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菜部第二十六卷 (3)
菜部第二十六卷 (3)
1. 韭
孔子曰:「不時不食」,正謂此類。花食之亦動風。
思邈曰:韭味酸,肝病宜食之,大益人心。
時珍曰:韭,葉熱根溫,功用相同。生則辛而散血,熟則甘而補中。入足厥陰經,乃肝之菜也。《素問》言,心病宜食韭,《食鑑本草》言:歸腎,文雖異而理則相貫。蓋心乃肝之子,腎乃肝之母,母能令子實,虛則補其母也。道家目為五葷之一,謂其能昏人神而動虛陽也。
有一貧叟病噎膈,食入即吐,胸中刺痛。或令取韭汁,入鹽、梅、滷汁少許,細呷,得入漸加,忽吐稠涎數升而愈。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,皆取其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。
震亨曰: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,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,宜用韭汁、桔梗加入藥中,開提氣血。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,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,空心茴香湯下。蓋韭性急,能散胃口血滯也。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,入薑汁、牛乳各一杯,細細溫服。蓋韭汁消血,薑汁下氣消痰和胃,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。
一人臘月飲刮剁酒三杯,自後食必屈曲下膈,硬澀微痛,右脈甚澀,關脈沉。此汙血在胃脘之口,氣因鬱而成痰,隘塞食道也。遂以韭汁半盞,細細冷呷,盡半斤而愈。
【附方】舊十二,新二十。
胸痹急痛:詵曰:胸痹痛如錐刺,不得俯仰,自汗出,或痛徹背上,不治或至死。可取生韭或根五斤,洗搗汁,服之。(《食療本草》)
陰陽易病,男子陰腫,小腹絞痛,頭重眼花,宜豭鼠屎湯煮之:用豭鼠屎十四枚,韭根一大把,水二盞,煮七分,去滓再煎二沸,溫服,得汗愈。未汗再服。(《南陽活人書》)。
傷寒勞復:方同上。
卒然中惡:搗韭汁,灌鼻中,便蘇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臥忽不寤,勿以火照之,但痛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:取韭搗汁吹入鼻中。冬月則用韭根。(《肘後方》)。
風忤邪惡:韭根一把,烏梅十四個,吳茱萸(炒)半升,水一斗煮之。仍以病人櫛內入,煮三沸。櫛浮者生,沉者死。煮至三升,分三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)。
喘息欲絕:韭汁飲一升,效。(《肘後》)。
夜出盜汗:韭根四十九根。水二升,煮一升,頓服。(《千金方》)
消渴引飲:韭苗日用三、五兩,或炒或作羹,勿入鹽,入醬無妨。吃至十斤即住,極效。過清明勿吃。有人病此,引飲無度,得此方而愈。(秦憲副方)。
喉腫難食:韭一把,搗熬敷之。冷即易。(《千金方》)。
水穀痢疾:韭葉作羹、粥、炸、炒,任食之,良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脫肛不收:生韭一斤(切),以酥拌炒熟,綿裹作二包,更互熨之,以入為度。(《聖惠》)。
痔瘡作痛:用盆盛沸湯,以器蓋之,留一孔。用洗淨韭菜一把,泡湯中。乘熱坐孔上,先熏後洗,數次自然脫體也。(《袖珍方》)
白話文:
韭,古人認為其食用需合時令,不然容易引起疾病。花韭則易動風。
韭味酸,對肝臟疾病有益,能滋補心氣。韭葉和根的功效類似,生韭辛辣,能散血;熟韭甘甜,能補益中氣。韭入足厥陰肝經,是肝臟的良好食材。《素問》記載心病宜食韭,《食鑑本草》則說韭入腎經,雖然記載不同,但道理相通,因為心臟是肝的兒子,腎臟是肝的母親,補益母親就能使兒子強壯。道家將韭列為五葷之一,認為它會使人神智不清,並損傷陽氣。
曾有一位貧困老人患噎膈症,吃東西就吐,胸部刺痛。有人建議他服用韭汁,加入少量鹽、梅子汁和滷汁,慢慢飲用,逐漸增加用量,結果吐出大量稠厚的唾液而痊癒。這與張仲景用薤白治療胸痹的原理相同,都是利用辛溫之性來散去胃脘的痰飲和瘀血。
心痛是由於食用辛辣食物或怒氣鬱結導致瘀血停滯於胃口而引起,可以用韭汁、桔梗加入其他藥物中,以疏通氣血。若因腎氣上逆而致心痛,則可用韭汁與五苓散製成丸藥,空腹用茴香湯送服。韭的藥性急,能散去胃口瘀血。反胃可用韭汁兩杯,加入薑汁、牛乳各一杯,溫溫地慢慢服用,韭汁能消散瘀血,薑汁能降氣消痰和胃,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。
一人臘月飲用大量烈酒後,進食就感到胃部阻塞、僵硬疼痛,右脈澀滯,關脈沉弱。這是由於瘀血滯留在胃脘,氣機鬱結而化為痰飲,阻塞食道。於是服用半杯韭汁,慢慢冷飲,飲用半斤後痊癒。
以下是一些古代醫方,運用韭來治療各種疾病:
- 胸痹急痛: 生韭或韭根搗汁服用。
- 男子陰腫,小腹絞痛,頭重眼花: 用豭鼠屎和韭根煮湯服用。
- 傷寒勞復: 與上相同。
- 卒然中惡: 韭汁灌鼻。
- 昏迷不醒: 韭汁滴入鼻中。冬天用韭根。
- 風邪侵襲: 用韭根、烏梅、吳茱萸煮湯服用。
- 喘息欲絕: 飲用韭汁。
- 夜間盜汗: 用韭根煮湯服用。
- 消渴引飲: 每日食用韭苗,忌鹽,可加醬。
- 喉嚨腫痛難以進食: 韭搗爛外敷。
- 水穀痢疾: 韭葉做成羹、粥、煎、炒食用。
- 脫肛: 用炒熟的韭與酥拌勻,做成藥包熱敷。
- 痔瘡疼痛: 用熱韭菜水熏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