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四卷 (6)

1. 大豆黃卷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釋名】豆櫱。

弘景曰:黑大豆為櫱牙,生五寸長,便乾之,名為黃卷,用之熬過,服食所須。

時珍曰:一法: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,候生芽,取皮,陰乾用。

【氣味】甘,平,無毒。

普曰:得前胡、杏子、牡蠣、烏喙、天雄、鼠屎,共蜜和良。惡海藻、龍膽。

【主治】濕痹,筋攣膝痛(《本經》)。五臟不足,胃氣結積,益氣止痛,去黑皯,潤肌膚皮毛(《別錄》)。破婦人惡血(孟詵。頌曰:古方蓐婦藥中多用之)。宜腎(思邈)。除胃中積熱,消水病脹滿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

大豆櫱散:治周痹在血脈之中,隨脈上下,本痹不痛,今能上下周身,故名。治周痹注,五臟留滯,胃中結聚,益氣出毒,潤皮毛,補腎氣。用大豆櫱一斤(炒香),為末。每服半錢,溫酒調下,空心,加至一錢,日三服。(《宣明方》)。

諸風濕痹,筋攣膝痛,胃中積熱口瘡煩悶,大便秘澀:黃卷散:用大豆黃卷(炒熟搗末)一升,酥半兩,研勻。食前溫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濟方》)。

水病腫滿喘急,大小便澀:大豆黃卷(醋炒)、大黃(炒)等分。為細末。蔥、橘皮湯服二錢,平明以利為度。(《聖濟總錄》)。

小兒撮口:初生豆芽研爛,絞汁和乳,灌少許,良。(《普濟方》)

白話文:

[大豆黃卷]

[名稱解釋] 又名豆櫱。

陶弘景說:用黑豆發芽,長到五寸長時,曬乾,就叫做黃卷。使用時要先炒過,是服食時需要的藥材。

李時珍說:另一種做法是,在壬癸日用井水浸泡大豆,等到發芽,取下豆皮,陰乾後使用。

[性味] 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陶弘景說:和前胡、杏子、牡蠣、烏喙、天雄、鼠屎一起用,用蜂蜜調和效果好。忌與海藻、龍膽同用。

[功效] 可以治療濕痹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(出自《本經》)。能補五臟不足,消除胃部氣機鬱結,增強氣力、止痛,去除臉上的黑斑,潤澤肌膚和毛髮(出自《別錄》)。可以破除婦女體內的惡血(出自孟詵,而且古時候產婦用藥,常常會用到)。對腎臟有益處(出自孫思邈)。可以清除胃中的積熱,消除水腫脹滿的症狀(出自李時珍)。

[附加藥方] 有以下四個藥方。

大豆櫱散:治療周痹,這種病症在血脈之中,會沿著脈絡上下遊走。這種痹症本來不會疼痛,但現在會周身遊走,所以叫周痹。它能治療周痹、五臟氣機留滯、胃中氣機鬱結。可以增強氣力、排出毒素、潤澤皮膚毛髮、補腎氣。做法是:取一斤大豆櫱(炒香)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錢,用溫酒調服,空腹服用,可以加到一錢,每天服用三次。(出自《宣明方》)。

治療各種風濕痹症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、胃中積熱引起的口瘡煩悶、大便乾澀:黃卷散:取大豆黃卷(炒熟搗成末)一升,酥油半兩,混合均勻。飯前用溫水服一匙,每天服用兩次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。

治療水腫脹滿、喘息急促、大小便不暢:用醋炒過的大豆黃卷和大黃(炒過)等量,磨成細粉。用蔥和橘皮湯沖服二錢,第二天早上以排便為度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。

治療新生兒口噤:將剛發芽的豆芽研磨爛,擠出汁液與乳汁混合,灌入少量,效果很好。(出自《普濟方》)

2. 黃大豆

(《食鑑》)

【集解】時珍曰:大豆有黑、青、黃、白、斑數色,惟黑者。入藥,而黃、白豆炒食作腐,造醬笮油,盛為時用,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。周定王曰:黃豆苗高一、二尺,葉似黑大豆葉而大,結角比黑豆角稍肥大,其莢、葉嫩時可食,甘美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時珍曰:生溫,炒熱微毒。多食,壅氣生痰動嗽,令人身重,發麵黃瘡疥。

