子》云:服盡一斗,能夜視有所見物。(《千金方》)
青盲眼障,但瞳子不壞者,十得九愈:用蔓荊子六升,蒸之氣遍,合甑取下,以釜中熱湯淋之,乃曝乾,還淋,如是三遍,即收杵為末。食上清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(崔元亮《海上方》)。
虛勞目暗:方同上法。(《普濟方》)。
補肝明目:蕪菁子淘過一斤,黃精二斤同和,九蒸九曬為末。每空心米飲服二錢,日再服。又方:蔓荊子二升,決明子一升和勻,以酒五升煮乾,曝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水調下,日二。(並《聖惠》)。
風邪攻目,視物不明,肝氣虛者:用蔓荊子四兩(入瓷瓶中燒黑,無聲取出),入蛇蛻二兩(又燒成灰)。為末。每服半錢,食後酒下,日三服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服食辟穀:蕪菁子,熟時採之,水煮三過,令苦味盡,曝搗為末。每服二錢,溫水下,日三次。久可辟穀。(蘇頌《圖經本草》)。
黃汗染衣,涕唾皆黃:用蔓荊子搗末,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匙,日再服。
加至兩匙,以知為度。每夜以帛浸小便,逐日看之,漸白則瘥,不過服五升已來也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黃疸如金,睛黃,小便赤:用生蔓荊子末,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孫真人食忌》)。
急黃黃疸及內黃,腹結不通:用蔓荊子搗末,水絞汁服。當得嚏,鼻中出黃水,及下利則愈。以子壓油,每服一盞更佳。(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)。
熱黃便結:用蕪菁子搗末,水和絞汁服。少頃當瀉一切惡物,沙、石、草、發並出。(孟詵《食療本草》)。
二便關格,脹悶欲絕:蔓荊子油一合,空腹服之即通。通後汗出勿怪。(《聖惠方》)。
心腹作脹:蔓荊子一大合,揀淨搗爛,水一升和研,濾汁一盞,頓服。少頃自利,或自吐,或得汗,即愈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霍亂脹痛:蕪菁子,水煮汁,飲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妊娠溺澀:蕪菁子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白話文:
蕪菁
古代典籍記載蔓荊子(即蕪菁子,文中兩種名稱皆指同一種植物)具有多種藥效,可升可降,能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利尿,還能明目解毒。其用途廣泛,但世人卻鮮少知曉。
夏初採收蔓荊子,炒過榨油後,與麻油性質相近,西方人常食用,也可點燈,但燈煙傷眼。北魏祖珽因蕪菁子油燈傷眼,便是個例子。
以下是一些古代醫方,使用蔓荊子治療各種病症:
- 明目益氣: 將蕪菁子煮水,反覆三次,曬乾研末服用,或研末加入米粥食用。
- 常服明目,使人洞視充肥: 將蕪菁子與苦酒同煮,曬乾研末服用。
- 青盲眼障 (瞳孔無損者): 將蔓荊子蒸煮、曝曬多次,研末服用。
- 虛勞目暗: 使用方法同青盲眼障。
- 補肝明目: 將蔓荊子與黃精同蒸曬,研末服用。另有方子是用蔓荊子與決明子同煮,研末服用。
- 風邪攻目,視物不明,肝氣虛者: 將蔓荊子與蛇蛻燒成灰,研末服用。
- 服食辟穀: 將蕪菁子煮去苦味,曬乾研末服用。
- 黃汗、涕唾皆黃: 用蔓荊子研末,用井華水服用,觀察小便顏色變化,以判斷病情好轉。
- 黃疸 (眼睛和尿液發黃): 用蔓荊子研末服用,或用其榨的油服用。
- 熱黃便結: 用蔓荊子研末,絞汁服用,可瀉出穢物。
- 大小便不通,脹悶欲絕: 服用蔓荊子油。
- 心腹脹痛: 將蔓荊子搗爛,取汁服用。
- 霍亂脹痛: 服用蔓荊子煮出的汁液。
- 妊娠小便不利: 服用蔓荊子研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