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人部第五十二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人部第五十二卷 (13)

1. 口津唾

(《綱目》)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

桑椹

味甘酸,性寒。入心肝二經。

功用

明目,生津,潤燥,烏髮,止血。

主治

目赤翳膜,視物不清,口渴津少,大便祕結,鬚髮早白,吐血下血,崩漏帶下。

用法用量

煎服,每日一兩至二兩。

備考

桑椹性寒,脾胃虛弱者慎服。

【釋名】靈液(《綱目》)、神水(《綱目》)、金漿(《綱目》)、醴泉。時珍曰:人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,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。道家謂之金漿玉醴。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,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。故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靈液(《綱目》)、神水(《綱目》)、金漿(《綱目》)、醴泉。李時珍說:人的舌頭下面有四個小孔,其中兩個小孔通向心臟,另外兩個小孔通向腎臟。心臟的氣流入舌頭下面,就叫做神水;腎臟的水液流入舌頭下面,就叫做靈液。道家稱之為金漿玉醴。溢出來時叫醴泉,聚在一起時稱華池,分散開時是津液,降低下來時是甘露,用來灌溉臟腑,滋潤肢體。因此,養生的人常吞口水納氣,稱之為「清水灌靈根」。

人能終日不唾,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;若久唾,則損精氣,成肺病,皮膚枯涸。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人有病,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。秦越人《難經》云:腎主五液。入肝為淚,入肺為涕,入脾為涎,入心為汗,自入為唾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整天不吐口水,那麼精氣就會經常保存著,臉色不會枯槁;如果經常吐口水,就會損耗精氣,導致肺病,皮膚枯乾。所以說,吐口水不如不吐口水。一個人有疾病,那麼心腎就會不交合,腎水無法上升,所以津液乾枯,真氣也消耗了。秦越人所著的《難經》中說:腎主導五種津液。進入肝臟後變成眼淚,進入肺臟後變成鼻涕,進入脾臟後變成唾液,進入心臟後變成汗,進入自身後變成唾液。

【氣味】甘、咸,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【氣味】甘美、鹹味,溫和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瘡腫、疥癬、皶疱,五更未語者,頻塗擦之。又明目退翳,消腫解毒,辟邪,粉水銀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【功效】治療瘡腫、疥癬、水泡,在五更前沒有說話的時候,頻繁塗抹。還可以用來明目退翳,消腫解毒,辟邪,粉水銀(李時珍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唾津,乃人之精氣所化。人能每旦漱口擦齒,以津洗目,及常時以舌舐拇指甲,揩目,久久令人光明不昏。又能退翳,凡人有云翳,但每日令人以舌舐數次,久則真氣熏及,自然毒散翳退也。《範東陽方》云:凡人魘死,不得叫呼,但痛咬腳跟及拇指甲際,多唾其面,徐徐喚之,自省也。按《黃震日抄》云:晉時南陽宗定伯夜遇鬼,問之。

白話文:
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唾液是人的精氣轉化而成的。如果人每天早上漱口刷牙,並用唾液洗眼睛,平時經常伸舌頭舔拇指指甲,擦揉眼睛,時間久了,人的眼睛就能明亮不昏花。還能夠消除翳障,凡人患有翳障,只要每天讓他們用舌頭舔數次,時間久了,真氣就會燻到,自然毒氣消散,翳障消除。《範東陽方》中說:凡是中邪昏迷不醒的人,不能呼叫,只要用力咬腳後跟和拇指指甲根部,並多次吐口水在他的臉上,慢慢地呼喚他,他就能醒過來。根據《黃震日抄》中說:晉朝時南陽宗定伯夜晚遇到鬼,鬼問他。

答曰:我新死鬼也。問其所惡。曰:不喜唾耳。急持之,化為羊。恐其變化,因大唾之,賣得千錢。乃知鬼真畏唾也。

白話文:

答曰:我是剛死的新鬼。問他害怕什麼,他說:不喜歡口水。急急忙忙將他抓走,他便化成一隻羊。擔心它會再次變化,於是對著它大口唾沫,後來賣得了千錢。才知道鬼果然很怕口水。

【附方】新四。代指腫痛:以唾和白硇砂,搜面作碗子,盛唾令滿,著硇末少許,以指浸之,一日即瘥。(《千金方》)手足發疣:以白粱米粉,鐵鐺炒赤,研末,以眾人唾和,敷厚一寸,即消。(《肘後方》)腋下狐氣:用自己唾擦腋下數過,以指甲去其垢,用熱水洗手數遍,如此十餘日則愈。毒蛇螫傷:急以小便洗去血,隨取口中唾,頻頻塗之。

白話文:

(1)新的痘瘡腫痛:用唾液和白硇砂,把麪粉做成碗狀,盛滿唾液,加入少量的硇粉,用手指浸泡,一天就會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
(2)手足長疣:用白粱米粉,用鐵鍋炒到發紅,研磨成粉末,用眾人的唾液和在一起,敷上一寸厚,很快就會消失。(《肘後方》)

(3)腋下有狐臭:用自己的唾液擦腋下幾次,用指甲去除污垢,用熱水洗手幾遍,如此十幾天就治癒了。

(4)毒蛇咬傷:趕快用小便洗去血跡,然後馬上用嘴裡的唾液,反復塗抹傷口。

(楊拱《醫方摘要》)

白話文:

原文字

岐伯曰。七情過傷。病生於疾。當先以艾炷度之。灸之七遍。使氣行於經。血行於絡。逐邪於外。補氣於中也。

翻譯

岐伯說:七情過度損傷,疾病源於氣血運行不暢。首先應使用艾灸進行治療。艾灸七次,使氣血運行於經絡之中,排除體外邪氣,補充體內正氣。

2. 齒垽

(音居近切。宋《嘉祐》)

【釋名】齒垢。

【氣味】咸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和黑蝨研塗,出箭頭及惡刺,破癰腫(李世績)。塗蜂螫(時珍)。

白話文:

釋名:齒垢。

氣味:鹹味,溫性,無毒。

主治

  • 與黑蝨研磨成藥膏塗抹,可取出箭頭和毒刺,消散癰腫(李世績)。
  • 塗抹在蜂螫處(李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二。竹木入肉,針撥不盡者:以人齒垢封之,即不爛也。(葉氏《通變要法》)毒蛇螫傷:先以小便洗去血,次以牙垽封而護之,甚妙,且不痛腫。(《醫方摘要》)

白話文:

附屬藥方,共兩個。

1.竹木刺入肉內,針灸無法全部去除的:用人的牙垢封住傷口,就可以防止傷口腐爛。

2.毒蛇咬傷:首先用小便把傷口上的血沖洗乾淨,然後用牙垢封住傷口並保護它,這個方法非常有效,而且不會出現疼痛和腫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