【主治】寬中下氣,利大腸,消水脹腫毒(寧原)。研末,熟水和,塗痘後癰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痘後生瘡:黃豆燒黑研末,香油調塗。

豆油,

【氣味】辛、甘,熱,微毒。

【主治】塗瘡疥,解發䐈(時珍)。

秸,

【主治】燒灰,入點痣、去惡肉藥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黃大豆

【概述】李時珍說:大豆有黑、青、黃、白、斑等多種顏色,只有黑豆入藥。黃豆、白豆通常炒熟食用,或製作成豆腐、醬油、榨油等,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,我們應該要知道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味道。周定王說:黃豆的幼苗高一到二尺,葉子像黑豆葉但更大,結的豆莢比黑豆莢稍肥大,嫩的豆莢和葉子可以食用,味道甘甜美味。

【味道與屬性】味甘,性溫,沒有毒性。

李時珍說:生的黃豆性溫,炒熟後性熱且略帶毒性。吃太多會使氣機阻塞、產生痰液、引發咳嗽,使身體感到沉重,並可能導致臉色發黃、長瘡疥。

【主要功效】能使胸腹寬暢、氣機下行,通利大腸,消除水腫、腫毒(寧原的說法)。將黃豆磨成粉,用開水調和後,塗抹在長過痘瘡後出現的癰腫上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【附加藥方】新的一則藥方。

痘瘡後生瘡:將黃豆燒黑後磨成粉,用香油調和塗抹。

豆油

【味道與屬性】味辛、味甘,性熱,略帶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塗抹瘡疥,能解開頭髮中的結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豆秸

【主要功效】燒成灰後,加入點痣、去除惡肉的藥物中使用(李時珍的說法)。

3. 赤小豆

(《本經》)中品)

【校正】自大豆分出。

【釋名】赤豆(恭)、紅豆(俗)、荅(《廣雅》),葉名藿。

時珍曰:案:《詩》云:黍稷稻粱,禾麻菽麥。此即八谷也。董仲舒注云:菽是大豆,有兩種。小豆名荅,有三、四種。王禎云:今之赤豆、白豆、綠豆、萱豆,皆小豆也。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。

【集解】頌曰:赤小豆,今江淮間多種之。

宗奭曰:關西、河北、汴洛多食之。

時珍曰: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,其稍大而鮮紅、淡紅色者,並不治病。俱於夏至後下種,苗科高尺許,枝葉似豇豆,葉微圓峭而小。至秋開花,似豇豆花而小淡,銀褐色,有腐氣。結莢長二、三寸,比綠豆莢稍大,皮色微白帶紅。三青二黃時即收之,可煮可炒,可作粥、飯、餛飩餡並良也。

【氣味】甘、酸,平,無毒。

思邈曰:甘、咸,冷。合魚鮓食成消渴,作醬同飯食成口瘡。

藏器曰:驢食足輕,人食身重。

【主治】下水腫,排癰腫膿血(《本經》)。療寒熱熱中消渴,止泄痢,利小便,下腹脹滿,吐逆卒澼(《別錄》)。消熱毒,散惡血,除煩滿,通氣,健脾胃,令人美食。搗末同雞子白,塗一切熱毒癰腫。煮汁,洗小兒黃爛瘡,不過三度(權)。縮氣行風,堅筋骨,抽肌肉。

久食瘦人(士良)。散氣,去關節煩熱,令人心孔開。暴痢後,氣滿不能食者,煮食一頓即愈。和鯉魚煮食,甚治腳氣(詵)。解小麥熱毒。煮汁,解酒病。解油衣黏綴(《日華》)。闢瘟疫,治產難,下胞衣,通乳汁。和鯉魚、蠡魚、鯽魚、黃雌雞煮食,並能利水消腫(時珍)。

【發明】弘景曰:小豆逐津液,利小便。久服令人肌膚枯燥。

頌曰:水氣、腳氣最為急用。有人患腳氣,以袋盛此豆,朝夕展轉踐踏之,久久遂愈。

好古曰:治水者惟知治水,而不知補胃,則失之壅滯。赤小豆,消水通氣而健脾胃,乃其藥也。

藏器曰:赤小豆,和桑根白皮煮食,去濕氣痹腫;和通草煮食,則下氣無限,名脫氣丸。

時珍曰:赤小豆,小而色赤,心之谷也。其性下行,通乎小腸,能入陰分,治有形之病。故行津液,利小便,消脹除腫止吐,而治下痢腸澼,解酒病,除寒熱癰腫,排膿散血,而通乳汁,下胞衣產難,皆病之有形者。久服則降令太過,津血滲泄,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。其吹鼻瓜蒂散以闢瘟疫用之,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。

