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7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7)

1. 山蒜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蒚(音歷)、澤蒜。

【集解】頌曰:江南一種山蒜,似大蒜而臭。

藏器曰:澤蒜根如小蒜,葉如韭。又生石間者名石蒜,與蒜無異。

時珍曰:山蒜、澤蒜、石蒜,同一物也,但分生於山、澤、石間不同耳。人間栽蒔小蒜,始自三種移成,故猶有澤蒜之稱。《爾雅》云:蒚,山蒜也。今京口有蒜山,產蒜是也。處處有之,不獨江南。又呂忱《字林》云:荶,水中蒜也。則蒜不但產于山,而又產於水也。別有山慈菇、水仙花、老鴉蒜、石蒜之類,根葉皆似蒜而不可食,其花亦異。並見草部下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山蒜:治積塊,及婦人血瘕,用苦醋磨服多效(蘇頌)。澤蒜、石蒜:並溫補下氣,滑水源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【名稱】又名蒚(音同「歷」)、澤蒜。

【產地與外觀】蘇頌說:江南有一種山蒜,外形像大蒜但氣味很臭。陳藏器說:澤蒜的根像小蒜,葉子像韭菜。另一種長在石頭縫裡的叫石蒜,外形和蒜沒有差別。李時珍認為:山蒜、澤蒜、石蒜其實是同一種植物,只是因為生長在山裡、沼澤、石頭間而有不同的名稱而已。人們栽種的小蒜,最初就是從這三種山蒜移植過來的,所以才會稱它為澤蒜。《爾雅》說:蒚就是山蒜。現在京口有個蒜山,產出的就是這種蒜。這種蒜到處都有,不只江南才有。呂忱的《字林》說:荶是指水中生長的蒜。由此可見,蒜不僅長在山裡,也長在水裡。另外還有山慈菇、水仙花、老鴉蒜、石蒜等等,它們的根和葉子都像蒜,但不能食用,而且花朵也不同。這些都記錄在草部裡。

【氣味】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

【功效】山蒜:可以治療體內腫塊,以及婦女的血瘕(婦女腹部因瘀血積聚而成的包塊),用醋磨成汁服用效果很好(蘇頌說)。澤蒜、石蒜:都能溫補身體、向下導氣,並能疏通水路(陳藏器說)。

2.

(《別錄》下品)

【釋名】大蒜(弘景)、葷菜。

弘景曰:今人謂葫為大蒜,蒜為小蒜,以其氣類相似也。

時珍曰:按:孫愐《唐韻》云:張騫使西域,始得大蒜、胡荽。則小蒜乃中土舊有,而大蒜出胡地,故有胡名。二蒜皆屬五葷,故通可稱葷。詳見蒜下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葫,大蒜也。五月五日採,獨子者入藥尤佳。

保升曰:葫出梁州者,大徑二寸,最美少辛;涇陽者,皮赤甚辣。

頌曰:今處處園圃種之。每顆六、七瓣,初種一瓣,當年便成獨子葫,至明年則復其本矣。其花中有實,亦作葫瓣狀而極小,亦可種之。

時珍曰:大、小二蒜皆八月種。春食苗,夏初食苔,五月食根,秋月收種。北人不可一日無者也。

【氣味】辛,溫,有毒。久食損人目。弘景曰:性最熏臭,不可食。俗人作齏以啖鱠肉,損性伐命,莫此之甚。惟可生食,不中煮也。恭曰:此物煮羹臛為饌中之俊,而陶云不中煮,當是未經試耳。

藏器曰:初食不利目,多食卻明。久食令人血清,使毛髮白。

時珍曰:久食傷肝損眼。故嵇康《養生論》云:葷辛害目,此為甚耳。今北人嗜蒜宿炕,故盲瞽最多。陳氏乃云多食明目,與《別錄》相左,何耶?

震亨曰:大蒜屬火,性熱喜散,快膈,善化肉,暑月人多食之。傷氣之禍,積久自見,養生者忌之。化肉之功,不足論也。

瑞曰:多食傷肺、傷脾、傷肝膽,生痰助火昏神。

思邈曰:四月、八月食葫,傷神,令人喘悸,脅肋氣急,口味多爽。多食生葫行房,傷肝氣,令人面無色。生葫合青魚鮓食,令人腹內生瘡,腸中腫,又成疝瘕,發黃疾。合蜜食,殺人。凡服一切補藥,不可食之。

【主治】歸五臟,散癰腫䘌瘡,除風邪,殺毒氣(《別錄》)。

下氣,消穀,化肉(蘇恭)。去水惡瘴氣,除風濕,破冷氣,爛痃癖,伏邪惡,宣通溫補,療瘡癬,殺鬼去痛(藏器)。健脾胃,治腎氣,止霍亂轉筋腹痛,除邪祟,解溫疫,去盅毒,療勞瘧冷風,敷風損冷痛,惡瘡、蛇蟲、溪毒、沙蝨,並搗貼之。熟醋浸,經年者良(《日華》)。

