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序例第一卷上 (9)

回本書目錄

序例第一卷上 (9)

1. 氣味陰陽

《陰陽應象論》曰: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:陽氣聚集形成天,陰氣聚集形成地。陰主靜而陽主動,陽的生長使得陰的壯大,陽的消亡使得陰的隱藏。

陽化氣,陰成形。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味厚者為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。

白話文:

陽化氣,陰成形,陰與陽相互作用,形成氣與形。

陽為氣,具有溫暖、升發的性質,能夠推動氣血運行,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。

陰為味,具有滋養、斂藏的性質,能滋潤五臟六腑,使身體保持健康。

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相互轉化,形成了氣、形、精、化的循環。

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,相互滋養,共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。

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,相互制約,如果過度攝取某種食物或藥物,就會損傷身體的健康。

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,陰味通過下竅排出體外,陽氣通過上竅排出體外。

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清陽在體表發散,濁陰在五臟六腑內運行。

味厚者為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,味道濃烈者多屬陰,味道清淡者為陰中之陽,氣勢強盛者屬陽,氣勢微弱者為陽中之陰。

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;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潤或燥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,使之平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濃烈則容易洩瀉,味道清淡則容易通利。性氣清淡則容易發泄,性氣濃烈則容易發熱。辛辣甘甜的食物發散屬陽,酸味苦味的食物湧泄屬陰;鹹味的食物湧泄屬陰,淡味的食物滲泄屬陽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可以收斂,有的可以疏散,有的緩和,有的急躁,有的滋潤,有的乾燥,有的柔軟,有的堅硬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它們,來調節人的氣息,使之平和。

元素曰:清之清者,發腠理;清之濁者,實四肢。濁之濁者,歸六腑;濁之清者,走五臟。附子氣厚,為陽中之陽;大黃味厚,為陰中之陰。茯苓氣薄,為陽中之陰,所以利小便,入手太陽,不離陽之體也;麻黃味薄,為陰中之陽,所以發汗,入手太陰,不離陰之體也。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,同味之物必有諸氣。氣味各有厚薄,故性用不同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清中之清,可以舒通腠理;清中之濁,可以充實四肢。濁中之濁,可以歸還六腑;濁中之清,可以走遍五臟。附子氣味厚重,是陽中之陽;大黃味道厚重,是陰中之陰。茯苓氣味輕薄,是陽中之陰,所以有利小便的作用,走向手太陽經,不脫離陽的範圍;麻黃味道輕薄,是陰中之陽,所以有發汗的作用,走向手太陰經,不脫離陰的範圍。凡是相同氣味的東西,必定有各種味道,凡是相同味道的東西,必定有各種氣味。氣味各有厚薄,所以性質和功效也有所不同。

杲曰:味之薄者則通,酸、苦、咸、平是也。味之厚者則泄,咸、苦、酸、寒是也。氣之厚者發熱,辛、甘、溫、熱是也。氣之薄者滲泄,甘、淡、平、涼是也。滲謂小汗,泄謂利小便也。

白話文:

杲說:味道淡薄的藥物具有疏通的作用,如酸味、苦味、鹹味和甘平味都是。味道濃鬱的藥物具有瀉下的作用,如鹹味、苦味、酸味和寒涼味都是。藥物的氣味濃鬱會使人發熱,如辛味、甘味、溫熱味都是。藥物的氣味淡薄會使人滲泄,如甘味、淡味、平味和涼味都是。滲是指小汗,瀉是指利小便。

宗奭曰:天地既判,生萬物者五氣耳。五氣定位,則五味生。故曰生物者,氣也;成之者,味也。以奇生則成而偶,以偶生則成而奇。寒氣堅,故其味可用以軟;熱氣軟,故其味可用以堅;風氣散,故其味可用以收;燥氣收,故其味可用以散。土者沖氣之所生,沖氣則無所不和,故其味可用以緩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天地造化了以後,創造萬物的只有五種氣而已。五種氣安頓好位置,五種味道就產生了。所以說,產生萬物的是氣;使萬物成形的,是味道。以奇數的氣生長於是產生偶數的氣,以偶數的氣生長於是產生奇數的氣。寒氣堅硬,所以可以用味道使它變柔軟;熱氣柔軟,所以可以用味道使它變堅硬;風氣容易散開,所以可以用味道使它收斂;燥氣容易收斂,所以可以用味道使它散開。土是混氣產生出來的,混氣則沒有什麼不能調和的,所以可以用味道使它緩和。

氣堅則壯,故苦可以養氣。脈軟則和,故咸可以養脈。骨收則強,故酸可以養骨。筋散則不攣,故辛可以養筋。肉緩則不壅,故甘可以養肉。堅之,而後可以軟;收之,而後可以散。欲緩則用甘,不欲則弗用,用之不可太過,太過亦病矣。古之養生治疾者,必先通乎此,否則能以人之疾者,蓋寡矣。

白話文:

氣堅強則壯盛,所以苦味可以養氣。脈搏柔軟則和緩,所以鹹味可以養脈。骨骼收斂則強健,所以酸味可以養骨。筋脈舒展則不攣縮,所以辛味可以養筋。肌肉鬆緩則不壅滯,所以甘味可以養肉。堅固之後,才能柔軟;收斂之後,才能舒展。想要舒緩則用甘味,不想舒緩就不使用,使用時不可過度,過度也會生病。古代養生治病的人,一定要先通曉這些道理,否則能夠治療別人疾病的人,就很少了。

