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31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31)
1. 蕪菁
蘆菔是菘屬,根圓,亦有長者,有紅、白二色;其味辛甘而永;葉不甚大而糙,亦有花葉者;夏初起苔,開淡紫花;結角如蟲狀,腹大尾尖;子似葫蘆巴,不均不圓,黃赤色。如此分之,自明白矣。其蔓荊六月種者,根大而葉蠹;八月種者,葉美而根小;惟七月初種者,根葉俱良。
擬賣者純種九英,九英根大而味短,削淨為菹甚佳。今燕京人以瓶醃藏,謂之閉甕菜。
根葉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時珍曰:辛、甘、苦。
宗奭曰:多食動氣。
【主治】利五臟,輕身益氣,可長食之(《別錄》)。
常食通中,令人肥健(蘇頌)。消食,下氣治嗽,止消渴,去心腹冷痛,及熱毒風腫,乳癰妒乳寒熱(孟詵)。
【發明】詵曰:九英菘出河西,葉大根亦粗長。和羊肉食甚美,常食都不見發病。冬日作菹煮羹食,消宿食,下氣治嗽。諸家商略其性冷,而《本草》云溫,恐誤也。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七。
預禳時疾:立春後遇庚子日,溫蔓荊汁,合家大小並服之,不限多少,一年可免時疾。(《神仙教子法》)。
鼻中衄血:諸葛菜,生搗汁飲。(《十便良方》)。
大醉不堪,連日病困者:蔓荊菜,入少米煮熟,去滓,冷飲之良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飲酒闢氣:干蔓荊根二七枚,蒸三遍,碾末。酒後水服二錢,即無酒氣也。(《千金》)。
一切腫毒:孫真人食忌:生蔓荊根一握,入鹽花少許,同搗封之,日三易之。《肘後方》:用蔓荊葉不中水者,燒灰和臘豬脂封之。
疔腫有根:用大針刺作孔,削蔓荊根如針大,染鐵生衣刺入孔中。再以蔓荊根、鐵生衣等分,搗塗於上。有膿出即易,須臾根出立瘥。忌油膩、生冷、五辛、黏滑、陳臭。(《肘後》)。
乳癰寒熱:蔓荊根並葉,去土,不用水洗,以鹽和搗塗之。熱即換,不過三、五次即瘥。
冬月只用根。此方已救十數人。須避風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。
女子妒乳:生蔓荊根搗,和鹽、醋、漿水煮汁洗之,五、六度良。又搗:和雞子白封之亦妙。(《食療》)。
陰腫如斗:生蔓荊根搗封之,治人所不能治者。(《集療方》)
豌豆斑瘡:蔓荊根搗汁,挑瘡研塗之。三食頃,根出矣。(《肘後方》)。
犬咬傷瘡重發者:用蔓荊根搗汁服之,佳。(《肘方》)。
小兒頭禿:蕪菁葉燒灰,和脂敷之。(《千金》)。
飛絲入眼:蔓荊菜揉爛帕包,滴汁三、兩點,即出也。(《普濟方》)
子
【氣味】苦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明目(《別錄》)。療黃疸,利小便。水煮汁服,主癥瘕積聚。少少飲汁,治霍亂心腹脹。末服之,主目暗。為油入面膏,去黑䵟皺紋(蘇恭)。和油敷蜘蛛咬(藏器)。壓油塗頭,能變蒜髮(孟詵)。入丸藥服,令人肥健,尤宜婦人(蕭炳)。
白話文:
蕪菁
蕪菁屬於菘菜類,根部圓形,也有長形的,顏色有紅、白兩種;味道辛辣帶甜,而且持久;葉子不太大,表面粗糙,也有些葉片帶有花紋;初夏開始抽苔,開淡紫色的花;結的果莢像蟲子一樣,腹部大尾部尖;種子像葫蘆巴,形狀不規則,顏色黃赤色。這樣區分,就很容易明白了。六月種植的蕪菁,根部較大但葉子容易腐爛;八月種植的,葉子漂亮但根部較小;只有七月初種植的,根葉都長得好。
打算販賣蕪菁的人,最好選擇純種的九英蕪菁,九英蕪菁根部大但味道較淡,削淨後做成腌菜很不錯。現在北京人用瓶子醃藏,叫做閉甕菜。
根葉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李時珍說:辛、甘、苦。
寇宗奭說:多吃會導致脹氣。
【主治】通利五臟,輕身益氣,可以經常食用(《名醫別錄》)。
經常食用可以通暢腸胃,讓人肥壯健康(蘇頌)。消食積,降氣治咳嗽,止渴,治療心腹冷痛,以及熱毒風腫、乳癰、妒乳引起的寒熱(孟詵)。
【說明】孟詵說:九英蕪菁產於河西地區,葉子大,根部也粗長。和羊肉一起吃非常美味,經常食用也不會生病。冬天做成腌菜或煮成湯食用,可以消食積,降氣治咳嗽。其他醫家都認為它的性寒,但《本草綱目》卻說它是溫的,恐怕是錯誤的。
【方劑】舊方七個,新方七個。(此處略去方劑內容)
種子
【氣味】苦、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明目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黃疸,利尿。水煮汁服用,主治癥瘕積聚。少量飲用汁液,治療霍亂引起的心腹脹滿。研磨成粉服用,主治目暗。製成油加入面膏中,可以去除黑斑皺紋(蘇恭)。和油一起敷治蜘蛛咬傷(王藏器)。壓榨成油塗抹頭髮,可以使頭髮烏黑亮澤(孟詵)。加入丸藥中服用,可以讓人肥壯健康,尤其適合婦女(蕭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