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9)
谷部第二十四卷 (9)
1. 腐婢
(《本經》下品)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腐婢生漢中,小豆花也。七月採之,陰乾四十日。
弘景曰:花與實異用,故不同品。方家不用。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?《本經》不言是小豆花,《別錄》乃云,未審是否?今海邊有小樹,狀如梔子,莖條多曲,氣似腐臭。土人呼為腐婢,療瘧有效。以酒漬皮服,療心腹疾。此當是真,此條應入木部也。
恭曰:腐婢,相承以為葛花。葛花消酒大勝,而小豆全無此效,當以葛花為真。
禹錫曰:按:《別本》云:小豆花亦有腐氣。與葛花同服,飲酒不醉。與《本經》治酒病相合。陶、蘇二說並非。
甄權曰:腐婢即赤小豆花也。
頌曰:海邊小樹、葛花、赤小豆花,三物皆有腐婢之名,名同物異也。
宗奭曰:腐婢既在谷部,豆花為是,不必多辯。
時珍曰:葛花已見本條。小豆能利小便,治熱中,下氣止渴,與腐婢主療相同,其為豆花無疑。但小豆有數種,甄氏《藥性論》獨指為赤小豆,今姑從之。
【氣味】辛,平,無毒。
【主治】痎瘧,寒熱邪氣,泄痢,陰不起。止消渴。病酒頭痛(《本經》。《心鏡》云:上證,用花同豉汁五味,煮羹食之)。消酒毒,明目,下水氣,治小兒丹毒熱腫,散氣滿不能食,煮一頓食之(《藥性》)。治熱中積熱,痔瘻下血(時珍。《宣明》葛花丸中用之)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飲酒不醉:小豆花、葉,陰乾百日為末,水服方寸匕。或加葛花等分。(《千金》)。
疔瘡惡腫:小豆花末,敷之。(《普濟方》)
白話文:
[腐婢]
說明:
《別錄》記載說,腐婢生長在漢中,其實就是小豆的花。在七月採收,陰乾四十天。
陶弘景說,花和果實的用途不同,所以分類也不同。醫藥方劑中通常不用腐婢。他不明白為什麼叫腐婢?《本經》沒有說它是小豆花,《別錄》卻說是,不知道是否正確?現在海邊有一種小樹,形狀像梔子花,樹幹彎曲,氣味像腐敗的味道。當地人稱它為腐婢,治療瘧疾有效。用酒浸泡樹皮服用,可以治療心腹疾病。這應該才是真正的腐婢,這種植物應該歸入木部。
陳藏器認為,腐婢一直被認為是葛花。葛花解酒的效果很強,而小豆花完全沒有這種效果,應該以葛花為真。
劉禹錫則認為,《別本》說小豆花也有腐敗的氣味。和葛花一起服用,喝酒不會醉。這和《本經》中提到腐婢可以治療酒病是吻合的。所以陶弘景和陳藏器的說法都不對。
甄權說,腐婢就是赤小豆的花。
蘇頌說,海邊的小樹、葛花、赤小豆花,這三種都有腐婢的名稱,只是名稱相同,但實物不同。
張宗奭認為,腐婢既然被歸在穀物類,那應該是豆花,不用再爭論了。
李時珍說,葛花已經在本草綱目中有單獨條目了。小豆可以利尿,治療熱症,降氣止渴,這些功效和腐婢的主治相似,所以它應該是豆花無疑。只是小豆有很多種類,甄權的《藥性論》特別指明是赤小豆,現在暫且按照他的說法。
性味:
味辛,性平,無毒。
主治:
治療瘧疾,發冷發熱的邪氣,腹瀉痢疾,男性陽痿。可以止渴。能治療飲酒引起的頭痛(《本經》。《心鏡》記載,用腐婢花與豆豉,五味一起煮湯食用,可以治療以上症狀)。能解酒毒,明目,消除水腫,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發熱腫脹,消除腹脹不能進食的症狀,煮一頓吃就可以(《藥性》)。可以治療體內積熱,痔瘡出血(李時珍。《宣明》葛花丸中有用到)。
