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序例第一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序例第一卷上 (7)

1. 採藥分六氣歲物

岐伯曰:厥陰司天為風化,在泉為酸化,清毒不生。少陰司天為熱化,在泉為苦化,寒毒不生。太陰司天為濕化,在泉為甘化,燥毒不生。少陽司天為火化,在泉為苦化,寒毒不生。陽明司天為燥化,在泉為辛化,濕毒不生。太陽司天為寒化,在泉為咸化,熱毒不生。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臟所宜,乃可言盈虛病生之緒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,厥陰主氣之天,為風化,在泉中為酸化,清毒不生。少陰主氣之天,為熱化,在泉中為苦化,寒毒不生。太陰主氣之天,為濕化,在泉中為甘化,燥毒不生。少陽主氣之天,為火化,在泉中為苦化,寒毒不生。陽明主氣之天,為燥化,在泉中為辛化,濕毒不生。太陽主氣之天,為寒化,在泉中為鹹化,熱毒不生。治療疾病的人,一定要了解六氣的變化及其分治方法,還要了解五味、五色所產生的作用,以及五臟所適宜的,才能談論盈虛病的發生機理。

本乎天者,天之氣;本乎地者,地之氣。謹候氣宜,無失病機。司歲備物,則無遺主矣。歲物者,天地之專精也。非司歲物則氣散,質同而異等也。氣味有厚薄,性用有躁靜,治保有多少,力化有淺深。上淫於下,所勝平之;外淫於內,所勝治之。

白話文:

根據天、地的變化而養生,天有天的氣,地有地的氣。謹慎地觀察,不要錯失適切的時機。主掌春、夏、秋、冬時節,要貯藏好百物,纔不會讓主人感到遺憾。四季的物產,是天地之間的精華。如果不主掌春、夏、秋、冬時節,則氣就會散去,萬物表面上相似,但本質上不同。氣味有濃淡之分,性質和用途有急和緩的不同,治療和養生的方法有強弱不同,藥效也有淺和深的不同。上部侵犯下部,要以所勝之氣使它平復;外邪侵犯內在,要以所勝之氣使它平復。

王冰曰:化於天者,為天氣;化於地者,為地氣。五毒皆五行之氣所為,故所勝者不生,惟司天在泉之所生者其味正。故藥工專司歲氣,所收藥物,則所主無遺略矣。五運有餘,則專精之氣,藥物肥濃,使用當其正氣味也。不足,則藥不專精而氣散,物不純,形質雖同,力用則異矣。故天氣淫於下、地氣淫於內者,皆以所勝平治之,如風勝濕、酸勝甘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王冰說:變化於天上的,稱為天氣;變化於地上的,稱為地氣。五種毒素都是五行之氣所造成的,所以被剋制者不能生長,只有司掌天時在泉水所生的東西,其味道是正的。所以藥工專門根據每年的氣候來採集藥物,那麼所採集的藥物,其功效就不會有所遺漏了。五運有餘,那麼專精的藥氣,藥物肥美濃鬱,使用它就會恰好符合它的正氣、味道。不足,那麼藥物就不會專精而藥氣就會散失,藥物不純淨,形態和性質雖然相同,但效用卻不同了。所以天氣過於盛行於下、地氣過於盛行於內,都用被剋制的事物來調節治療,比如風剋制濕、酸剋制甘之類。

2. 七方

岐伯曰: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。又曰: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。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。汗不以奇,下不以偶。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。近而偶奇,制小其服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。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奇之不去則偶之,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氣血充足,身體壯盛;氣血衰弱,身體衰老。治療有緩和急迫之分,藥方有大中小之別。又說:疾病有遠近之分,證候有內外之別,治療有輕重之分。近的疾病用奇數的藥物治療,遠的疾病用偶數的藥物治療。發汗不可以用奇數的藥物,瀉下不可以用偶數的藥物。補上部治上部疾病,藥物宜緩和;補下部治下部疾病,藥物宜急迫。近的和奇數的,藥物宜少;遠的和偶數的,藥物宜多。藥物多則用九倍的劑量,藥物少則用二倍的劑量。奇數的藥物用過後,疾病不去,則用偶數的藥物;偶數的藥物用過後,疾病不去,則用相反方法治療。所謂寒熱溫涼,要根據疾病的性質來使用。