溫水搗爛服,治中暑不醒。搗貼足心,止鼻衄不止。和豆豉丸服,治暴下血,通水道(宗奭)。搗汁飲,治吐血心痛。煮汁飲,治角弓反張。同鯽魚丸,治膈氣。同蛤粉丸,治水腫。同黃丹丸,治痢瘧、孕痢。同乳香丸,治腹痛。搗膏敷臍,能達下焦,消水,利大小便。貼足心,能引熱下行,治泄瀉暴痢及乾溼霍亂,止衄血。

納肛中,能通幽門,治關格不通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宗奭曰:葫氣極葷,置臭肉中反能掩臭。凡中暑毒人,爛嚼三、兩瓣,溫水送之,下咽即知,但禁飲冷水。又鼻衄不止者,搗貼足心,衄止即拭去。

白話文:

古代將大蒜稱為葫,也稱之為葷菜。古人認為大蒜和小蒜氣味相似,只是大小之分,大蒜源自西域,故帶有「胡」字。大蒜和小蒜都屬於五葷之列。

葫,也就是大蒜,最佳採收期是五月五日,單個生長的蒜頭入藥效果最好。產自梁州的大蒜,個頭最大,直徑可達二寸,味道最佳且辛辣味較少;產自涇陽的大蒜,外皮呈紅色,辛辣味很重。現在各地普遍種植大蒜,每個蒜頭約有六七瓣,由單瓣種植,當年即可長成單個蒜頭(獨子葫),到第二年則恢復正常的蒜瓣數量。大蒜的花中也有種子,形狀像縮小版的蒜瓣,也可以用來種植。大蒜和小蒜都在八月播種,春天吃蒜苗,初夏吃蒜苔,五月吃蒜頭,秋天收穫種子。北方人幾乎每天都要食用。

大蒜味辛、性溫,有毒。長期食用會損傷眼睛。大蒜氣味濃烈難聞,不宜食用。民間常將其製成醬料佐食魚肉,但這樣會傷身損命,只有生食才比較好,不宜烹煮。但也有人認為將大蒜用於烹煮,可以成為美味佳餚,認為不適合烹煮的說法,可能是沒有親自嘗試過。剛開始食用不利於眼睛,多吃則會使視力減退。長期食用會使血液變清,頭髮變白。長期食用會傷肝損眼,古書中也記載葷辛之物傷眼,大蒜尤其嚴重。北方人愛吃大蒜,因此失明的人很多。也有人說多吃大蒜明目,與古籍記載相悖。大蒜屬火,性熱,具有行氣、消食、化肉的作用,夏天人們常食用。但長期食用會傷氣,養生者應忌食,而其化肉的作用並非十分顯著。多吃大蒜會傷肺、脾、肝膽,生痰助火,使人神志不清。四月和八月食用大蒜會傷神,導致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口味變差。多吃生蒜再行房事,會傷肝氣,使人面色蒼白。生蒜與青魚鮓同食會導致腹內生瘡,腸胃腫脹,甚至引起疝氣、黃疸;與蜂蜜同食則會致命。服用任何補藥時,都不可食用大蒜。

大蒜能歸五臟,治療癰腫、瘡瘍,驅除風邪,殺滅毒氣。能行氣、消食、化肉,去除水惡瘴氣、風濕,破除寒氣,治療痃癖、伏邪,溫補宣通,治療瘡癬,殺菌止痛。能健脾胃、治療腎氣虛弱、霍亂、轉筋腹痛,去除邪祟,治療溫疫,解毒,治療勞瘧、傷風,治療風損、冷痛,惡瘡、蛇蟲咬傷、溪毒、沙蝨,可搗碎外敷。用熟醋浸泡多年的大蒜藥效更好。溫水搗爛服用,治療中暑昏迷。搗碎外敷於腳心,可止鼻出血。與豆豉製成丸藥服用,治療暴下血,通利水道。搗汁飲用,治療吐血、心痛。煮汁飲用,治療角弓反張。與鯽魚製成丸藥,治療膈氣。與蛤粉製成丸藥,治療水腫。與黃丹製成丸藥,治療痢疾、瘧疾、孕婦痢疾。與乳香製成丸藥,治療腹痛。搗碎製成膏藥敷於肚臍,能通達下焦,利水,通大小便。貼於腳心,能引熱下行,治療泄瀉、暴痢、乾濕霍亂,止鼻出血。塞入肛門,能通幽門,治療腸梗阻。

大蒜氣味濃烈,即使放在臭肉中也能掩蓋臭味。中暑的人,可咀嚼三五瓣大蒜,溫水送服,服下即見效,但需忌食冷水。鼻出血不止時,可將搗碎的大蒜外敷於腳心,出血停止後再擦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