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四卷 (7)

1. 赤小豆

取小豆七十粒為末,敷之而愈。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,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。叩其方,赤小豆也。予苦脅疽,既至五臟,醫以藥治之甚驗。承亮曰:得非赤小豆耶?醫謝曰:某用此活三十口,願勿復言。有僧發背如爛瓜,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。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,不拘善惡,但水調塗之,無不愈者。

但其性黏,干則難揭,入苧根末即不黏,此法尤佳。

【附方】舊十五,新十九。

水氣腫脹:頌曰:用赤小豆五合,大蒜一顆,生薑五錢,商陸根一條,並碎破,同水煮爛,去藥,空心食豆,旋旋啜汁令盡,腫立消也。韋宙《獨行方》:治水腫從腳起,入腹則殺人。赤小豆一斗,煮極爛,取汁五升,溫漬足膝。若已入腹,但食小豆,勿雜食,亦愈。《梅師》:治水腫。

以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,淋汁,煮赤小豆一升,以代飯,良。水蠱腹大,動搖有聲,皮膚黑者:用赤小豆三升,白茅根一握,水煮食豆,以消為度。(《肘後》)

闢禳瘟疫:《五行書》云:正月朔旦及十五日,以赤小豆二七枚,麻子七枚,投井中,闢瘟疫甚效。又正月七日,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,三日取出,男吞七枚,女吞二七枚,竟年無病也。(《肘後方》)

闢厭疾病:正月元旦,面東,以齏水吞赤小豆三七枚,一年無諸疾。又七月立秋日,面西,以井華水吞赤小豆七枚,一秋不犯痢疾。

傷寒狐惑:張仲景曰:狐惑病,脈數,無熱微煩,默默但欲臥,汗出。初得三、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、八日,目四眥黃黑。若能食者,膿已成也。赤豆當歸散主之。赤小豆三升(水浸令芽出),當歸三兩,為末。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)。

下部卒痛,如鳥啄之狀:用小豆、大豆各一升,蒸熟,作二囊,更互坐之,即止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水穀痢疾:小豆一合,熔蠟三兩,頓服取效。(《必效方》)

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:赤小豆末,水服方寸匕。(《梅師方》)

腸痔下血:小豆二升,苦酒五升,煮熟日乾,再浸至酒盡乃止,為末。酒服一錢,日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舌上出血,如簪孔:小豆一升,杵碎,水三升和,絞汁服。(《肘後方》)。

熱淋血淋,不拘男女:用赤小豆三合,慢火炒為末,煨蔥一莖,擂酒熱調二錢服。(《修真秘旨》)。

重舌鵝口:赤小豆末,醋和塗之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小兒不語,四、五歲不語者:赤小豆末,酒和,敷舌下。(《千金》)。

牙齒疼痛:紅豆末,擦牙吐涎,及吹鼻中。一方入銅青少許。一方入花鹼少許。(《家寶方》)。

中酒嘔逆:赤小豆煮汁,徐徐飲之。(《食鑑本草》)。

頻致墮胎:赤小豆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千金》)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

只需七十粒赤小豆磨成粉末敷在患處,就能治癒。當年權貴任承亮曾患惡瘡,命懸一線,尚書郎傅永用此藥讓他立刻痊癒。詢問藥方,原來就是赤小豆。我曾患嚴重的肋部腫痛,病入五臟,醫生用藥治療十分有效。任承亮問醫生是不是用的赤小豆,醫生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用赤小豆治好了三十個人,不敢再提。還有一位僧人患發背,如同爛瓜一般,鄰家乳母用赤小豆治療,效果奇佳。此藥能治療各種癰疽瘡疥及赤腫,不論病情輕重,只需用水調和塗抹,都能痊癒。

但赤小豆性黏,乾燥後不易揭下,加入苧麻根粉末就能解決粘黏的問題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
【附方】舊方用赤小豆十五粒,新方用十九粒。

水腫:用赤小豆五合,大蒜一顆,生薑五錢,商陸根一條,搗碎後一起煮爛,除去藥渣,空腹食用赤小豆,並慢慢喝完湯汁,水腫就能消退。韋宙的《獨行方》記載:治療水腫從腳開始,蔓延到腹部則會致命。用赤小豆一斗,煮爛,取汁五升,溫熱浸泡腳膝。如果水腫已入腹,只吃赤小豆,不要吃其他食物,也能治癒。《梅師方》記載:治療水腫,可用東行花桑枝燒成灰一升,用汁液煮一升赤小豆,代替米飯食用,效果很好。水蠱(一種腹水病),腹部腫大,晃動有聲,皮膚發黑者:用赤小豆三升,白茅根一把,煮熟後食用赤小豆,以腫消為度。(《肘後方》)

預防瘟疫:《五行書》記載:正月初一和十五,將十四粒赤小豆和七粒麻子投入井中,能有效預防瘟疫。正月初七,用新的布袋裝赤小豆放入井中,三天後取出,男性吞服七粒,女性吞服十四粒,全年都不會生病。(《肘後方》)

預防疾病:正月初一,面向東方,用少許鹽水送服二十一粒赤小豆,一年內不會患病。立秋日,面向西方,用井水送服七粒赤小豆,整個秋季都不會患痢疾。

傷寒狐惑:張仲景說:狐惑病,脈搏頻數,沒有發熱,略感煩躁,默默地只想睡覺,出汗。初期三、四天,眼睛紅得像鴿子的眼睛;七、八天,眼白發黃發黑。如果還能吃東西,說明膿已形成。赤豆當歸散可以治療此病。赤小豆三升(用水浸泡使其發芽),當歸三兩,磨成粉末。用米漿水送服一小匙,一日三次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下體劇痛,像鳥啄一樣:用赤小豆、大豆各一升,蒸熟,做成兩個布袋,交替熱敷患處,疼痛即可止住。(《肘後方》)

水穀痢疾:赤小豆一合,蜂蠟三兩,一起服用,直到見效。(《必效方》)

熱毒下血,或因食用熱物引起:赤小豆粉末,用米漿水送服一小匙。(《梅師方》)

腸痔下血:赤小豆二升,苦酒五升,煮熟後曬乾,再浸泡直到酒完全吸收為止,磨成粉末。用酒送服一錢,一日三次。(《肘後方》)

舌頭出血,像針孔一樣:赤小豆一升,搗碎,加水三升,擠出汁液服用。(《肘後方》)

熱淋血淋,男女皆宜:赤小豆三合,小火炒成粉末,取蔥一莖,搗碎,用熱酒調服二錢。(《修真秘旨》)

重舌(舌頭腫大)鵝口瘡:赤小豆粉末,用醋調和塗抹。(《普濟方》)

小兒不語,四五歲還不會說話:赤小豆粉末,用酒調和,敷在舌下。(《千金要方》)

牙齒疼痛:赤小豆粉末,擦牙後吐出唾液,並吹入鼻孔。另一方加少量銅青。另一方加少量鹼。(《家寶方》)

飲酒嘔吐:赤小豆煮汁,慢慢飲用。(《食鑑本草》)

頻繁流產:赤小豆粉末,用酒送服一小匙,一日兩次。(《千金要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