王冰曰:臟位有高下,腑氣有遠近,病證有表裡,藥用有輕重。單方為奇,複方為偶。心肺為近,肝腎為遠,脾胃居中。腸䐈胞膽,亦有遠近。識見高遠,權以合宜。方奇而分兩偶,方偶而分兩奇。近而偶制,多數服之;遠而奇制,少數服之。則肺服九,心服七,脾服五,肝服三,腎服一,為常制也。

白話文:

王冰說:臟腑有高下之分,腑氣有遠近之別,病證有表裡之異,藥用有輕重之別。單方藥物為奇方,複方藥物為偶方。心肺臟腑較近,肝腎臟腑較遠,脾胃居中。腸子、膀胱、膽囊等臟腑也有遠近之別。醫師見到疑難症狀,應權衡酌情,適當選擇奇方或偶方。奇方配伍兩味偶數藥物,偶方配伍兩味奇數藥物。治療近臟腑的疾病,常以偶方治療,且多數服用;治療遠臟腑的疾病,常以奇方治療,且少數服用。因此,肺臟疾病服九味藥,心臟疾病服七味藥,脾臟疾病服五味藥,肝臟疾病服三味藥,腎臟疾病服一味藥,這是通常的服用原則。

方與其重也,寧輕;與其毒也,寧善;與其大也,寧小。是以奇方不去,偶方主之;偶方不去,則反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。夫微小之熱,折之以寒;微小之冷,消之以熱。甚大寒熱,則必能與異氣相格。聲不同不相應,氣不同不相合。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氣,復令寒熱參合,使其始同終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方劑過於峻烈,寧可輕微一些;如果方劑過於毒性,不如變得溫和一點;如果方劑過於龐大,寧可簡單一些。所以奇特的方劑不一定不用,偶然的方劑可以作為主方;偶爾的方劑不能用,那就用相反的輔助藥物來治療相同的疾病,並且依照相同的原理。如果微弱的小熱證,可以用寒冷的藥物折服它;微弱的小寒證,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消除它。如果是非常嚴重的大寒大熱證,那就一定要用相反屬性的藥物來治療。聲音不同不會相互呼應,氣味不同不會相互配合。所以用相反的輔助藥物來治療相同的疾病,使寒熱參合,讓它一開始相同最後不同。

時珍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反佐,即從治也。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,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,下膈之後,熱氣既散,寒性隨發也。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,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,下膈之後,寒氣既消,熱性隨發也。此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之妙也。溫涼仿此。完素曰:流變在乎病,主病在乎方,制方在乎人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病情的逆向變化需要正治法,病情的從向變化需要反治法。反佐就是從治。比如,熱在下焦而感受了上焦寒邪相阻,則寒藥中加入熱藥為佐劑,等到藥物到達膈下,熱氣就會散去,寒性就會發揮作用。寒在下焦而感受到上焦浮火相阻,則熱藥中加入寒藥為佐劑,等到藥物到達膈下,寒氣就會消散,熱性就會發揮作用。這就是寒藥因熱邪而使用,熱藥因寒邪而使用的妙處。溫熱和涼寒的用法也同此理。竇材說:疾病的變化在於病情,治病的方法在於方劑,決定方劑的人在於醫生。

方有七: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也。制方之體,本於氣味,寒、熱、溫、涼,四氣生於天;酸、苦、辛、咸、甘、淡,六味成於地。是以有形為味,無形為氣。氣為陽,味為陰。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;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各隨臟腑之證,而施藥之品味,乃分七方之制也。故奇、偶、復者,三方也。

白話文:

方劑有七種: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。制定方劑的原理,主要基於氣味,寒冷、炎熱、溫暖、涼爽,這四種氣息產生於天;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、淡,這六種味道形成於地。因此,有形的是味道,無形的是氣息。氣息為陽,味道為陰。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;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或是收斂或是發散,或是緩和或是急速,或是乾燥或是滋潤,或是柔軟或是堅硬,根據各個臟腑的症狀,而使用藥物的種類和味道,這就是劃分七種方劑的原理。所以好奇、偶、復,這三種方劑。

