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二卷 (23)

回本書目錄

谷部第二十二卷 (23)

1.

若癰疽初發,才覺焮腫,急貼之,一夜便消。(《靈苑方》)。

喉痹吒腮:用前膏貼項下及腫處,一夜便消。干即換之,常令濕為妙。

竹木簽刺:用前膏貼之,一夜刺出在藥內也。

顛犬咬傷:糯米一合,斑蝥七枚同炒,蝥黃去之;再入七枚,再炒黃去之;又入七枚,待米出煙,去蝥為末。油調敷之,小便利下佳。(《醫方大成》)。

荒年代糧:稻米一斗淘汰,百蒸百曝,搗末。日食一飧,以水調之。服至三十日止,可一年不食。(《肘後》)。

虛勞不足:糯米,入豬肚內蒸乾,搗作丸子,日日服之。

腰痛虛寒:糯米二升,炒熟,袋盛,拴靠痛處。內以八角茴香研酒服。(談野翁《試驗方》)

米泔

【氣味】甘,涼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益氣,止煩渴霍亂,解毒。食鴨肉不消者,頓飲一盞,即消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舊一。

煩渴不止:糯米泔任意飲之,即定。研汁亦可。(《外臺》)

糯稻花

【主治】陰乾,入揩牙、烏須方用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稻米若剛開始長癰疽,只感覺腫脹,趕緊貼上藥膏,一夜就能消腫。(出自《靈苑方》)

喉嚨阻塞腫脹:用之前的藥膏貼在脖子後面和腫脹的地方,一夜就能消腫。藥膏乾了就換新的,保持濕潤最好。

竹木刺傷:用之前的藥膏貼敷,一夜就能將刺拔出,刺會留在藥膏裡。

被瘋狗咬傷:糯米一合,斑蝥七枚一起炒,把斑蝥的黃色部分去除;再加入七枚,再炒至發黃去除黃色部分;再加入七枚,等米冒煙,去除斑蝥研成粉末。用油調和敷在傷口上,小便通暢效果最佳。(出自《醫方大成》)

荒年缺糧:淘汰的稻米一斗,反覆蒸煮曬乾一百次,搗碎成粉末。每天吃一頓,用水調和服用。連續服用三十天,可以一年不吃其他食物。(出自《肘後》)

身體虛弱:將糯米放入豬肚裡蒸乾,搗成丸子,每天服用。

腰痛虛寒:炒熟兩升糯米,用布袋裝好,綁在疼痛的地方。同時服用研磨八角茴香泡的酒。(出自談野翁《試驗方》)

米湯

性味甘涼,無毒。

功效:益氣,止煩渴、霍亂,解毒。吃鴨肉消化不良的人,立刻喝一碗米湯就能解決。(李時珍)

舊方一個。

煩渴不止:任意飲用米湯就能緩解,將米湯榨汁服用也可以。(出自《外臺》)

糯米花

功效:陰乾後,可以加入漱口水或烏髮方中使用。(李時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