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序例第一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序例第一卷上 (7)

1. 歷代諸家本草

《本草別說》,時珍曰:宋哲宗元祐中,閬中醫士陳承合《本草》及《圖經》二書為一,間綴數語,謂之別說。高宗紹興末,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,亦有所附。皆淺俚,無高論。

《日華諸家本草》,禹錫曰:國初開寶中,四明人撰。不著姓氏,但云日華子、大明。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,各以寒、溫、性、味、華、實、蟲、獸為類,其言功用甚悉,凡二十卷。時珍曰:按《千家姓》,大姓出東萊。日華子,蓋姓大名明也。或云其姓田,未審然否。

《本草衍義》,時珍曰:宋政和中,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。以《補註》及《圖經》二書,參考事實,核其情理,援引辨證,發明良多,東垣、丹溪諸公亦尊信之;但以蘭花為蘭草,卷丹為百合,是其誤也。書及序例凡二十卷。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藥之下,合為一書。

《潔古珍珠囊》,時珍曰:書凡一卷,金易州明醫張元素所著。元素,字潔古,舉進士不第,去學醫,深闡軒、岐秘奧,參悟天人幽微。言古方新病不相能,自成家法。辨藥性之氣味、陰、陽、厚、薄、升、降、浮、沉、補、瀉、六氣、十二經,及隨證用藥之法,立為主治、秘訣、心法、要旨,謂之《珍珠囊》,大揚醫理,《靈》《素》之下,一人而已。後人翻為韻語,以便記誦,謂之東垣《珍珠囊》,謬矣。

惜乎止論百品,未及遍評。又著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四卷,一名《活法機要》。後人誤作河間劉完素所著,偽撰序文詞調於卷首以附會之。其他潔古諸書,多是後人依託,故駁雜不倫。

《用藥法象》,時珍曰:書凡一卷,元真定明醫李杲所著。杲,字明之,號東垣。通《春秋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,忠信有守,富而好施,援例為濟源監稅官。受業於潔古老人,盡得其學,益加闡發,人稱神醫。祖《潔古珍珠囊》,增以用藥凡例,諸經嚮導,綱要活法,著為此書。

謂世人惑於內傷外感,混同施治,乃辨其脈證,元氣陰火,飲食勞倦,有餘不足,著《辨惑論》三卷,《脾胃論》三卷。推明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脈訣》及雜病方論,著《醫學發明》九卷,《蘭室秘藏》五卷。辨析經絡脈法,分比傷寒六經之則,著《此事難知》二卷。

別有癰疽、眼目諸書及《試效方》,皆其門人所集述者也。

《湯液本草》,時珍曰:書凡二卷,元醫學教授古趙王好古撰。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東垣高弟,醫之儒者也。取本草及張仲景、成無己、張潔古、李東垣之書,間附己意,集而為此。別著《湯液大法》四卷,《醫壘元戎》十卷,《陰證略例》、《癍論萃英》、《錢氏補遺》各一卷。

《日用本草》,時珍曰:書凡八卷。元海寧醫士吳瑞,取本草之切於飲食者,分為八門,間增數品而已。瑞,字瑞卿,元文宗時人。

白話文:

歷代諸家本草

《本草別說》:李時珍說,宋哲宗元祐年間,閬中一位醫生陳承合將《本草》和《圖經》兩本書合為一本,中間加了一些自己的話,稱為《別說》。高宗紹興末年,又命醫官王繼先等人校正本草,也有一些增補。這些增補都比較淺顯,沒有什麼高深的見解。

《日華諸家本草》:寇宗奭說,國初開寶年間,一位四明人編撰,不署姓名,只寫「日華子、大明」。這本書收集了當時各家本草中常用的藥物,按照寒、溫、性、味、以及植物、果實、蟲、獸等分類,詳細記載了藥物的功效,共二十卷。李時珍說,《千家姓》中大姓出自東萊,日華子可能姓大名明,也有人說他姓田,但無法確定。

《本草衍義》:李時珍說,宋政和年間,醫官通直郎寇宗奭編撰。他參考了《補註》和《圖經》兩書,結合實際情況,考證藥物的理法,並加以辨析,闡明了很多藥物特性,東垣、丹溪等醫家都非常推崇;但將蘭花誤認為蘭草,卷丹誤認為百合,是其不足之處。書及序例共二十卷。平陽人張魏卿將寇宗奭的說法分附在各藥物條目之下,合為一書。

《潔古珍珠囊》:李時珍說,這本書只有一卷,是金朝易州名醫張元素所著。張元素,字潔古,考取進士未中,改學醫,深入闡釋了軒轅黃帝、岐伯的醫學奧秘,參悟了天地人之間的微妙關係。他認為古代的藥方不能完全治癒現代的疾病,因此自成一家之法。他詳細論述了藥物的氣味、陰陽、厚薄、升降、浮沉、補瀉、六氣、十二經,以及根據不同症狀用藥的方法,並將其總結為主治、秘訣、心法、要旨,稱為《珍珠囊》,在醫學理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,僅次於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。後人將其改寫成韻語,以便記憶,稱為東垣《珍珠囊》,這是錯誤的。可惜的是,這本書只論述了百種藥物,沒有全面評述。張元素還著有《病機氣宜保命集》四卷,又名《活法機要》。後人誤認為是河間劉完素所著,並在卷首偽造序文來附會。潔古的其他著作,大多是後人偽託,因此雜亂無章。

《用藥法象》:李時珍說,這本書只有一卷,是元代真定名醫李杲所著。李杲,字明之,號東垣。通曉《春秋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易經》,為人忠信守誠,家境富裕,樂善好施,曾任濟源監稅官。他師從潔古老人張元素,繼承並發展了其學說,被稱為神醫。他以《潔古珍珠囊》為基礎,增補了用藥的凡例、經絡導引、綱要活法,撰寫了這本書。

他認為世人對內傷和外感混淆不清,用藥方法也混亂,於是辨析了脈證、元氣陰火、飲食勞倦、虛實等問題,著有《辨惑論》三卷、《脾胃論》三卷。他還闡述了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脈訣》以及雜病方論,著有《醫學發明》九卷、《蘭室秘藏》五卷。他對經絡脈法進行了分析,並將其與傷寒六經的理論相結合,著有《此事難知》二卷。此外,還有癰疽、眼目等方面的著作以及《試效方》,都是他的門人所輯錄的。

《湯液本草》:李時珍說,這本書共二卷,是元代醫學教授趙王好古所著。趙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是李東垣的高足,是一位醫學儒者。他選取了本草以及張仲景、成無己、張潔古、李東垣等人的著作,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,編撰成此書。他還著有《湯液大法》四卷、《醫壘元戎》十卷、《陰證略例》、《癍論萃英》、《錢氏補遺》各一卷。

《日用本草》:李時珍說,這本書共八卷。元代海寧醫生吳瑞編撰,選取了本草中與飲食相關的藥物,分為八門,並增加了一些藥物。吳瑞,字瑞卿,元文宗時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