大、小、緩、急者,四制之法也。故曰: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。

白話文:

內容多寡、動作緩急,是藥方的四種處理方式。所以說:治療有緩急,藥方就有大小。

大方,岐伯曰:君一、臣二、佐九,制之大也。君一、臣三、佐五,制之中也。君一、臣二,制之小也。又曰: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;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。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完素曰:身表為遠,里為近。大小者,制奇偶之法也。假如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,奇之小方也;大承氣湯抵當湯,奇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攻裡而用之也。桂枝麻黃,偶之小方也;葛根、青龍,偶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發表而用之也。

白話文:

大方派代表人物岐伯說: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佐藥九味,這是配製藥方的最高原則。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五味,這是配製藥方的中等原則。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這是配製藥方的最低原則。岐伯又說:把藥物配製成奇、偶數,適用於距離遠的病位;把藥物配製成偶、奇數,適用於距離近的病位。距離遠的病位,藥物種類少;距離近的病位,藥物種類多。種類多的,酌情配製九味;種類少的,酌情配製二味。完素說:人體表面為遠,人體內部為近。大方、小方的用法,是因病情遠近而分奇、偶數的。比如,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,是奇數的治裡小方;大承氣湯、抵當湯,是奇數的治裡大方,這是根據藥物的攻下作用而使用的。桂枝、麻黃,是偶數的發表小方;葛根、青龍,是偶數的發表大方,這是根據藥物的發散作用而使用的。

故曰:汗不以奇,下不以偶。

白話文:

汗出不以奇數次為佳,大便不以偶數次為好。

張從正曰:大方有二:有君一、臣三、佐九之大方,病有兼證而邪不一,不可以一、二味治者,宜之;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,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,宜之。王太僕以心肺為近,腎肝為遠,脾胃為中。劉河間以身表為遠,身里為近。以予觀之,身半以上,其氣三天之分也;身半以下,其氣三地之分也;中脘,人之分也。

白話文:

張從正說:大方劑有兩種:一種是“君一、臣三、佐九”的大方劑,適用於病情複雜、邪氣不一的疾病,單用一味或兩味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;另一種是分兩大劑量頓服的大方劑,適用於肝腎及下部疾病,病程較久的疾病。王太僕認為心肺距離近,腎肝距離遠,脾胃居中。劉河間認為身表距離遠,身體裏部距離近。依我看來,身體上半部,它的氣是屬於天,身體下半部,它的氣屬於地,中脘,五臟六腑的中心。

小方,從正曰:小方有二:有君一、臣二之小方,病無兼證,邪氣專一,可一、二味治者,宜之;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,心肺及在上之病者,宜之,徐徐細呷是也。完素曰:肝腎位遠,數多則其氣緩,不能速達於下,必大劑而數少,取其迅急下走也;心肺位近,數少則其氣急下走,不能升發於上,必小劑而數多,取其易散而上行也。王氏所謂肺服九、心服七、脾服五、肝服三、腎服一,乃五臟生成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小方,從正說:小方有兩種:一種是一君二臣的小方,用於疾病沒有其他兼證,邪氣單一,可以用一、二味藥治療的,宜用小方;另一種是分量少而服用的次數多的的小方,用於心肺以及其他在上部的疾病,宜用小方,徐徐細呷是正解。完素說:肝腎的位置較遠,服用次數多則藥氣緩和,不能迅速到達下部,必定要劑量大而服用次數少,以使其迅急地直達下部;心肺的位置較近,服用次數少則藥氣急促地直達下部,不能上升到上部,必定要劑量小而服用次數多,以使其容易散發而上升到上部。王氏所謂的肺服九、心服七、脾服五、肝服三、腎服一,是五臟生成的次數。

緩方,岐伯曰: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王冰曰:假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,服藥宜急過之,不以氣味飼心,腎藥凌心,心復益衰矣。余上下遠近例同。完素曰:聖人治上,不犯下;治下,不犯上;治中,上下俱無犯。

白話文:

緩方的治法,岐伯說:補上而治療上焦,用藥氣味厚重;補下而治療下焦,用藥氣味輕薄。氣味重的藥,作用快;氣味輕的藥,作用慢。應根據病情的遠近,選擇適當的藥物。如果病在遠處,而用氣味重的藥物治療,如同吃飯過量,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。又如病在腎而心氣不足,服藥應該氣味厚重,不能用氣味輕的藥物來補心,因為腎藥過於補心,心氣反而會更加衰弱。其他病位遠近的治療,類推即可明白。完素說:聖人治療上焦的疾病,不會損害下焦;治療下焦的疾病,不會損害上焦;治療中焦的疾病,上下焦都不會受到損害。

故曰:誅伐無過,命曰大惑。好古曰:治上必妨下,治表必連里。用黃芩以治肺,必妨脾;用蓯蓉以治腎,必妨心;服乾薑以治中,必僭上;服附子以補火,必涸水。從正曰:緩方有五:有甘以緩之之方,甘草、糖、蜜之屬是也,病在胸膈,取其留戀也。有丸以緩之之方,比之湯散,其行遲慢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治療疾病不能過度,否則會導致嚴重後果。好古說:治療上焦的疾病必然會影響下焦的疾病,治療表證的疾病必然會影響裡證的疾病。如果使用黃芩治療肺部疾病,必然會影響脾臟;如果使用蓯蓉治療腎臟疾病,必然會影響心臟;如果服用乾薑治療中焦的疾病,必然會影響上焦;如果服用附子補火,必然會耗損陰津。從正說:緩和的方劑有五種:有甘以緩之的方劑,甘草、糖、蜜之類的藥品是也,胸膈部位的疾病,取其留戀的功效。有丸以緩之的方劑,與湯劑、散劑相比,其藥效發揮緩慢。

有品件眾多之緩方,藥眾則遞相拘制,不得各騁其性也。有無毒治病之緩方,無毒則性純功緩也。有氣味俱薄之緩方,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,比至其下,藥力已衰矣。

白話文:

有很多種類和成分的溫和藥,藥物過多則容易互相牽制,不能發揮各自的效果。沒有毒性的溫和藥,由於其毒性小,藥性溫和,功效緩慢。有藥味稀薄的溫和藥,藥味稀薄則擅長於補益和治療上部,等到藥力到達下部的時候,藥效已經衰減了。

急方,完素曰:味厚者為陰,味薄者為陰中之陽;故味厚則下泄,味薄則通氣。氣厚者為陽,氣薄為陽中之陰;故氣厚則發熱,氣薄則發汗是也。好古曰:治主宜緩,緩則治其本也;治客宜急,急則治其標也。表裡汗下,皆有所當緩、所當急。從正曰:急方有四:有急病急攻之急方,中風、關格之病是也。

白話文:

急效藥方:完素說,味道濃烈的屬於陰,味道清淡的屬於陰中的陽;所以味道濃烈的會導致瀉下,味道清淡的會通氣。氣息濃厚的屬於陽,氣息清淡的屬於陽中的陰;所以氣息濃厚的會發熱,氣息清淡的會發汗。好古說,治療本體宜緩和,緩和則治療其根源;治療標症宜急切,急切則治療其表面。表裏汗下,都有適當緩和的時候,也有適當急切的時候。從正說:急效藥方有四種:有急病急攻的急效藥方,中風、關格之病是。

有湯散蕩滌之急方,下咽易散而行速也。有毒藥之急方,毒性能上湧下泄以奪病勢也。有氣味俱厚之急方,氣味俱厚,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。

白話文:

湯散劑型有可立刻發揮藥效的急救方劑,服用後能在體內迅速散佈並發揮作用。毒藥類藥物也有急救方劑,利用藥物的毒性向上湧,向下泄,以壓制病勢。此外,在中藥中,氣味濃厚、藥性偏下的藥物,也有可以立刻發揮藥效的急救方劑,因為此類藥物的藥性濃厚,在服用後可以直達病竈,藥力也不會很快消散。

