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9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9)
1. 葫
至曉如覆一甌,高三、四寸,上有百數小竅,色正黑,調理而安。蓋高阜者,毒外出也。小竅多,毒不聚也。色正黑,皮肉壞也。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,則內逼五臟而危矣。庸醫敷貼涼冷消散之說,何可信哉?
【附方】舊十五,新三十二。
背瘡灸法:凡覺背上腫硬疼痛,用濕紙貼尋瘡頭。用大蒜十顆,淡豉半合,乳香一錢,細研。隨瘡頭大小,用竹片作圈圍定,填藥於內,二分厚,著艾灸之。痛灸至癢,癢灸至痛,以百壯為率。與蒜錢灸法同功。(《外科精要》)
疔腫惡毒:用門臼灰一撮羅細,以獨蒜或新蒜薹染灰擦瘡口,候瘡自然出少汁,再擦,少頃即消散也。雖發背癰腫,亦可擦之。
五色丹毒無常色,及發足踝者:搗蒜厚敷,干即易之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關格脹滿,大小便不通:獨頭蒜燒熟去皮,綿裹納下部,氣立通也。
(《外臺秘要》)。
乾溼霍亂轉筋:用大蒜搗塗足心,立愈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水氣腫滿:大蒜、田螺、車前子等分。熬膏。攤貼臍中,水從便漩而下,數日即愈。象山民人患水腫,一卜者傳此,用之有效。(仇遠《稗史》)。
山嵐瘴氣:生、熟大蒜各七片,共食之。少頃腹鳴,或吐血,或大便泄,即愈。(《攝生眾妙方》)
瘧疾寒熱《肘後》:用獨頭蒜炭上燒之,酒服方寸匕。《簡便》:用桃仁半片,放內關穴上,將獨蒜搗爛罨之,縛住(男左女右),即止。鄰嫗用此治人屢效。
《普濟方》:端午日,取獨頭蒜煨熟,入礬紅等分,搗丸芡子大,每白湯嚼下一丸。
寒瘧冷痢:端午日,以獨頭蒜十個,黃丹二錢,搗丸梧子大。每服九丸,長流水下,甚妙。(《普濟方》)。
泄瀉暴痢:大蒜搗貼兩足心。亦可貼臍中。(《千金方》)。
下痢禁口及小兒泄痢方:並同上。
腸毒下血:蒜連丸:用獨蒜煨搗,和黃連末為丸,日日米湯服之。(《濟生方》)。
暴下血病:用葫五、七枚,去皮研膏,入豆豉搗,丸梧子大。每米飲下五、六十丸,無不愈者。(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)。鼻血不止,服藥不應:用蒜一枚,去皮,研如泥,作錢大餅子,厚一豆許。左鼻血出,貼左足心;右鼻血出,貼右足心;兩鼻俱出,俱貼之,立瘥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血逆心痛:生蒜搗汁,服二升即愈。(《千金》)。
鬼疰腹痛,不可忍者:獨頭蒜一枚,香墨如棗大,搗和醬汁一合,頓服。(《永類鈐方》)。
心腹冷痛:法醋浸至二、三年蒜,食至數顆,其效如神。(李時珍《瀕湖集簡方》)。
夜啼腹痛面青,冷證也:用大蒜一枚(煨研,日乾),乳香五分,搗丸芥子大。每服七丸,乳汁下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寒濕氣痛:端午日收獨蒜,同辰粉搗,塗之。(唐瑤《經驗方》)。
白話文:
葫
清晨觀察膿瘍,形狀像覆蓋著一個茶杯,高度有三、四寸,表面有許多小孔,顏色是深黑色,經過調理後就穩定下來了。膿瘍高聳,表示毒素正在排出;小孔多,表示毒素不會積聚;顏色深黑,表示皮肉已經壞死。如果不以艾灸的方法將毒素從壞死的肉裡逼出來,毒素就會內侵五臟,危及生命。那些庸醫使用涼冷的藥物敷貼來消散膿毒的說法,怎麼能相信呢?