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,以冬至死為疫鬼,而畏赤豆,故於是日作小豆粥厭之,亦傅會之妄說也。又案: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云:予婦食素,產後七日,乳脈不行,服藥無效。偶得赤小豆一升,煮粥食之,當夜遂行。因閱本草載此,謾記之。又《朱氏集驗方》云:宋仁宗在東宮時,患痄腮,命道士贊寧治之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

赤小豆,自大豆中區分出來。又名赤豆、紅豆、荅,其葉名為藿。

古籍記載,黍稷稻粱、禾麻菽麥為八谷,其中菽是大豆,有大、小兩種,小豆又名荅,有三四種。現今的赤豆、白豆、綠豆、萱豆都屬於小豆,但入藥者為赤小豆。

赤小豆多產於江淮地區,關西、河北、汴洛地區則多食用。入藥者為緊小而赤黯色的赤小豆,較大且鮮紅或淡紅色的則無藥用價值。赤小豆夏至後播種,植株高約一尺,枝葉類似豇豆,葉片較小且略圓。秋季開花,花朵小巧,顏色淡銀褐色,帶有腐敗氣味。豆莢長二三寸,比綠豆莢略大,莢皮微白帶紅。豆莢成熟時,約在三青二黃時節收穫。赤小豆可煮、可炒,也可做粥、飯或餛飩餡料。

赤小豆味甘酸,性平,無毒。也有記載說其味甘鹹,性寒,與魚鮓同食會導致消渴,與醬同食則會引起口瘡。另有記載說,驢吃了輕便,人吃了則身體沉重。

赤小豆能治療水腫,排出癰腫中的膿血;能治療寒熱、熱病、消渴、泄瀉、痢疾,利尿消腫,緩解腹脹、嘔吐和猝死;能清熱解毒,散瘀血,消除煩悶,通氣,健脾胃,增進食慾。將赤小豆搗碎,與雞蛋清混合,可外敷治療各種熱毒癰腫;煮汁則可洗滌小兒黃爛瘡,一般三次即可見效。赤小豆還能收斂氣息,行風活血,強筋骨,舒展肌肉。但長期食用會導致消瘦。赤小豆能散氣,去除關節煩熱,使人心胸開闊。暴瀉後氣脹難食者,食用煮熟的赤小豆即可痊癒。赤小豆與鯉魚同煮,尤其能治療腳氣。赤小豆能解小麥的熱毒,其煮汁能解酒毒,以及油脂黏附引起的症狀。赤小豆還能預防瘟疫,治療難產,排出胎盤,促進乳汁分泌。赤小豆與鯉魚、蠡魚、鯽魚、黃雌雞同煮食用,皆能利水消腫。

赤小豆能促進津液排出,利尿。但長期服用會使皮膚乾燥。赤小豆對於水腫和腳氣尤其有效,甚至有人將赤小豆裝袋,每日踩踏,治療腳氣。 治療水腫的人,只注重利水而忽略補益脾胃,就會導致病情加重。赤小豆能利水通氣,又能健脾胃,是治療水腫的良藥。赤小豆與桑根白皮同煮食用,能去除濕氣和痺腫;與通草同煮食用,則能大量排出氣體,稱為“脫氣丸”。

赤小豆,顆粒小而色赤,是心臟的穀物。其性向下運行,通達小腸,能進入陰分,治療有形之病。因此,它能行津液,利小便,消脹除腫止吐,治療下痢腸絞痛,解酒毒,消除寒熱癰腫,排出膿血,並能通乳汁,幫助排出胎盤,治療難產。但長期服用會導致陰液過度下降,津血外泄,造成身體消瘦沉重。用赤小豆吹鼻治瘟疫,也是取其通氣除濕散熱的功效。

關於赤小豆的民間傳說,例如共工氏有不才之子,於冬至日死而為疫鬼,畏懼赤小豆,故冬至日食用赤小豆粥以厭勝之,都屬於附會之說。另有記載,一位婦女產後七日,乳汁不通,服用藥物無效,食用赤小豆粥後,當夜乳汁即通。宋仁宗在東宮時,患痄腮,由道士贊寧用赤小豆治療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