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23)
谷部第二十五卷 (23)
1. 酒
米酒
【氣味】苦、甘、辛,大熱,有毒。
詵曰:久飲傷神損壽,軟筋骨,動氣痢。醉臥當風,則成癜風。醉浴冷水成痛痹。服丹砂人飲之,頭痛吐熱。
士良曰:凡服丹砂、北庭、石亭脂、鍾乳、諸礜石、生薑,並不可長用酒下,能引石藥氣入四肢,滯血化為癰疽。
藏器曰:凡酒,忌諸甜物。酒漿照人無影,不可飲。祭酒自耗,不可飲。酒合乳飲,令人氣結。同牛肉食,令人生蟲。酒後臥黍穰,食豬肉,患大風。
時珍曰:酒後食芥及辣物,緩人筋骨。酒後飲茶,傷腎臟,腰腳重墜,膀胱冷痛,兼患痰飲水腫、消渴攣痛之疾。一切毒藥,因酒得者難治。又酒得咸而解者,水制火也,酒性上而咸潤下也。又畏枳椇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綠豆粉者,寒勝熱也。
【主治】行藥勢,殺百邪惡毒氣(《別錄》)。通血脈,厚腸胃,潤皮膚,散濕氣,消憂發怒,宣言暢意(藏器)。養脾氣,扶肝,除風下氣(孟詵)。解馬肉、桐油毒,丹石發動諸病,熱飲之甚良(時珍)。
糟底酒(三年臘糟下取之),開胃下食,暖水臟,溫腸胃,消宿食,御風寒,殺一切蔬菜毒(《日華》)。止嘔噦,摩風瘙、腰膝疼痛(孫思邈)。
老酒(臘月釀造者,可經數十年不壞),和血養氣,暖胃闢寒,發痰動火(時珍)。
春酒(清明釀造者亦可經久),常服令人肥白(孟詵)。蠼螋尿瘡,飲之至醉,須臾蟲出如米也(李絳《兵部手集》)。
社壇余胙酒(《拾遺》),治小兒語遲,納口中佳。
又以噴屋四角,闢蚊子(藏器)。飲之治聾。
時珍曰:按:《海錄碎事》云:俗傳社酒治聾,故李濤有「社翁今日沒心情,為寄治聾酒一瓶」之句。
糟筍節中酒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飲之,主噦氣嘔逆,或加小兒乳及牛乳同服。又摩癧瘍風(藏器)。
東陽酒
【氣味】甘、辛,無毒。
【主治】用制諸藥良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,明其性熱,獨冠群物。
藥家多用以行其勢,人飲多則體弊神昏,是其有毒故也。《博物志》云:王肅、張衡、馬均三人,冒霧晨行。一人飲酒,一人飽食,一人空腹。空腹者死,飽食者病,飲酒者健。此酒勢辟惡,勝於作食之效也。
好古曰:酒能行諸經不止,與附子相同。味之辛者能散,苦者能下,甘者居中而緩。用為導引,可以通行一身之表,至極高之分。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。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,已為辛熱有毒。今之醞者加以烏頭、巴豆、砒霜、薑、桂、石灰、灶灰之類大毒大熱之藥,以增其氣味。豈不傷沖和,損精神,涸榮衛,竭天癸,而夭夫人壽耶?
