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四卷 (2)
谷部第二十四卷 (2)
1. 大豆
【發明】頌曰:《仙方》修治末服之,可以辟穀度飢。然多食令人體重,久則如故也。
詵曰:每食後磨拭吞三十粒,令人長生。初服時似身重,一年以後,便覺身輕,又益陽道也。
穎曰:陶華以黑豆入鹽煮,常時食之,云能補腎。蓋豆乃腎之谷,其形類腎,而又黑色通腎,引之以鹽,所以妙也。
時珍曰:按:《養老書》云: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,謂之五臟谷,到老不衰。夫豆有五色,各治五臟。惟黑豆屬水性寒,為腎之谷,入腎功多,故能治水消脹下氣,制風熱而活血解毒,所謂同氣相求也。又按: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,予每試之大不然;又加甘草,其驗乃奇。如此之事,不可不知。
【附方】舊三十一,新三十六。
服食大豆,令人長肌膚,益顏色,填骨髓,加氣力,補虛能食,不過兩劑:大豆五升,如作醬法,取黃搗末,以豬肪煉膏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溫酒下。神驗秘方也。肥人不可服之。(《延年秘錄》)。
救荒濟飢:《博物志》云:左慈荒年法:用大豆粗細調勻者,生熟挼令光,暖徹豆內。先日不食,以冷水頓服訖。一切魚肉菜果,不得復經口。渴即飲冷水。初小困,十數日後,體力壯健,不復思食也。黃山谷救荒法:黑豆、貫眾各一升,煮熟去眾,曬乾。每日空心啖五、七粒。
食百木枝葉皆有味,可飽也。王氏《農書》云:辟穀之方,見於石刻。水旱蟲荒,國有代有,甚則懷金立鵠,易子炊骸,為民父母者,不可不知此法也。
昔晉惠帝永寧二年,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:臣遇太白山隱士,傳濟飢辟穀仙方。臣家大小七十餘口,更不食別物。若不如斯,臣一家甘受刑戮。其方:用大豆五斗淘淨,蒸三遍,去皮。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,亦蒸三遍,令口開取仁。各搗為末,和搗作團如拳大。入甑內蒸,從戌至子時止,寅時出甑,午時曬乾為末。
干服之,以飽為度。不得食一切物。第一頓得七日不飢,第二頓得四十九日不飢,第三頓三百日不飢,第四頓得二千四百日不飢,更不必服,永不飢也。不問老少,但依法服食,令人強壯,容貌紅白,永不憔悴。口渴,即研大麻子湯飲之,轉更滋潤臟腑。
若要重吃物,用葵子三合研末,煎湯冷服,取下藥如金色,任吃諸物,並無所損。前知隨州朱頌教民用之有驗,序其首尾,勒石於漢陽大別山太平興國寺。又方:用黑豆五斗淘淨,蒸三遍,曬乾,去皮為末。秋麻子三升,浸去皮,曬研。糯米三斗作粥,和搗為劑如拳大,入甑中蒸一宿,取曬為末。
用紅小棗五斗,煮去皮核,和為劑如拳大,再蒸一夜。服之,至飽為度。如渴,飲麻子水,便滋潤臟腑也。脂麻亦可。但不得食一切之物。
白話文:
大豆
古籍記載大豆具有多種功效,可辟穀、延年益壽,並能治療某些疾病。一些古方記載,食用大豆能令人體輕、增強陽氣、補腎、強身健體,甚至能解百藥之毒(但需謹慎,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)。
有古方提到每日食用少量黑豆,能使人長壽。黑豆因其顏色與腎臟相關,且具有寒性,故能治療水腫、消脹、下氣等症狀。
另有記載用大豆製成的丸藥,能增強體力、滋養肌膚,但肥胖者不宜服用。
在饑荒年代,大豆也可用作救荒食物。一些古代救荒方法記載了利用大豆、黑豆等豆類,配合其他藥材,製作成救命的食糧,能暫時解除飢餓,維持生命。
此外,還記載了幾種更為複雜的大豆辟穀方法,這些方法需要精細的製作過程,並需嚴格遵守飲食規定,才能達到辟穀的效果。 這些方法聲稱可以長時間不進食,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謹慎考量。 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並未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,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