【附方】舊傷十五天,新傷三十二天。
背瘡灸法:凡是感覺背部腫脹堅硬疼痛,就用濕紙貼在瘡頭上。用大蒜十瓣,淡豆豉半合,乳香一錢,研磨成細末。根據瘡頭的大小,用竹片圍成一個圈,將藥粉填入其中,厚度約二分,然後用艾灸。灸到感覺疼痛轉為癢,癢又轉為痛,以灸一百壯為標準。功效與蒜泥灸相同。(出自《外科精要》)
疔腫惡毒:用門臼灰少許研磨細緻,用獨頭蒜或新鮮蒜苗蘸取灰末塗擦瘡口,待瘡口自然滲出少量膿液後,再繼續擦拭,不久就會消散。即使是發背癰腫,也可以用此法擦拭。
五色丹毒(顏色不定),以及長在足踝上的丹毒:搗爛大蒜厚厚地敷在患處,敷乾了就換新的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
關格脹滿,大小便不通:將獨頭蒜燒熟去皮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下部,氣體很快就會通暢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乾濕霍亂轉筋:用大蒜搗爛塗抹在足心,很快就能痊癒。(出自《永類鈐方》)
水腫:大蒜、田螺、車前子等分量,熬成膏狀。塗敷在肚臍中央,水液就會從大小便排出,數日即可痊癒。象山百姓患水腫,一位卜者傳授了這個方法,使用後很有效。(出自仇遠《稗史》)
山嵐瘴氣:生、熟大蒜各七片,一起食用。一會兒肚子就會咕咕叫,或者吐血,或者大便瀉下,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攝生眾妙方》)
瘧疾寒熱(出自《肘後方》):將獨頭蒜放在炭火上燒烤,用酒送服,每次一錢。 (出自《簡便方》):用桃仁半片放在內關穴(男性在左手,女性在右手)上,將獨頭蒜搗爛敷在桃仁上,用布紮好,就能止住瘧疾。鄰居的老婦用此法治療多次,都十分有效。
(出自《普濟方》):端午節,取獨頭蒜煨熟,加入與其等量的明礬(紅礬),搗成芡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一丸。
寒瘧冷痢:端午節,用獨頭蒜十個,黃丹二錢,搗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九丸,用長流水送服,效果極佳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泄瀉暴痢:將大蒜搗爛貼在兩個足心,也可以貼在肚臍中央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下痢禁食以及小兒泄痢:治療方法同上。
腸毒下血:蒜連丸:將獨頭蒜煨熟搗爛,與黃連粉混合製成藥丸,每天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暴下血病:用葫蘆五到七個,去皮研磨成膏狀,加入豆豉搗爛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六十丸,沒有不痊癒的。(出自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)
鼻血不止,服用藥物無效:用大蒜一個,去皮,研磨成泥狀,製成錢幣大小,厚度約一粒豆子的藥餅。左鼻出血,就貼在左足心;右鼻出血,就貼在右足心;兩鼻都出血,就都貼上,很快就能止血。(出自《簡要濟眾方》)
血逆心痛:將生蒜搗爛取汁,服用二升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鬼疰腹痛,疼痛難忍:用獨頭蒜一個,香墨如棗子大小,搗爛與醬汁一合混合,頓服。(出自《永類鈐方》)
心腹冷痛:用醋浸泡二三年的大蒜,每次吃幾瓣,效果神奇。(出自李時珍《瀕湖集簡方》)
夜啼腹痛面色青白,屬於寒證:用大蒜一個(煨熟搗爛,曬乾),乳香五分,搗成芥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七丸,用母乳送服。(出自危氏《得效方》)
寒濕氣痛:端午節收穫的獨頭蒜,與辰砂粉末一起搗爛,塗抹患處。(出自唐瑤《經驗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