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谷部第二十二卷 (21)
谷部第二十二卷 (21)
1. 苦蕎麥
(《綱目》)
【集解】時珍曰:苦蕎出南方,春社前後種之。莖青多枝,葉似蕎麥而尖,開花帶綠色,結實亦似蕎麥,稍尖而稜角不峭。其味苦惡,農家磨搗為粉,蒸使氣餾,滴去黃汁,乃可作為糕餌食之,色如豬肝。谷之下者,聊濟荒爾。
【氣味】甘、苦,溫,有小毒。
時珍曰:多食傷胃,發風動氣,能發諸病,黃疾人尤當禁之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明目枕:苦蕎皮、黑豆皮、綠豆皮、決明子、菊花,同作枕,至老明目。(鄧才《雜興》)
白話文:
苦蕎麥生長於南方,在春社前後播種。莖是青色的,有很多分枝,葉子像蕎麥但比較尖,開的花帶點綠色。結的果實也像蕎麥,但稍微尖一點,稜角也比較不明顯。它的味道苦澀難吃,農家會把它磨成粉,蒸過並讓它蒸氣散去,滴掉黃色的汁液,才能做成糕點食用,顏色像豬肝。這種糧食是比較下等的,只能用來勉強度過荒年。
味道是甘甜、苦澀,性溫,帶有微小的毒性。
李時珍說:吃太多會傷害脾胃,容易引起風邪、使氣不順,還可能引發各種疾病,尤其是有黃疸病的人更應該禁止食用。
附方一則:
明目枕:用苦蕎麥皮、黑豆皮、綠豆皮、決明子、菊花,一起做成枕頭,能讓人到老眼睛都明亮。(出自鄧才《雜興》)
2. 稻
(《別錄》下品)
【釋名】稌(音杜)、糯(亦作稬)。
時珍曰:稻稌者,粳、糯之通稱。《物理論》所謂「稻者溉種之總稱」是矣。本草則專指糯以為稻也。稻從舀(音函),象人在臼上治稻之義。稌則方言稻音之轉爾。其性黏軟,故謂之糯。
穎曰:糯米緩筋,令人多睡,其性懦也。
【集解】弘景曰:道家方藥有稻米、粳米俱用者,此則兩物也。稻米白如霜,江東無此,故通呼粳為稻耳,不知色類復云何也?
恭曰:稻者,穬、谷之通名。《爾雅》云:稌,稻也。粳者不黏之稱,一曰秈。氾勝之云: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。即並稻也,陶謂為二,蓋不可解也。
志曰:此稻米即糯米也。其粒大小似秔米,細糠白如雪。今通呼秔、糯二谷為稻,所以惑之。按:李含光《音義》引《字書》解粳字云:稻也。秔字云:稻屬也,不黏。粢字云:稻餅也。粢蓋糯也。
禹錫曰:《爾雅》云:稌,稻。郭璞注云:別二名也。今沛國呼稌。周頌云:豐年多黍多稌。《禮記》云:牛宜稌。《幽風》云:十月獲稻。皆是一物也。《說文》云:秔,稻屬也。沛國謂稻為糯。《字林》云:糯,黏稻也。秔,不黏稻也。然秔、糯甚相類,以黏不黏為異爾。
當依《說文》以稻為糯。顏師古《刊謬正俗》云:本草稻米,即今之糯米也。或通呼粳、糯為稻。孔子云:食夫稻。周官有稻人。漢有稻田使者。並通指秔、糯而言。所以後人混稱,不知稻即糯也。
宗奭曰:稻米,今造酒糯稻也。其性溫,故可為酒。酒為陽,故多熱。西域記:天竺國土溽熱,稻歲四熟,亦可驗矣。
時珍曰:糯稻,南方水田多種之。其性黏,可以釀酒,可以為粢,可以蒸糕,可以熬餳,可以炒食。其類亦多,其穀殼有紅、白二色,或有毛,或無毛。其米亦有赤、白二色,赤者酒多糟少,一種粒白如霜,長三、四分者。《齊民要術》糯有九格、雉木、大黃、馬首、虎皮、火色等名是矣。
古人釀酒多用秫,故諸說論糯稻,往往費辯也。秫乃糯粟,見本條。稻米,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思邈曰:味甘。宗奭曰:性溫。
