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菜部第二十六卷 (8)

1.

霍亂煩躁,坐臥不安:蔥白二十莖,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二升,分服。(《梅師方》)。蛔蟲心痛:用蔥莖白二寸,鉛粉二錢,搗丸服之,即止。蔥能通氣,

粉能殺蟲也。(楊氏《經驗方》)。

腹皮麻痹,不仁者:多煮蔥白食之,即自愈。(危氏方)。

小便閉脹,不治殺人:蔥白三斤,銼炒,帕盛,二個更互熨小腹,氣透即通也。(許學士《本事方》)。

大小便閉:搗蔥白和酢,封小腹上。仍灸七壯。(《外臺秘要》)。

大腸虛閉勻氣散:用連須蔥一根,姜一塊,鹽一捻,淡豉三七粒,搗作餅,烘掩臍中,扎定。良久,氣通即通。不通再作。(楊氏《直指方》)。

小兒虛閉:蔥白三根煎湯,調生蜜、阿膠末服。仍以蔥頭染蜜,插入肛門,少頃即通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
急淋陰腫:泥蔥半斤,煨熱杵爛,貼臍上。(《外臺》)。

小便淋澀或有血者:以赤根樓蔥近根截一寸許,安臍中,以艾灸七壯。(《經驗方》)。

小兒不尿,乃胎熱也:用大蔥白切四片,用乳汁半盞,同煎片時,分作四服即通。不飲乳者,服之即飲乳。若臍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,不可救也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
腫毒尿閉,因腫毒未潰,小便不通:用蔥切,入麻油煎至黑色,去蔥取油,時塗腫處,即通。(《普濟》)。

水癊病腫:蔥根白皮煮汁,服一盞,當下水出。病已困者,取根搗爛,坐之取氣,水自下。(《聖濟錄》)。

陰囊腫痛:蔥白、乳香搗塗,即時痛止腫消。又方:用煨蔥入鹽,杵如泥,塗之。

小便溺血:蔥白一握,鬱金一兩,水一升,煎二合,溫服。一日三次。

(《普濟方》)。

腸痔有血:蔥白三斤,煮湯熏洗立效。(《外臺》)。

赤白下痢:蔥白一握細切,和米煮粥,日日食之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
便毒初起:蔥白炒熱,布包熨數次,乃用敷藥,即消。《永類方》:用蔥根和蜜搗敷,以紙密護之。外服通氣藥,即愈。

癰疽腫硬:烏金散:治癰癤腫硬無頭,不變色者。米粉四兩,蔥白一兩,同炒黑,研末,醋調,貼一伏時又換,以消為度。(《外科精義》)。

一切腫毒:蔥汁漬之,日四、五度。

乳癰初起:蔥汁一升,頓服即散。(並《千金》)。

疔瘡惡腫刺破:以老蔥、生蜜杵貼。兩時疔出,以醋湯洗之,神效。

(《聖濟錄》)。

小兒禿瘡:冷泔洗淨,以羊角蔥搗泥,入蜜和塗之,神效。(楊氏)。

刺瘡金瘡,百治不效:蔥煎濃汁漬之,甚良。

金瘡瘀血,在腹者:大蔥白二十枚,麻子三升,杵碎,水九升,煮一升半,頓服。當吐出膿血而愈。未盡再服。(並《千金方》)。

血壅怪病,人遍身忽然肉出如錐,既癢且痛,不能飲食,名血壅。不速治,必潰膿血:以赤皮蔥燒灰淋洗,飲豉湯數盞自安。(夏子益《怪病奇方》)

白話文:

蔥的用途廣泛,古籍記載其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:

霍亂導致煩躁不安,可用蔥白和紅棗煎水服用。蛔蟲引起的心痛,則可用蔥白和鉛粉製成丸藥服用。蔥白能治療腹皮麻痺、小便閉脹等症狀,可煮食、熨敷或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。大小便不通,可用搗碎的蔥白和醋敷在小腹上,或配合艾灸。大腸虛閉,可用蔥、薑、鹽等搗成餅狀敷在肚臍上。小兒虛閉,可用蔥白煎湯加蜂蜜和阿膠服用,並可將蔥頭蘸蜜插入肛門。急淋陰腫可將煨熱的蔥泥敷貼在肚臍上。小便淋澀或帶血,可用蔥根艾灸肚臍。小兒不尿,可用蔥白和乳汁煎服。腫毒尿閉,可用蔥煎過的麻油塗抹腫處。水腫病,可用蔥根白皮煮水服用或搗爛敷貼。陰囊腫痛,可用蔥白和乳香搗敷。小便出血,可用蔥白和鬱金煎服。腸痔出血,可用蔥白煮水熏洗。赤白痢疾,可用蔥白煮粥食用。便毒初起,可用炒熱的蔥白熨敷。癰疽腫硬,可用米粉和蔥白炒黑研末外敷。一切腫毒,可用蔥汁反覆塗抹。乳癰初起,可用蔥汁服用。疔瘡惡腫,可用老蔥和蜂蜜搗敷。小兒禿瘡,可用羊角蔥搗泥加蜜塗抹。刺傷或金瘡久治不愈,可用蔥煎汁浸泡。腹部金瘡瘀血,可用蔥白和麻子煮水服用。血壅病,可用赤皮蔥燒灰淋洗並喝豉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