附加藥方:
飲酒不醉: 小豆花和葉子,陰乾一百天,磨成粉末,用水服用一勺。或者加入等量的葛花。(《千金方》)。
疔瘡惡性腫脹: 小豆花末,敷在患處。(《普濟方》)。
2. 綠豆
(宋《開寶》)
【釋名】時珍曰:綠以色名也。舊本作菉者,非矣。
【集解】志曰:綠豆圓小者佳。粉作餌炙食之良。大者名稙豆,苗、子相似,亦能下氣治霍亂也。
瑞曰:有官綠、油綠,主療則一。
時珍曰:綠豆,處處種之。三、四月下種,苗高尺許,葉小而有毛,至秋開小花,莢如赤豆莢。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;皮薄而粉多、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;皮厚而粉少早種者,呼為摘綠,可頻摘也;遲種呼為拔綠,一拔而已。北人用之甚廣,可作豆粥、豆飯、豆酒,炒食、麨食,磨而為面,澄濾取粉,可以作餌頓糕,蕩皮搓索,為食中要物。以水浸濕生白芽,又為菜中佳品。
牛馬之食亦多賴之。真濟世之良谷也。
【氣味】甘,寒,無毒。
藏器曰:用之宜連皮,去皮則令人小壅氣,蓋皮寒而肉平也。反榧子殼,害人。合鯉魚鮓食,久則令人肝黃成渴病。
【主治】煮食,消腫下氣,壓熱解毒。生研絞汁服,治丹毒煩熱風疹,藥石發動,熱氣奔豚(《開寶》)。治寒熱熱中,止泄痢卒澼,利小便脹滿(思邈)。厚腸胃。作枕,明目,治頭風頭痛。除吐逆(《日華》)。補益元氣,和調五臟,安精神,行十二經脈,去浮風,潤皮膚,宜常食之。
煮汁,止消渴(孟詵)。解一切藥草、牛馬、金石諸毒(寧原)。治痘毒,利腫脹(時珍)。
【發明】時珍曰:綠豆肉平皮寒,解金石、砒霜、草木一切諸毒,宜連皮生研水服。
按:《夷堅志》云:有人服附子酒多,頭腫如斗,唇裂血流。急求綠豆、黑豆各數合嚼食,並煎湯飲之,乃解也。
【附方】新十一。
扁鵲三豆飲,治天行痘瘡。預服此飲,疏解熱毒,縱出亦少:用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各一升,甘草節二兩,以水八升,煮極熟。任意食豆飲汁,七日乃止。一方:加黃大豆、白大豆,名五豆飲。
痘後癰毒初起,以三豆膏治之,神效: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等分,為末。醋調時時掃塗,即消。(《醫學正傳》)
防痘入眼:用綠豆七粒,令兒自投井中,頻視七遍,乃還。
小兒丹腫:綠豆五錢,大黃二錢。為末。用生薄荷汁入蜜調塗。(《全幼心鑑》)。
赤痢不止:以大麻子,水研濾汁,煮綠豆食之,極效。粥食亦可。(《必效方》)。
老人淋痛:青豆二升,橘皮二兩,煮豆粥,下麻子汁一升。空心漸食之,並飲其汁,甚驗。(《養老書》)。
消渴飲水:綠豆煮汁,並作粥食。(《普濟方》)。
心氣疼痛:綠豆廿一粒,胡椒十四粒。同研,白湯調服即止。
多食易飢綠豆、黃麥、糯米各一升,炒熟磨粉。每以白湯服一杯,三、五日見效。十種水氣:用綠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隻(去皮臍,切作兩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臥時食豆。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,再以綠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。第三日別以綠豆、附子如前煮食。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。
