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2)
谷部第二十五卷 (2)
1. 大豆豉
時珍曰:陶說康伯豉法,見《博物志》,云原出外國,中國謂之康伯,乃傳此法之姓名耳。其豉調中下氣最妙。黑豆性平,作豉則溫。既經蒸罯,故能升能散。得蔥則發汗,得鹽則能吐,得酒則治風,得薤則治痢,得蒜則止血,炒熟則又能止汗,亦麻黃根節之義也。
【附方】舊三十一,新一十九。
傷寒發汗:頌曰:葛洪《肘後方》云:傷寒有數種,庸人卒不能分別者,今取一藥兼療之。凡初覺頭痛身熱,脈洪,一、二日,便以蔥豉湯治之。用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綿裹,水三升,煮一升,頓服。不汗更作,加葛根三兩;再不汗,加麻黃三兩。《肘後》又法:用蔥湯煮米粥,入鹽豉食之,取汗。
又法:用豉一升,小男溺三升,煎一升,分服取汗。傷寒不解,傷寒汗出不解,已三、四日,胸中悶惡者:用豉一升,鹽一合,水四升,煮一升半,分服取吐,此秘法也。(《梅師方》)。
闢除溫疫:豉和白朮浸酒,常服之。(《梅師》)。
傷寒懊憹,吐下後心中懊憹,大下後身熱不去,心中痛者,並用梔子豉湯吐之:肥梔子十四枚,水二盞,煮一盞,入豉半兩,同煮至七分,去滓服。得吐,止後服。(《傷寒論》)。傷寒餘毒,傷寒後毒氣攻手足,及身體虛腫:用豉五合微炒,以酒一升半,同煎五七沸,任性飲之。(《簡要濟眾》)。
傷寒目翳:燒豉二、七枚,研末吹之。(《肘後》)。
傷寒暴痢:《藥性論》曰:以豉一升,薤白一握,水三升,煮薤熟,納豉更煮,色黑去豉,分為二服。
血痢不止:用豉、大蒜等分。杵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鹽湯下。(王氏《博濟》)。
血痢如刺:《藥性論》曰:以豉一升,水漬相淹,煎兩沸,絞汁頓服。不瘥再作。
赤白重下:葛氏:用豆豉熬小焦,搗服一合,日三。或炒焦,以水浸汁服,亦驗。《外臺》:用豉心(炒為末)一升,分四服,酒下,入口即斷也。
臟毒下血:烏犀散:用淡豉十文,大蒜二枚(煨)。同搗丸梧子大。煎香菜湯服二十丸,日二服,安乃止,永絕根本,無所忌。廬州彭大祥雲:此藥甚妙,但大蒜九蒸乃佳,仍以冷齏水送下。昔朱元成言其侄及陸子楫提刑皆服此,數十年之疾,更不復作也。(究原方)。
小便血條:淡豆豉一撮。煎湯空腹飲。或入酒服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瘧疾寒熱:煮豉湯飲數升,得大吐即愈。(《肘後方》)。
小兒寒熱,惡氣中人:以濕豉研丸雞子大,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、七遍,又摩心、臍上,旋旋咒之了,破豉丸看有細毛,棄道中,即便瘥也。(《食醫心鏡》)。
盜汗不止:詵曰:以豉一升微炒香,清酒三升漬三日,取汁冷暖任服。不瘥更作,三兩劑即止。
白話文:
大豆豉
李時珍說:「陶弘景所說的康伯豉法,見於《博物志》,說是原本來自外國,中國人稱之為康伯豉,只是沿用傳授此法的人的名字罷了。它在調理中氣、下氣方面最為有效。黑豆性平,製成豉則性溫。經過蒸煮,所以能夠上行也能夠散發。配蔥則發汗,配鹽則能催吐,配酒則能治風,配薤則能治痢,配蒜則能止血,炒熟則又能止汗,這與麻黃根莖的作用相似。」
【附方】舊方三十一個,新方十九個。
傷寒發汗:葛洪《肘後方》說:傷寒有多種症狀,一般人很難區分,現在選用一種藥物就能兼治。凡是剛開始覺得頭痛發熱,脈象洪大,一兩天之內,就用蔥豉湯治療。用蔥白一根(約拇指粗細),豉一升,用布包好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下。如果不出汗,再加葛根三兩;如果還是不出汗,再加麻黃三兩。《肘後方》還有另一種方法:用蔥湯煮米粥,加入鹽豉一起食用,以促進出汗。
另一種方法:用豉一升,小兒尿液三升,煎成一升,分次服用,以促進出汗。傷寒未解,或傷寒出汗後症狀仍未解除,持續三四天,胸中悶惡者:用豉一升,鹽一合,水四升,煮成一升半,分次服用,以催吐,這是秘方(出自《梅師方》)。
預防溫疫:豉和白朮一起浸泡在酒中,經常服用(出自《梅師方》)。
傷寒嘔吐腹瀉,吐瀉後心中煩悶,大便後發熱不退,心中疼痛者,都可用梔子豉湯催吐:肥梔子十四枚,水二盞,煮成一盞,加入豉半兩,一起煮至七分,濾渣服用。能催吐,止吐後再服用。(出自《傷寒論》)。傷寒後遺症,傷寒後毒氣侵犯手足,以及身體浮腫:用豉五合微炒,加酒一升半,一起煎煮五七沸,依個人情況飲用。(出自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傷寒眼翳:燒豉二十七枚,研磨成粉末吹入眼中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。
傷寒暴痢:《藥性論》說:用豉一升,薤白一握,水三升,先煮薤白至熟,再放入豉一起煮,顏色變黑後取出豉,分兩次服用。
血痢不止:用豉、大蒜等量。研磨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(王氏《博濟方》)。
血痢如刀割般疼痛:《藥性論》說:用豉一升,浸泡在水中,煎煮兩沸,絞汁一次服下。如果未痊癒,再重複一次。
赤白痢:葛洪說:用豆豉熬至微焦,搗碎服用一合,一天三次。或者炒焦後,用水浸泡取汁服用,也很有效。《外臺秘要》說:用豉心(炒成粉末)一升,分四次服用,酒送服,入口即止瀉。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。
臟腑毒邪導致出血:烏犀散:用淡豉十枚,大蒜二枚(煨熟)。一起搗碎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用煎好的香菜湯送服二十丸,一天兩次,能安神止血,徹底根治,沒有禁忌。廬州彭大祥說:這個藥方很有效,但是大蒜最好九蒸九曬,再用冷淘米水送服。以前朱元成說他的侄子和陸子楫提刑都服用過此藥,幾十年的疾病,再也沒有復發。(出自《究原方》)。
小便出血:淡豆豉少許。煎湯空腹服用。或者加酒服用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瘧疾寒熱:煮豉湯服用數升,能催吐就能痊癒。(出自《肘後方》)。
小兒寒熱,惡氣入侵:用濕豉研磨成雞蛋大小的藥丸,用藥丸擦拭腮部以及手心、腳心六七遍,再擦拭心窩、肚臍,一邊擦一邊念咒語,直到藥丸碎裂露出細毛,將藥丸丟棄,疾病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食醫心鏡》)。
盜汗不止:寇宗奭說:用豉一升微炒至香,用清酒三升浸泡三天,取汁,冷熱皆可服用。如果未痊癒,再重複使用,三到兩劑就能止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