李杲曰:夫藥有溫、涼、寒、熱之氣,辛、甘、淡、酸、苦、咸之味也。升、降、浮、沉之相互,厚、薄、陰、陽之不同。一物之內,氣味兼有;一藥之中,理性具焉。

白話文:

李杲說:藥物的性質有溫、涼、寒、熱四種;味道有辛、甘、淡、酸、苦、鹹六種。藥物的升、降、浮、沉四種作用,藥性有厚、薄、陰、陽的差異。藥物內部兼具多種氣味,一味藥物也兼有各種性質。

或氣一而味殊,或味同而氣異。氣象天,溫熱者,天之陽;涼寒者,天之陰。天有陰、陽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三陰、三陽,上奉之也。味象地,辛、甘、淡者,地之陽;酸、苦、咸者,地之陰;地有陰、陽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,下應之也。氣味薄者,輕清成象,本乎天者親上也。氣味厚者,重濁成形,本乎地者親下也。

白話文:

或氣味相同而味道不同,或味道相同而氣味不同。氣像似天,溫暖者像天之陽;寒冷者像天之陰。天有陰陽二氣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分別對應三陰和三陽。味道像地,辛、甘、淡的味道像地之陽;酸、苦、鹹的味道像地之陰。地有陰陽二氣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分別對應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。氣味輕薄的,輕清成象,本屬於天而上行。氣味濃重的,重濁成形,本屬於地而下行。

好古曰:本草之味有五,氣有四。然一味之中有四氣,如辛味則石膏寒、桂附熱、半夏溫、薄荷涼之類是也。夫氣者天也,溫熱天之陽,寒涼天之陰;陽則升,陰則降。味者地也,辛、甘、淡,地之陽,酸、苦、咸,地之陰;陽則浮,陰則沉。有使氣者,使味者,氣味俱使者,先使氣而後使味者,先使味而後使氣者。

白話文:

好古說:本草的味道有五種,氣味有四種。但是,一種味道中可能包含四種氣味,比如辛味中的石膏是寒冷的、桂附是炎熱的、半夏是溫暖的、薄荷是涼爽的等等。氣味是天,溫熱屬於天的陽,寒涼屬於天的陰;陽則上升,陰則下降。味道是地,辛、甘、淡屬於地的陽,酸、苦、鹹屬於地的陰;陽則浮起,陰則沉落。有的是通過氣味的,有的是通過味道的,既通過氣味又通過味道的,先通過氣味再通過味道的,先通過味道再通過氣味的。

有一物一味者,一物三味者;一物一氣者,一物二氣者。或生熟異氣味,或根苗異氣味。或溫多而成熱,或涼多而成寒,或寒熱各半而成溫。或熱者多,寒者少,寒不為之寒;或寒者多,熱者少,熱不為之熱,不可一途而取也。或寒熱各半,晝服則從熱之屬而升,夜服則從寒之屬而降;或晴則從熱,陰則從寒,變化不一如此。況四時六位不同,五運六氣各異,可以輕用為哉。

白話文:

有一些藥物只具有一味,而另外一些藥物則具有三味;一些藥物只有一種氣,而另外一些藥物則具有兩種氣。或者是由於生藥和熟藥而氣味不同,或者是由於根與苗而氣味不同。或者溫性較多而成熱,或者涼性較多而成寒,或者寒熱各半而形成溫。或者熱性多,寒性少,寒性並不成為真正的寒性;或者寒性多,熱性少,熱性並不成為真正的熱性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選擇。或者寒熱各半,白天服用則符合熱性的藥物而上行,晚上服用則符合寒性的藥物而下降;或者天晴時則符合熱性的藥物,陰天時則符合寒性的藥物,變化不一,就是這樣。更何況四季六位不同,五運六氣各異,怎麼可以輕易使用呢?

《六節臟象論》云: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又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
白話文:

《六節臟象論》中提到:天以五種氣息餵養人,地以五種味道餵養人。五種氣息通過鼻子進入體內,儲存在心肺中,向上使五官顏色鮮明,聲音洪亮。五種味道通過嘴巴進入體內,儲存在腸胃中,味道有所儲藏,以此來滋養五種氣息,氣息平和就生長,津液互相配合,精神自然產生。書中又說:形體不夠的人,用氣息來溫暖他;精氣不夠的人,用味道來補充他。

王冰曰:五氣者,燥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也。心榮色,肺主音,故氣藏於心肺,而明色彰聲也。氣為水之母,故味藏於腸胃而養五氣。孫思邈曰:精以食氣,氣養精以榮色;形以食味,味養形以生力。精順五氣以靈,形受五味以成。若食氣相反則傷精,食味不調則損形。

白話文:

王冰說:五氣是:燥氣聚積在肝臟,焦氣聚積在心臟,香氣聚積在脾臟,腥氣聚積在肺臟,腐氣聚積在腎臟。心臟主宰人的面色,肺臟主宰人的聲音,所以氣息藏在心肺之中,而明亮的氣色和聲音也因此顯現出來。氣是水的母親,所以味道藏在腸胃之中,用來滋養五氣。孫思邈說:精氣藉由食物來滋養,氣血藉由精氣來滋養面容;形體藉由食物的味道來滋養,食物的味道藉由形體來產生力量。精氣順應五氣而靈動,形體藉由五味來完整。如果飲食相反,則會損傷精氣;飲食失調,則會損害形體。

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生,後製藥物以防命,氣味溫補以存精形。

白話文:

聖人起初用飲食禁忌來維持生命,後來製作藥物以預防疾病,並使用溫補氣味的藥物來保護精氣與形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