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8)

1.

時珍曰:葫蒜入太陰、陽明,其氣熏烈,能通五臟,達諸竅,去寒濕,辟邪惡,消癰腫,化症積肉食,此其功也。故王禎稱之云:味久不變,可以資生,可以致遠,化臭腐為神奇,調鼎俎,代醯醬。攜之旅塗,則炎風瘴雨不能加,食餲臘毒不能害。夏月食之解暑氣。北方食肉面尤不可無。

乃食經之上品,日用之多助者也。蓋不知其辛能散氣,熱能助火,傷肺損目,昏神伐性之害,荏苒受之而不悟也。嘗有一婦,衄血一晝夜不止,諸治不效。時珍令以蒜敷足心,即時血止,真奇方也。又葉石林《避暑錄》話云:一僕暑月馳馬,忽仆地欲絕。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熱士各一握研爛,以新汲水一盞和取汁,抉齒灌之,少頃即蘇。

相傳徐州市門,忽有版書此方,咸以為神仙救人云。藏器曰:昔有患痃癖者,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。初服遂至瞑眩吐逆,下部如火。後有人教取數片,合皮截卻兩頭吞之,名曰內灸,果獲大效也。

頌曰:《經》言葫散癰腫。按: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云:毒瘡腫毒,號叫臥眠不得,人不能別者。取獨頭蒜兩顆搗爛,麻油和,厚敷瘡上,干即易之。屢用救人,無不神效。盧坦侍郎肩上瘡作,連心痛悶,用此便瘥。又李僕射患腦癰久不瘥,盧與此方亦瘥。又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凡背腫,取獨顆蒜橫截一分,安腫頭上,炷艾如梧子大,灸蒜百壯,不覺漸消,多灸為善。勿令大熱,若覺痛即擎起蒜。

蒜焦更換新者,勿令損皮肉。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,灸之亦瘥。數用灸人,無不應效。又江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云,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,皆可灸之,不計壯數。惟腰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。疣贅之類灸之,亦便成痂自脫,其效如神。乃知方書無空言者。

但人不能以意詳審,則不得盡應耳。時珍曰:按:李迅《論蒜錢灸法》云:治疽之法,著灸勝於用藥。緣熱毒中鬲,上下不通。必得毒氣發泄,然後解散。凡初發一日之內,便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,貼頂上灸之。三壯一易,大概以百壯為率。一使瘡不開大,二使內肉不壞,三瘡口易合,一舉而三得之。

但頭及項以上,切不可用此,恐引氣上,更生大禍也。又史源記蒜灸之功云:母氏背胛作癢,有赤暈半寸,白粒如黍。灸二七壯,其赤隨消。信宿,有赤流下長二寸。舉家歸咎於灸。外醫用膏護之,日增一暈,二十二日,橫斜約六、七寸,痛楚不勝。或言一尼病此,得灸而愈。

予奔問之。尼云:劇時昏不知人,但聞範奉議坐守灸八百餘壯方蘇,約艾一篩。予亟歸,以炷如銀杏大,灸十數,殊不覺;乃灸四旁赤處,皆痛。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,三十餘壯,赤暈收退。蓋灸遲則初發處肉已壞,故不痛,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。至夜則火焮滿背,瘡高阜而熱,夜得安寢矣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大蒜能通達人體的太陰、陽明經脈,其氣味辛辣濃烈,可以暢通五臟六腑,疏通全身經絡,祛除寒濕,預防邪氣入侵,消散癰腫,化解積聚在體內的肉食瘀滯,這就是它的功效。王禎也曾稱讚它:味道持久不變,可以作為長久儲備的食物,可以讓人遠行,能將臭腐之物轉化為神奇之物,用於烹飪調味,可以代替醋和醬。出門旅行攜帶它,就能避免炎熱、瘴氣、雨水侵襲,也不怕吃到腐敗變質的食物中毒。夏天食用可以解暑,北方人吃肉麵食更少不了它。

它是食物中的上品,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有很多好處。但是,人們卻不知道,大蒜辛辣的氣味會散發人體之氣,燥熱的性質會助長內火,過量食用會損傷肺部、眼睛,昏亂心神,損傷人體機能,長期不知節制地食用而不自覺。曾經有個婦女,鼻子流血一晝夜不止,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。李時珍讓她用大蒜敷在腳心,血立即就止住了,真是奇方妙法!