奇方,王冰曰:單方也。從正曰:奇方有二:有獨用一物之奇方,病在上而近者宜之。有藥合陽數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之奇方,宜下不宜汗。完素曰:假如小承氣,調胃承氣,奇之小方也;大承氣、抵當湯,奇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攻下而為之也。桂枝、麻黃,偶之小方也;葛根、青龍,偶之大方也,所謂因其發散而用之也。

白話文:

奇方:王冰說,是單獨使用的藥方。從正說,奇方有兩種:一是獨用一種藥物的奇方,這種方劑宜於治療上焦和近表證的病證。二是將陽數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的藥物合用的奇方,宜於治療下焦的病證,不宜發汗。完素說,例如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,是奇方中的小方;大承氣湯、抵當湯,是奇方中的大方,它們都是因為有攻下的作用而合用的方劑。桂枝湯、麻黃湯,是奇方中的小方;葛根湯、青龍湯,是奇方中的大方,它們都是因為有發散的作用而合用的方劑。

偶方,從正曰:偶方有三:有兩味相配之偶方;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,古謂之複方,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;有藥合陰數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之偶方,宜汗不宜下。王太僕言:汗藥不以偶,則氣不足以外發;下藥不以奇,則藥毒攻而致過。意者下本易行,故單行則力孤而微;汗或難出,故並行則力齊而大乎?而仲景制方,桂枝汗藥,反以五味為奇;大承氣下藥,反以四味為偶,何也?豈臨事制宜,復有增損乎?

白話文:

偶方:

  1. 由兩味藥材組成的偶方,適用於病在下且遠的治療。

  2. 由兩個古老的方劑組合而成的偶方,稱為複方,適用於病在下且遠的治療。

  3. 由陰數(2、4、6、8、10)的藥物組成的偶方,適用於發汗治療,不宜瀉下治療。

王太僕言:

  1. 發汗藥物不能以偶數配伍,否則氣不足以發散。

  2. 瀉下藥物不能以奇數配伍,否則藥物毒性過攻,可能導致過度治療。

對此,有人認為:

  1. 瀉下藥物比較容易發揮作用,單獨使用時力量孤單而微弱。

  2. 發汗藥物有時難以發汗,因此需要並用以增強力量。

然而,仲景在方劑的制定上,卻與此理論相反:

  1. 桂枝發汗藥,反而以五味為奇數。

  2. 大承氣瀉下藥,反而以四味為偶數。

這其中的原因是,臨牀上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方劑的使用,可以增加或減少藥物的劑量。

複方,岐伯曰: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好古曰:奇之不去復以偶,偶之不去復以奇,故曰復。復者,再也,重也。所謂十補一泄,數泄一補也。又傷寒見風脈,傷風得寒脈,為脈證不相應,宜以複方主之。從正曰:複方有三:有二方、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,如桂枝二越婢一湯五積散之屬是也。有本方之外別加余藥,如調胃承氣加連翹薄荷、黃芩、梔子涼膈散之屬是也。

白話文:

[複方] 岐伯說:「奇藥治不了的病,就用偶藥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『重方』。」好古說:「奇藥治不了的病,就再加上偶藥;偶藥治不了的病,就再加上奇藥,所以叫做『複方』。」「複」是「再」的意思,也就是「重」的意思。所謂的「十補一泄」、「數泄一補」,也是這個道理。另外,傷寒症狀見於脈,傷風症狀見於脈,脈證不相應的情況,應該用複方來治療。從正說:「複方有3種:有由兩種、三種或更多種方劑組合而成的複方,像桂枝二越婢一湯、五積散等。有在原方之外再加入其他藥物的複方,像調胃承氣湯再加入連翹、薄荷、黃芩、梔子而成的涼膈散等。」

有分兩均齊之複方,如胃風湯各等分之屬是也。王太僕以偶為複方,今七方有偶又有復,豈非偶乃二方相合、復乃數方相合之謂乎?

白話文:

有一種由兩味藥以相等分量組成的複方,如胃風湯(甘草、桂枝、防風、蒼朮、白朮、柴胡、細辛、生地黃各等分)就是。王太僕認為偶也是屬於複方,現在的七方中既有偶,又有復,難道偶不是由兩味藥組成,而復是由數味藥組成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