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五卷 (1)
谷部第二十五卷 (1)
1. 谷部第二十五卷
2. 谷之四
(造釀類二十九種)
白話文:
(釀造類的共有二十九種)
3. 大豆豉
(《別錄》中品)
【釋名】時珍曰:按:劉熙《釋名》云:豉,嗜也。調和五味,可甘嗜也。許慎《說文》謂豉為配鹽幽菽者,乃咸豉也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豉出襄陽、錢塘者香美而濃,入藥取中心者佳。
藏器曰:蒲州豉味鹹,作法與諸豉不同,其味烈。陝州有豉汁,經年不敗,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,為其無鹽故也。
詵曰:陝府豉汁,甚勝常豉。其法以大豆為黃蒸,每一斗,加鹽四升,椒四兩,春三日、夏二日、冬五日即成。半熟加生薑五兩,既潔淨且精也。時珍曰:豉,諸大豆皆可為之,以黑豆者入藥。有淡豉、咸豉,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,當隨方法。其豉心乃合豉時取其中心者,非剝皮取心也。
此說見《外臺秘要》。造淡豉法:用黑大豆二、三斗,六月內淘淨,水浸一宿瀝乾,蒸熟取出攤席上,候微溫蒿覆。每三日一看,候黃衣上遍,不可太過。取曬簸淨,以水拌乾溼得所,以汁出指間為準。安甕中,築實,桑葉蓋厚三寸,密封泥,於日中曬七日,取出,曝一時,又以水拌入甕。
如此七次,再蒸過,攤去火氣,甕收築封即成矣。造咸豉法:用大豆一斗,水浸三日,淘蒸攤罯,候上黃取出簸淨,水淘曬乾。每四斤,入鹽一斤,薑絲半斤,椒、橘、蘇、茴、杏仁拌勻,入甕。上面水浸過一寸,以葉蓋封口,曬一月乃成也。造豉汁法:十月至正月,用好豉三斗,清麻油熬令煙斷,以一升拌豉蒸過,攤冷曬乾,拌再蒸,凡三遍以白鹽一斗搗和,以湯淋汁三、四斗,入淨釜。下椒、薑、蔥、橘絲同煎,三分減一,貯於不津器中,香美絕勝也。
有麩豉、瓜豉、醬豉諸品皆可為之,但充食品,不入藥用也。
淡豉,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思邈曰:苦、甘,寒,澀。得醯良。
杲曰:陰中之陰也。
【主治】傷寒頭痛寒熱,瘴氣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殺六畜胎子諸毒(《別錄》)。治時疾熱病發汗。熬末,能止盜汗,除煩躁。生搗為丸服,治寒熱風,胸中生瘡。煮服,治血痢腹痛。研塗陰莖生瘡(《藥性》)。治瘧疾骨蒸,中毒藥蠱氣,犬咬(大明)。下氣調中,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(時珍。《千金》治溫毒黑膏用之)。
蒲州豉
【氣味】咸,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解煩熱熱毒,寒熱虛勞,調中發汗,通關節,殺腥氣,傷寒鼻塞。陝州豉汁:亦除煩熱(藏器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豉,食中常用。春夏天氣不和,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。依康伯法,先以醋、酒溲蒸曝燥,麻油和,再蒸曝之,凡三過,末椒、姜治和進食,大勝今時油豉也。患腳人,常將漬酒飲之,以滓敷腳,皆瘥。