頌曰:糯米性寒,作酒則熱,糟乃溫平,亦如大豆與豉、醬之性不同也。
詵曰:涼。發風動氣,使人多睡,不可多食。
藏器曰:久食令人身軟,緩人筋也。小貓、犬食之,亦腳屈不能行。馬食之,足重。妊婦雜肉食之,令子不利。
蕭炳曰:擁諸經絡氣,使四肢不收,發風昏昏。
士良曰:久食發心悸,及癰疽瘡癤中痛。合酒食之,醉難醒。
時珍曰:糯性黏滯難化,小兒、病人最宜忌之。
【主治】作飯溫中,令人多熱,大便堅(《別錄》)。能行營衛中血積,解芫青、斑蝥毒(士良)。益氣止泄(思邈)。補中益氣。止霍亂後吐逆不止,以一合研水服之(大明)。以駱駝脂作煎餅食,主痔疾(蕭炳)。作糜一斗食,主消渴(藏器)。暖脾胃,止虛寒泄痢,縮小便,收自汗,發痘瘡(時珍)。
白話文:
稻米,是粳米和糯米的統稱。《物理論》中將稻定義為所有灌溉種植的水稻的總稱,但本草書則專指糯米為稻。 「稻」字的字形像人在臼上加工稻米,而「稌」則是稻的方言別稱。糯米質地黏軟,故名糯。
古籍記載,道家藥方中會同時使用稻米和粳米,這兩種是不同的東西。 稻米顏色潔白如霜,但江東地區沒有這種稻米,所以常把粳米稱為稻米,讓人混淆。
古人將稻米、穬、谷等都視作同類名稱。《爾雅》中將「稌」定義為稻米。粳米則是不黏的稻米,也稱作秈米。文獻記載三月種植粳稻,四月種植秫稻,都是稻米的一種,但後人卻將其分為兩種,令人費解。
有些文獻則明確指出稻米就是糯米,米粒大小類似秔米,米糠細白如雪。現在人們常混稱秔米和糯米為稻米,導致混亂。 《說文解字》中將秔定義為稻米的一種,而沛國地區則稱稻米為糯米。《字林》則將糯定義為黏性稻米,秔為不黏性稻米。秔米和糯米非常相似,區別主要在於黏性。
因此,應當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解釋,將稻米視作糯米。 古籍和歷史記載中也多將粳米和糯米都統稱為稻米,孔子、周官、漢朝官員的記載都證明了這一點,因此後人混淆了稻米和糯米的概念。
糯米是現在釀酒用的糯稻,性溫,因此可用來釀酒。酒屬陽,所以性熱。 西域傳說天竺國地處炎熱,稻米一年可收穫四次,也間接驗證了糯米性溫。
糯稻在南方水田廣泛種植,黏性強,可用於釀酒、製作稻餅、蒸糕、熬糖或炒食。糯稻種類繁多,稻殼顏色有紅白之分,有的有毛,有的無毛;米粒也有赤白兩種顏色,紅色米釀酒糟少酒多;還有一種米粒潔白如霜,長三到四分。 《齊民要術》中記載了許多糯稻的品種名稱。
古人釀酒多用秫稻,所以關於糯稻的說法眾多,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爭論。秫稻就是糯粟。
稻米的性味為苦、溫,無毒。有些古籍則記載其味甘或性寒。
糯米性寒,但釀酒後則性熱,酒糟性溫和,這與大豆和豆豉、醬油的性質變化類似。
過量食用糯米會導致發風動氣,讓人嗜睡。長期食用會導致身體虛弱,筋骨鬆弛。貓、狗食用後會腳軟無力,馬食用後則腳沉。孕婦與肉類一起食用則可能導致胎兒不利。
過量食用糯米會阻礙經絡氣血運行,使四肢無力,感到昏昏沉沉。長期食用會導致心悸,以及癰疽瘡癤等症狀加重,並會加劇酒醉的程度。
糯米黏膩難消化,兒童和病人尤其不宜食用。
稻米的主要功效為:煮飯溫中,令人體溫升高,治療大便秘結;能治療瘀血,解芫青、斑蝥之毒;益氣止瀉;補中益氣;治療霍亂後嘔吐不止;製作成煎餅可治療痔疾;製成米粥可治療消渴症;溫暖脾胃,治療虛寒性泄瀉,止小便失禁,止自汗,以及治療痘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