葉石林的《避暑錄》中也記載:一個僕人在夏天騎馬,突然倒地昏迷將死。同住的王相教他用一大把大蒜和一大把路邊的熱土,研磨成泥,用一盞新汲的水調和取汁,掰開牙齒灌進去,一會兒就醒過來了。

相傳徐州城門上曾經刻著這個方子,大家都認為是神仙救人。藏器說:以前有個患有痃癖的人,夢見有人教他每天吃三瓣大蒜。剛開始吃的時候,出現了昏迷、嘔吐、下體發熱的症狀。後來有人教他取幾片大蒜,削去兩頭,連皮一起吞服,稱為「內灸」,果然就治好了。

頌曰:《經方》記載大蒜可以散去癰腫。李絳的《兵部手集方》記載:毒瘡腫痛,疼痛難忍,無法安睡,甚至讓人無法辨識,可以取兩瓣獨頭蒜搗爛,用麻油調和,厚厚地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新的。多次用此方救人,都非常有效。盧坦侍郎肩膀上長瘡,痛到心裏,用這個方子就治好了。李僕射患腦癰久治不愈,用這個方子也好了。

葛洪的《肘後方》記載:凡是背上長腫物,取一顆獨頭蒜橫切一刀,放在腫物上,用艾灸,灸的大小像梧子一樣大,灸一百壯,腫物就會慢慢消退,灸得越多越好。不要讓它太熱,如果感到疼痛就將蒜拿起來。蒜焦了就換新的,不要損傷皮肉。葛洪自己也曾患小腹下部腫大,用艾灸也治好了。多次用艾灸治療別人,都很有效。江寧府紫極宮的石碑上也刻著這件事,凡是發背、癰疽、惡瘡腫核初起有異樣,都可以用艾灸,不必計較灸的壯數。只有腰痛者,灸到不痛為止;不痛者,灸到痛極為止。疣贅之類用艾灸,也會結痂脫落,其效果如同神效。這說明醫書上記載的方子都不是空話。

只是人們不能用心去仔細研究,就無法完全掌握它的效用。李時珍說:李迅的《論蒜錢灸法》記載:治療疽的辦法,艾灸比用藥更好。因為熱毒堵塞經絡,上下不通暢,必須將毒氣排出體外,才能使之消散。凡是初發病一天之內,就用獨頭蒜切成像小錢幣一樣厚,貼在患處上面艾灸。三壯換一次,大概灸一百壯。這樣做可以防止瘡擴大,防止內部組織壞死,使瘡口容易癒合,一舉三得。

但是頭部和頸部以上部位,絕對不能用這種方法,以免引氣向上,造成更大的禍患。史源也記載了大蒜艾灸的功效:他母親背部發癢,出現半寸大的紅暈,長著像小米一樣大的白點。艾灸了二七壯(十四壯),紅暈隨之消退。第二天,出現了長二寸的紅色條狀物流出,全家人都認為是艾灸引起的。外醫生用藥膏護著,紅暈一天天擴大,二十二天后,紅暈橫斜約六七寸,疼痛難忍。有人說有個尼姑也患此病,用艾灸治好了。

我去拜訪她。尼姑說:最嚴重的時候,昏迷不省人事,只聽到範奉議坐在那裏給她艾灸八百多壯才醒過來,大約用了一篩子的艾條。我急忙回家,用像銀杏一樣大的艾灸,灸了十幾壯,沒有什麼感覺;於是我灸紅暈周圍的地方,都很痛。每一壯艾條燃盡,紅暈就隨之縮小,三十多壯後,紅暈就消退了。這是因為灸得晚了,初發病的地方肉已經壞死了,所以不痛,直到灸到好的肉才痛。到了晚上,背部火辣辣的,瘡高高隆起且發熱,晚上就能睡個安穩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