頌曰: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,江南人善作豉,凡得時氣,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,往往便瘥也。
白話文:
大豆豉
李時珍說:根據劉熙《釋名》的記載,「豉」的意思是「嗜」,因為它能調和五味,讓人甘願食用。許慎《說文》則認為「豉」是指用鹽醃製大豆的製品,也就是鹹豉。
襄陽和錢塘產的豉香氣濃郁,入藥時取其中心部分最好。
蒲州的豉味道鹹辣,製作方法與其他地方不同,味道很強烈。陝州的豉汁可以保存多年而不壞,但藥效不如現在取豉心來用,因為它沒有加鹽。
陝府的豉汁比普通的豉更好。其製作方法是用大豆蒸熟,每斗大豆加鹽四升,胡椒四兩,春天曬三天,夏天曬兩天,冬天曬五天即可。半熟時加入生薑五兩,這樣既乾淨又精細。李時珍說:各種大豆都可以製成豉,但入藥以黑豆製成的為佳。有淡豉和鹹豉,治病多用淡豉汁和鹹豉,需根據具體方法而定。豉心是指在製作豉的過程中取其中心部分,並不是剝皮取心。
這段記載見於《外臺秘要》。製作淡豉的方法是:用黑大豆二三斗,在六月內淘洗乾淨,浸泡一夜瀝乾,蒸熟後攤在席子上,待微溫後用艾草覆蓋。每三天查看一次,待大豆表面變黃,不可過度。然後曬乾,簸淨,用水拌勻至乾濕適中(以汁液能從指縫中流出為準)。放入瓮中,壓實,用桑葉蓋上三寸厚,用泥封口,放在太陽下曬七天,取出曝曬一會兒,再用水拌勻放入瓮中。如此反覆七次,再蒸一次,攤開晾乾去除火氣,放入瓮中壓實封口即可。製作鹹豉的方法是:用大豆一斗,浸泡三天,淘洗乾淨後蒸熟攤開,待其表面變黃後取出簸淨,淘洗曬乾。每四斤大豆加鹽一斤,薑絲半斤,胡椒、橘皮、蘇葉、茴香、杏仁拌勻,放入瓮中。上面加水浸過一寸,用葉子蓋好封口,曬一個月即可。製作豉汁的方法是:十月到正月,用優質豉三斗,用麻油熬至無煙,用一升麻油拌豉蒸熟,攤涼曬乾,再拌勻再蒸,如此三次。然後用白鹽一斗搗碎和勻,加入約三到四斗水,放入乾淨的鍋中。加入胡椒、薑、蔥、橘絲一起煎煮,煮至原量的三分之二,貯存在乾燥的容器中,香氣濃郁,味道極佳。
還有麩豉、瓜豉、醬豉等,這些都可食用,但不用於藥用。
淡豉
味苦,性寒,無毒。
陶弘景說:味苦甘,性寒,澀,與醋相宜。
寇宗奭說:屬陰中之陰。
主治:傷寒頭痛、寒熱、瘴氣、惡毒、煩躁、胸悶、虛勞喘息、腳冷。能殺死六畜胎兒等毒物。治療時疫熱病發汗。研磨成末,能止盜汗,除煩躁。生搗成丸服用,治療寒熱風邪、胸中生瘡。煮熟服用,治療血痢腹痛。研磨後塗抹於陰莖生瘡處。治療瘧疾、骨蒸、中毒、藥物蠱毒、犬咬傷。能降氣,調理脾胃,治療傷寒溫毒引起的發斑、嘔逆。
蒲州豉
味鹹,性寒,無毒。
主治:解煩熱、熱毒、寒熱、虛勞,調理脾胃,發汗,通利關節,去除腥味,治療傷寒鼻塞。陝州豉汁:也能去除煩熱。
陶弘景說:豉常用於飲食。春夏季節天氣不調和時,將豉蒸熟或炒熟,用酒浸泡後服用效果最好。根據康伯的方法,先用醋酒拌勻後蒸熟曬乾,再用麻油拌勻後再蒸熟曬乾,如此三次,再磨成粉末,加入胡椒、薑等調味後食用,比現在的油豉好得多。患腳病的人,經常將豉用酒浸泡後飲用,用酒浸泡後的豉渣敷在腳上,都能痊癒。
王頌說:古今醫書用豉治病的方劑很多,江南人善於製作豉,凡是遇到時疫,就先用蔥豉湯服用以發汗,往往很快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