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八卷 (39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八卷 (39)

1. 天門冬

頌曰:二、三、七、八月採根,蒸剝去皮,四破去心,曝乾用。

斅曰:採得去皮、心,用柳木甑及柳木柴蒸一伏時,灑酒令遍,更添火蒸。作小架去地二尺,攤於上,曝乾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甘,大寒。

好古曰:氣寒,味微苦而辛。氣薄味厚,陽中之陰。入手太陰、足少陰經氣分之藥。

之才曰:垣衣、地黃、貝母為之使。畏曾青。

損之曰:服天門冬,禁食鯉魚。誤食中毒者,浮萍汁解之。搗汁,制雄黃、硇砂。

【主治】諸暴風濕偏痹,強骨髓,殺三蟲,去伏屍。久服輕身益氣延年,不飢(《本經》)。保定肺氣,去寒熱,養肌膚,利小便,冷而能補(《別錄》)。肺氣咳逆,喘息促急,肺痿生癰吐膿,除熱,通腎氣,止消渴,去熱中風,治濕疥,宜久服。煮食之,令人肌體滑澤白淨,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(甄權)。

鎮心,潤五臟,補五勞七傷,吐血,治嗽消痰,去風熱煩悶(大明)。主心病,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痿蹶嗜臥,足下熱而痛(好古)。潤燥滋陰,清金降火(時珍)。陽事不起,宜常服之(思邈)。

【發明】權曰:天門冬冷而能補,患人體虛而熱者,宜加用之。和地黃為使,服之耐老頭不白。

宗奭曰:治肺熱之功為多。其味苦,專泄而不專收,寒多人禁服之。

元素曰:苦以泄滯血,甘以助元氣,及治血妄行,此天門冬之功也。保定肺氣,治血熱侵肺,上氣喘促,宜加人參、黃耆為主,用之神效。

嘉謨曰:天、麥門冬併入手太陰,祛煩解渴,止咳消痰。而麥門冬兼行手少陰,清心降火,使肺不犯邪,故止咳立效。天門冬復走足少陰,滋腎助元,全其母氣,故消痰殊功。蓋腎主津液,燥則凝而為痰,得潤劑則化,所謂治痰之本也。

好古曰:入手太陰、足少陰經。營衛枯涸,宜以濕劑潤之。二門冬、人參、五味、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,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。

趙繼宗曰:五藥雖為生脈之劑,然生地黃、貝母為天門冬之使;地黃、車前,為麥門冬之使;茯苓,為人參之使。若有君無使,是獨行無功也。故張三丰與胡濙尚書長生不老方,用天門冬三斤,地黃一斤,,乃有君而有使也。

禹錫曰:《抱朴子》言:入山便可以天門冬蒸煮,啖之,取足以斷谷。若有力可餌之,或作散、酒服,或搗汁作液、膏服。至百日丁壯兼倍,快於朮及黃精也。二百日強筋髓,駐顏色。與煉成松脂同蜜丸服,尤善。杜紫微服之,御八十妾,一百四十歲,日行三百里。

慎微曰:《列仙傳》云:赤鬚子食天門冬,齒落更生,細發覆出。太原甘始服天門冬,在人間三百餘年。《聖化經》云:以天門冬、茯苓等分,為末,日服方寸匕。則不畏寒,大寒時單衣汗出也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

二到八月採收根部,蒸煮後剝去外皮,縱向剖開四瓣去除內芯,曬乾備用。

採收後去除外皮和內芯,用柳木甑和柳木柴蒸煮一伏時(約兩小時),淋上酒使其均勻受熱,再加火繼續蒸煮。製作一個離地約兩尺的小架,將天門冬攤放在架上曬乾備用。

【氣味】味苦,性平,無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味甘,性大寒。

好古認為:性寒,味道微苦帶辛。氣味清淡,藥性偏陰,歸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氣分。

之才認為:垣衣、地黃、貝母是天門冬的輔藥。畏忌曾青(即銅綠)。

損之認為:服用天門冬,忌食鯉魚。誤食中毒者,可用浮萍汁解毒。天門冬汁液可與雄黃、硇砂一同製成藥物。

【主治】治療各種由風寒濕邪引起的偏癱痺痛,強健骨髓,殺滅三種腸蟲,驅除伏屍(即寄生蟲)。長期服用能輕身益氣,延年益壽,不感飢餓(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能保養肺氣,去除寒熱,滋養肌膚,促進小便通暢,性寒卻能起到補益的作用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肺氣咳嗽、氣喘、肺痿(肺虛導致的咳嗽氣喘)、癰疽(皮膚化膿性感染)吐膿等症,清熱,通利腎氣,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,治療中風,治療濕疹,宜長期服用。煮食天門冬,能使肌膚光滑細膩潔白,去除身上一切污穢之疾(甄權)。

能鎮靜安神,滋潤五臟,治療五勞七傷(過度勞累導致的疾病),治療吐血,治療咳嗽化痰,去除風熱煩悶(大明)。主治心臟疾病,咽喉乾燥,心痛,口渴想喝水,痿證(肌肉萎縮)、嗜睡、足部發熱疼痛等症(好古)。滋陰潤燥,清肺降火(李時珍)。陽痿,宜常服(孫思邈)。

【發明】權氏認為:天門冬性寒卻能補益,體虛而兼有內熱的人,更應該服用。與地黃同用,能使人延年益壽,頭髮不白。

寇宗奭認為:治療肺熱的功效最強。其味苦,主要具有瀉下作用而非收斂作用,性寒,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。

李元素認為:苦味能瀉去瘀滯之血,甘味能益助元氣,並能治療血行失常,這就是天門冬的功效。能保養肺氣,治療血熱侵犯肺部導致的咳嗽氣喘,宜與人參、黃耆同用,療效显著。

嘉謨認為:天門冬和麥門冬都入肺經,能消除煩熱,止渴,止咳化痰。而麥門冬還入心經,能清心降火,使肺部不受邪氣侵犯,所以止咳效果顯著。天門冬還入腎經,滋養腎氣,補益元氣,所以化痰效果也很好。因為腎主津液,乾燥則津液凝結成痰,服用潤燥的藥物則能使痰液化解,這就是治療痰飲的根本方法。

好古認為:天門冬入肺經和腎經。營衛不足,宜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。天門冬、人參、五味子、枸杞子合用,就是生脈散,這是針對上焦(心肺)的治療方法。

趙繼宗認為:雖然五藥(指生脈散中的五味子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地黃)都屬於生脈散的組成藥物,但是生地黃、貝母是天門冬的輔藥;地黃、車前子是麥門冬的輔藥;茯苓是人參的輔藥。如果有君藥而無臣藥,則藥效不顯著。所以張三丰和胡濙的長生不老方,使用天門冬三斤,地黃一斤,就是因為既有君藥又有臣藥。

禹錫認為:《抱朴子》記載:進入深山,可以用天門冬蒸煮後食用,可以充飢。若體力允許,可以單獨服用,或者製成散劑、酒劑服用,或者搗碎取汁液製成膏劑服用。服用一百天後,身體強健,效果勝過術、黃精。服用二百天後,筋骨強健,容顏永駐。與煉製的松脂和蜂蜜製成丸劑服用,效果更好。杜紫微服用天門冬,娶了八十個妾,活到一百四十歲,每天能行走三百里。

慎微認為:《列仙傳》記載:赤鬚子服用天門冬,牙齒脫落後再生,頭髮也重新長出來。太原甘始服用天門冬,活了三百多年。《聖化經》記載:用天門冬、茯苓等量研末,每天服用一小匙,可以不怕寒冷,即使在大寒天也能單衣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