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16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16)
1. 蒜
葉
【主治】心煩痛,解諸毒,小兒丹疹(思邈)。
【發明】頌曰:古方多用小蒜治中冷霍亂,煮汁飲之。南齊褚澄治李道念雞瘕,便瘥。
宗奭曰:華佗用蒜齏,即此蒜也。
時珍曰:按:李延壽《南史》云:李道念病已五年。吳郡太守褚澄診之。曰:非冷非熱,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也。取蒜一升煮食,吐出一物涎裹,視之乃雞雛,翅足俱全。澄曰:未盡也。更吐之,凡十二枚而愈。或以「蒜」字作「蘇」字者,誤矣。范曄《後漢書》云:華佗見一人病噎,食不得下,令取餅店家蒜齏大酢二升飲之,立吐一蛇。病者懸蛇於車,造佗家,見壁北懸蛇數十,乃知其奇。
又夏子益《奇疾方》云:人頭面上有光,他人手近之如火熾者,此中蠱也。用蒜汁半兩,和酒服之,當吐出如蛇狀。觀三書所載,則蒜乃吐蠱要藥,而後人鮮有知者。
【附方】舊七,新七。
時氣溫病,初得頭痛,壯熱脈大:即以小蒜一升,杵汁三合,頓服。不過再作便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霍亂脹滿,不得吐下,名乾霍亂:小蒜一升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霍亂轉筋,入腹殺人:以小蒜、鹽各一兩,搗敷臍中,灸七壯,立止。(《聖濟錄》)。
積年心痛不可忍,不拘十年、五年者,隨手見效:濃醋煮小蒜食飽,勿著鹽。曾用之有效,再不發也。(《兵部手集》)。
水毒中人:一名中溪,一名中濕,一名水病,似射工而無物。初得惡寒,頭目微疼,旦醒暮劇,手足逆冷。三日則生蟲,食人下部,肛中有瘡,不癢不痛。過六、七日蟲食五臟,注下不禁:以小蒜三升,煮微熱(大熱即無力)以浴身。若身發赤斑紋者,毋以他病治之也。(《肘後方》)。
射工中人成瘡者:取蒜切片,貼瘡上,灸七壯。(《千金》)。
止截瘧疾:小蒜不拘多少,研泥,入黃丹少許,丸如芡子大。每服一丸,面東新汲水下,至妙。(唐慎微)。
陰腫如刺汗出者:小蒜一升,韭根一升,楊柳根二斤,酒三升,煎沸乘熱熏之。(《永類方》)。
惡核腫結:小蒜、吳茱萸等分,搗敷即散。(《肘後》)。
丹毒五色無常,及發足踝者:杵蒜厚敷,頻易。(葛氏)。
小兒白禿,頭上團團白色:以蒜(切)口揩之。(《子母秘錄》)。
蛇蠍螫人:小蒜搗汁服,以滓敷之。(《肘後》)。
蜈蚣咬瘡:嚼小蒜塗之,良。(《肘後方》)。
蚰蜒入耳:小蒜洗淨,搗汁滴之。未出再滴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
白話文:
蒜
【主治】治療心煩痛,解毒,以及小兒丹毒疹。
【發明】古方多用小蒜治療因受寒引起的霍亂,將其煮汁飲用。南齊的褚澄用此法治愈李道念的雞瘕病,效果顯著。華佗也使用蒜泥,即指這種小蒜。
李道念的病例記載在李延壽的《南史》中,他患病五年,褚澄診斷為食用白煮雞蛋過多所致,用一升蒜煮食後,他吐出十二枚裹有涎水的雞雛,病即痊癒。「蒜」字曾被誤寫為「蘇」字。范曄《後漢書》記載華佗用蒜泥和醋治療噎食,病人吐出一條蛇而痊癒;夏子益《奇疾方》則記載用蒜汁治療中蠱,病人會吐出蛇狀物。由此可見,蒜是治療蠱毒的要藥,但後人鮮少知曉。
【附方】
- 溫病初期頭痛、發熱、脈搏有力:用小蒜一升搗汁三合,一次服用,通常服用一次或兩次即可痊癒。(《肘後方》)
- 霍亂導致腹脹,無法嘔吐或腹瀉(乾霍亂):用小蒜一升,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用。(《肘後方》)
- 霍亂導致抽筋,危及生命:用小蒜、鹽各一兩搗碎,敷於肚臍,灸七壯,即可止痛。(《聖濟錄》)
- 長期心痛難忍:用濃醋煮小蒜直至飽食,不加鹽,效果顯著,且不易復發。(《兵部手集》)
- 水毒(中溪、中濕、水病):初期惡寒、頭痛、頭暈,日輕夜重,手腳冰冷,三日後生蟲,侵蝕下體,肛門有瘡,不痛不癢,六七日後侵蝕五臟,腹瀉不止:用小蒜三升,煮至微溫(過熱無效)沐浴全身。若皮膚出現紅斑,不可用其他方法治療。(《肘後方》)
- 射工(箭傷)化膿:用蒜片貼在傷口上,灸七壯。(《千金方》)
- 止瘧疾:用適量小蒜研成泥,加入少量黃丹,製成芡子大小的藥丸,每服一丸,用新汲水送服。(唐慎微)
- 陰部腫脹,伴有刺痛和出汗:用小蒜一升,韭根一升,楊柳根二斤,酒三升,煎沸後趁熱熏洗。(《永類方》)
- 惡性腫塊:用小蒜和吳茱萸等量搗碎敷於腫塊處,即可消散。(《肘後方》)
- 丹毒(顏色不定,發生於足踝):搗碎小蒜厚敷,並頻繁更換藥物。(葛氏)
- 小兒白禿:用蒜片擦拭患處。(《子母秘錄》)
- 蛇蠍咬傷:將小蒜搗汁服用,藥渣敷於傷口。(《肘後方》)
- 蜈蚣咬傷:嚼碎小蒜塗抹傷口。(《肘後方》)
- 蚰蜒入耳:將小蒜洗淨搗汁滴入耳中,若未出來則繼續滴入。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