白話文:
綠豆
綠豆因其顏色而得名。古籍記載的「菉豆」並非指綠豆。
好的綠豆顆粒圓小,磨成粉後可以製作糕點食用。較大的綠豆稱為稙豆,其植株和種子都與綠豆相似,也具有瀉氣、治療霍亂的功效。官綠和油綠兩種綠豆,其療效相同。
綠豆各地都有種植。三四月播種,植株高度約一尺,葉片較小且帶有絨毛,秋季開花,豆莢類似赤豆莢。顆粒粗大、顏色鮮豔的稱為官綠;皮薄、粉質多、顆粒小、顏色深的稱為油綠;皮厚、粉質少、早種的稱為摘綠,可以多次採摘;晚種的稱為拔綠,只能採摘一次。北方人廣泛食用綠豆,可以做成綠豆粥、綠豆飯、綠豆酒,也可炒食、蒸食,磨成粉後製作糕點,或將澱粉分離出來製作糕點。將綠豆浸泡至發芽,也是一道美味的菜餚。
牛馬也大量食用綠豆,它是真正濟世救民的好糧食。
綠豆味甘,性寒,無毒。最好連皮一起食用,去皮則容易導致輕微氣滯,因為綠豆皮性寒而豆肉性平。綠豆與榧子殼相克,同食有害。與鯉魚鮓同食,長期食用會導致肝黃、口渴等疾病。
綠豆煮熟食用,可以消腫、瀉氣、清熱解毒。將生綠豆研磨取汁服用,可以治療丹毒、煩熱、風疹、藥物反應引起的發熱、熱氣衝擊胸腹(《開寶》)。治療寒熱、心火亢盛、止瀉痢、腹痛、利尿消腫(思邈)。增強腸胃功能。用綠豆做枕頭,可以明目、治療頭痛。可以止吐逆(《日華》)。可以補充元氣、調節五臟、安神、運行十二經脈、去除浮腫、滋潤皮膚,宜常食用。
綠豆煮汁可以治療消渴(孟詵)。可以解各種草藥、牛馬中毒以及金石中毒(寧原)。治療痘瘡、消腫(時珍)。
綠豆豆肉性平,豆皮性寒,可以解金石、砒霜、草木等各種毒素,最好連皮生研後服用。
據《夷堅志》記載:有人飲用附子酒過多,頭腫如斗,嘴唇裂開出血。緊急服用數合研碎的綠豆、黑豆,並煎湯飲用,才得以解毒。
以下是一些綠豆的應用方劑:
扁鵲三豆飲,用於治療流行性痘瘡。預先服用此飲,可以疏解熱毒,即使出痘,痘疹也會較少:用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各一升,甘草節二兩,加水八升,煮至熟透。随意食用豆子和飲用湯汁,連續服用七日即可。另一方劑中加入黃大豆、白大豆,稱為五豆飲。
痘瘡後癰毒初起,可以用三豆膏治療,療效显著:綠豆、赤小豆、黑大豆等量研磨成粉末。用醋調和,經常塗抹,即可消腫。
預防痘瘡入眼:用七粒綠豆,讓孩子自己投井七次,每次觀看井水七遍,然後即可返回。
小兒丹毒腫脹:綠豆五錢,大黃二錢。研磨成粉末,用新鮮薄荷汁加蜂蜜調和後塗抹。
赤痢不止:將大麻子研磨濾汁,煮綠豆食用,療效極佳。也可以煮成粥食用。
老年人尿痛:青豆二升,橘皮二兩,煮成豆粥,加入大麻子汁一升。空腹慢慢食用,並飲用湯汁,療效顯著。
消渴飲水過多:用綠豆煮汁,也可煮成粥食用。
心氣疼痛:綠豆二十一粒,胡椒十四粒。研磨後用溫開水送服即可止痛。
容易飢餓:綠豆、黃麥、糯米各一升,炒熟磨粉。每次用溫開水沖服一杯,三到五天見效。
治療十種水腫:用綠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隻(除去外皮和臍部,切成兩片)。加水三碗,煮熟,空腹睡前食用綠豆。第二天將附子切成四片,再用二合半綠豆,按上述方法煮食。第三天再用綠豆、附子按上述方法煮食。第四天按照第二天的方法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