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二卷 (22)
谷部第二十二卷 (22)
1. 稻
【發明】思邈曰:糯米味甘,脾之谷也,脾病宜食之。
楊士瀛曰:痘疹用稬米,取其解毒,能釀而發之也。
時珍曰:糯米性溫,釀酒則熱,熬餳尤甚,故脾肺虛寒者宜之。若素有痰熱風病,及脾病不能轉輸,食之最能發病成積。孟詵、蘇頌或言其性涼、性寒者,謬說也。《別錄》已謂其溫中堅大便,令人多熱,是豈寒涼者乎?今人冷泄者,炒食即止。老人小便數者,作粢糕或丸子,夜食亦止。其溫肺暖脾可驗矣。痘證用之,亦取此義。
【附方】舊五,新十六。
霍亂煩渴不止:糯米三合,水五升,蜜一合,研汁分服,或煮汁服。(楊氏《產乳》)。
消渴飲水:方同上。
三消渴病:梅花湯:用糯谷(炒出白花)、桑根白皮等分。每用一兩,水二碗,煎汁飲之。(《三因方》)。
下痢禁口:糯谷一升(炒出白花去殼,用薑汁拌濕再炒),為末。每服一匙,湯下,三服即止。(《經驗良方》)。
久泄食減:糯米一升。水浸一宿瀝乾,慢炒熟,磨篩,入懷慶山藥一兩。每日清晨用半盞,入砂糖二匙,胡椒末少許,以極滾湯調食。其味極佳,大有滋補。久服令人精暖有子,秘方也。(《松篁經驗方》)。
鼻衄不止,服藥不應:獨聖散:用糯米微炒黃,為末。每服二錢,新汲水調下。仍吹少許入鼻中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。
勞心吐血:糯米半兩,蓮子心七枚,為末,酒服。孫仲盈云:曾用多效。或以墨汁作丸服之。(《澹寮》)。
自汗不止:糯米、小麥麩同炒,為末。每服三錢,米飲下。或煮豬肉點食。
小便白濁:白糯丸:治人夜小便腳停白濁,老人、虛人多此證,令人卒死,大能耗人精液,主頭昏重。用糯米五升(炒赤黑),白芷一兩,為末,糯粉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木饅頭煎湯下。無此,用《局方》補腎湯下。若後生稟賦怯弱,房室太過,小便太多,水管蹇澀,小便如膏脂,入石菖蒲、牡蠣粉甚效。(《經驗良方》)。
女人白淫:糙糯米、花椒等分。炒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食前醋湯下。(楊起《簡便方》)。
胎動不安,下黃水:用糯米一合,黃耆、芎藭各五錢,水一升,煎八合,分服。(《產寶》)。
小兒頭瘡:糯米飯燒灰,入輕粉,清油調敷。(《普濟方》)。
纏蛇丹毒:糯米粉和鹽,嚼塗之。(《濟急方》)。
打撲傷損諸瘡:寒食日浸糯米,逐日易水,至小滿取出,日乾為末,用水調塗之。(《便民圖纂》)。
金瘡癰腫,及竹木簽刺等毒:用糯米三升,於端午前四十九日,以冷水浸之,一日兩換水,輕淘轉,勿令攪碎。至端午日取出陰乾,絹袋盛,掛通風處。每用旋取,炒黑為末,冷水調如膏藥,隨瘡大小,裹定瘡口,外以布包定勿動,直候瘡瘥。若金瘡犯生水作膿腫甚者,急裹一、二食久,即不作膿腫也。
白話文:
稻
李時珍等醫家認為糯米味甘性溫,能溫暖脾胃,適合脾肺虛寒者食用。但若本身有痰熱風、脾胃運化功能不好的人,食用糯米則可能加重病情。一些古籍記載糯米性涼性寒,是錯誤的說法。糯米能止瀉,溫暖脾肺,治療痘疹也取其溫暖之效。
以下是一些以糯米為主的古方:
- **霍亂煩渴、消渴飲水:**用糯米、水、蜂蜜熬煮服用。
- **三消渴病:**用炒至發白的糯米與桑根白皮煎服。
- **下痢禁口:**用炒制後的糯米研末服用。
- **久泄食減:**用炒熟磨粉的糯米,搭配山藥、砂糖、胡椒等服用。
- **鼻衄不止、服藥不應:**用微炒後的糯米研末服用,並吹入鼻中。
- **勞心吐血:**用糯米和蓮子心研末,酒送服。
- **自汗不止:**用糯米和小麥麩炒制後服用,或煮豬肉時加入糯米同食。
- **小便白濁:**用炒至赤黑的糯米和白芷製成藥丸服用。
- **女人白淫:**用糙糯米和花椒炒制後製成藥丸服用。
- **胎動不安、下黃水:**用糯米、黃耆、芎藭煎服。
- **小兒頭瘡:**用糯米飯燒成灰,與輕粉、清油調和敷用。
- **纏蛇丹毒:**用糯米粉和鹽混合塗抹。
- **打撲傷損諸瘡:**寒食節浸泡的糯米,小滿時取出曬乾研末,用水調和塗敷。
- **金瘡癰腫等:**端午前49天浸泡的糯米,端午節取出曬乾研末,用冷水調和敷於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