震亨曰:《本草》止言酒熱而有毒,不言其濕中發熱,近於相火,醉後振寒戰慄可見矣。又性喜升,氣必隨之,痰鬱於上,溺澀於下,恣飲寒涼,其熱內郁,肺氣大傷。其始也病淺,或嘔吐,或自汗,或瘡疥,或鼻齇,或泄利,或心脾痛,尚可散而去之。其久也病深,或消渴,或內疽,或肺痿,或鼓脹,或失明,或哮喘,或勞瘵,或癲癇,或痔漏,為難名之病,非具眼未易處也。夫醇酒性大熱,飲者適口,不自覺也。
白話文:
酒
米酒:
性味辛甘苦,大熱,有毒。長期飲用會傷神損壽,使筋骨軟弱,導致氣逆腹瀉。醉酒後臥於風中會患上斑禿,醉酒後泡冷水則會導致痛痹。服用丹砂後飲酒,會頭痛發熱。
凡服用丹砂、北庭石、石亭脂、鍾乳、各種礦石和生薑,都不宜長期用酒送服,因為酒會將藥物之氣引入四肢,滯留血液,形成癰疽。
所有酒類,都應避免與甜食一起食用。酒漿照人沒有影子,不可飲用。祭祀後剩下的酒,因已耗損元氣,也不可飲用。酒與乳一起飲用,會令人氣結。酒與牛肉同食,會使人生蟲。酒後臥在稻穀殼上,又食用豬肉,會患上大風病。
酒後食用芥菜及辛辣食物,會使筋骨鬆弛。酒後飲茶,會傷腎臟,導致腰腳沉重墜痛,膀胱冰冷疼痛,還會併發痰飲水腫、消渴、抽搐疼痛等疾病。所有因酒而引起的毒藥中毒,都難以治療。酒與鹹味食物同食可以解毒,這是因為水能制火,酒性上浮而鹹味潤下。酒畏忌枳椇子、葛花、赤豆花、綠豆粉,因為寒能勝熱。
米酒能促進藥物發揮作用,殺滅百邪惡毒之氣。能通血脈,健脾胃,潤皮膚,散濕氣,消除憂慮和怒氣,使人心情暢快。能養脾氣,補肝,除風降氣。能解馬肉、桐油之毒,以及丹石引起的各種疾病,熱飲效果最佳。
三年陳釀的糟底酒,能開胃助消化,溫暖水臟,溫暖腸胃,消食,禦寒,殺滅一切蔬菜毒素。能止嘔逆,治療風瘙癢、腰膝疼痛。
臘月釀造的老酒,可以保存數十年不壞,能和血養氣,溫胃驅寒,但也會化痰動火。
清明釀造的春酒,也能長期保存,經常飲用能使人肥白。蠼螋尿引起的瘡瘍,飲酒至醉,很快蟲子就會像米粒一樣跑出來。
社壇上剩下的祭酒,能治療小兒說話遲緩,含入口中效果最佳。還能噴灑於屋角,驅蚊。飲用可以治療耳聾。
俗傳社壇酒能治耳聾,故有「社翁今日沒心情,為寄治聾酒一瓶」之說。
糟筍節中酒:
性味鹹,平,無毒。飲用能治療嘔逆,可加入小兒乳或牛乳同服。還能治療癧瘍風。
東陽酒:
性味甘辛,無毒。能很好地調製各種藥物。
大寒凝海,唯有酒不結冰,說明酒性溫熱,獨具一格。藥家多用酒來促進藥效,但人若飲用過多,則會體虛神昏,這就是酒有毒的原因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王肅、張衡、馬均三人冒霧晨行,一人飲酒,一人飽食,一人空腹。空腹者死亡,飽食者生病,飲酒者卻很健康。這說明酒能避邪,效果比食物更好。
酒能通行全身經絡,與附子藥性相似。酒味辛能散,苦能下,甘能緩和。用作藥引,能通行全身,達至極高的部位。酒味淡則利小便而速下。古人只用麥曲釀造黍米酒,就已辛熱有毒。如今釀酒卻加入烏頭、巴豆、砒霜、薑、桂、石灰、灶灰等劇毒劇熱的藥物,來增強酒的氣味,豈不傷陰陽,損害精神,耗竭精氣,縮短壽命?
《本草》只說酒性熱且有毒,卻未提及酒濕熱內生,近於相火,醉後手腳發冷發抖即可見證。酒性喜上升,氣隨之而升,痰氣鬱結在上,小便不利於下,如果大量飲用寒涼之物,則會使體內熱氣鬱結,嚴重損傷肺氣。初期病症較輕,可能嘔吐、自汗、瘡疥、鼻塞、泄瀉、心脾疼痛,尚可散去。但時間久了,病情加重,則可能出現消渴、內疽、肺痿、鼓脹、失明、哮喘、勞瘵、癲癇、痔漏等難以言喻的疾病,非有經驗者難以治療。醇酒性大熱,飲用時感覺舒爽,不易察覺其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