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八卷 (35)
草部第十八卷 (35)
1. 葛
(《本經》中品)
【校正】併入《開寶》葛粉。
【釋名】雞齊(《本經》)、鹿藿(《別錄》)、黃斤(《別錄》)。時珍曰:葛從曷,諧聲也。鹿食九草,此其一種,故曰鹿藿。黃斤未詳。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葛根生汶山川穀,五月採根,曝乾。
弘景曰:即今之葛根,人皆蒸食之。當取入土深大者,破而日乾之。南康、廬陵間最勝,多肉而少筋,甘美,但為藥不及耳。
恭曰:葛雖除毒,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,名葛脰。脰者頸也。服之令人吐,以有微毒也。《本經》葛谷,即是其實也。
頌曰:今處處有之,江浙尤多。春生苗,引藤蔓,長一、二丈,紫色。葉頗似楸葉而小,色青。七月著花,粉紫色,似豌豆花,不結實。根形大如手臂,紫黑色,五月五日午時採根,曝乾,以入土深者為佳,今人多作粉食。
宗奭曰:澧、鼎之間,冬月取生葛,搗爛入水中,揉出粉,澄成垛,入沸湯中良久,色如膠,其體甚韌,以蜜拌食,擦入生薑少許尤妙。又切入茶中待賓,雖甘而無益。又將生葛根煮熟,作果實賣,虔、吉州、南安軍亦然。
時珍曰:葛有野生,有家種。其蔓延長。取治可作絺綌。其根外紫內白,長者七、八尺。其葉有三尖,如楓葉而長,面青背淡。其花成穗,累累相綴,紅紫色。其莢如小黃豆莢,亦有毛。其子綠色,扁扁如鹽梅子核,生嚼腥氣,八、九月採之,《本經》所謂葛谷是也。唐蘇恭亦言葛谷是實,而宋蘇頌謂葛花不結實,誤矣。其花曬乾亦可炸食。
葛根,
【氣味】甘、辛,平,無毒。《別錄》曰:生根汁,大寒。
好古曰:氣平味甘,升也,陽也。陽明經行經的藥也。
【主治】消渴,身大熱,嘔吐,諸痹,起陰氣,解諸毒。(《本經》)。療傷寒中風頭痛,解肌發表出汗,開腠理,療金瘡,止脅風痛(《別錄》)。治天行上氣嘔逆,開胃下食,解酒毒(甄權)。治胸膈煩熱發狂,止血痢,通小腸,排膿破血。敷蛇蟲齧,罯毒箭傷(大明)。殺野葛、巴豆、百藥毒(之才)。
生者:墮胎。蒸食:消酒毒,可斷谷不飢。作粉尤妙(藏器)。作粉:止渴,利大小便,解酒,去煩熱,壓丹石,敷小兒熱瘡。搗汁飲:治小兒熱痞(《開寶》)。猘狗傷,搗汁飲,並末敷之(蘇恭)。散鬱火(時珍)。
【發明】弘景曰:生葛搗汁飲,解溫病發熱。五月五日日中時,取根為屑,療金瘡斷血為要藥,亦療瘧及瘡,至良。
頌曰:張仲景治傷寒有葛根湯,以其主大熱、解肌、發腠理故也。
元素曰:升陽生津。脾虛作渴者,非此不除。勿多用,恐傷胃氣。張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,桂枝湯內加麻黃、葛根,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,是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,非即太陽藥也。頭顱痛如破,乃陽明中風,可用葛根蔥白湯,為陽明仙藥。若太陽初病,未入陽明而頭痛者,不可便服升麻、葛根發之,是反引邪氣入陽明,為引賊破家也。
白話文:
葛
《神農本草經》將葛列為中品。葛粉收錄於《開寶本草》。
葛的別名有雞齊、鹿藿、黃斤。李時珍說:「葛」字從「曷」,是諧音。鹿吃九種草,葛是其中一種,所以叫鹿藿。「黃斤」的含義則不明確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葛根生長在汶山地區的山谷,五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
陶弘景說:現在人們所說的葛根,都拿來蒸著吃。應該選擇深入土中、根部粗大的葛根,剖開曬乾。南康、廬陵一帶的葛根最好,肉多筋少,味道甘美,但做藥用則不如其他地方的。
蘇恭說:葛根雖然可以解毒,但根部深入土中五六寸以上的,叫做「葛脰」(脰,頸部之意)。服用它會讓人嘔吐,因為它略帶毒性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提到的「葛谷」,指的是它的果實。
蘇頌說:現在各地都有葛,江浙地區尤其多。春天發芽,長出藤蔓,長度可達一、二丈,呈紫色。葉子有點像楸樹葉但較小,顏色青綠。七月開花,花是粉紫色,像豌豆花,但不結果實。根部粗如手臂,紫黑色。五月初五中午採收根部曬乾,深入土中的葛根品質最佳。現在人們多將葛根製成粉食用。
寇宗奭說:澧州、鼎州一帶,冬天採收新鮮的葛根,搗爛放入水中,揉出粉末,沉澱成塊,放入沸水中煮很久,顏色像膠一樣,質地很韌,用蜂蜜拌著吃,再加一點生薑更好。也可以切碎放入茶中待客,雖然味道甘甜,但沒有益處。還有人將生葛根煮熟,當作水果賣,虔州、吉州、南安軍都是如此。
李時珍說:葛有野生和家種兩種。它的藤蔓很長,可以加工製作粗布。根部外皮紫色,內部白色,長的可達七、八尺。葉子有三尖,像楓葉但較長,正面青綠,背面顏色較淺。花朵成穗狀,一串串地排列,紅紫色。莢果像小黃豆莢,有毛。種子是綠色的,扁平,像鹽梅子的核,生吃有腥味。八、九月採收種子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所說的「葛谷」就是指它。唐代蘇恭也說葛谷是果實,而宋代蘇頌說葛花不結果實,這是錯誤的。葛花曬乾後也可以油炸食用。
葛根:
氣味甘辛,性平,無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葛根汁性大寒。
好古說:葛根氣味平和,味道甘甜,具有升提的作用,屬陽性,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藥物。
主治:治療消渴、身熱、嘔吐、各種痹症,能夠振奮元氣,解毒。(《神農本草經》)治療傷寒、中風頭痛,解表發汗,疏通肌膚腠理,治療金瘡,止脅肋疼痛(《名醫別錄》)。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嘔逆,開胃助消化,解酒毒(甄權)。治療胸膈煩熱、發狂,止血痢,通利小腸,排膿破血。外敷治療蛇蟲咬傷、毒箭傷(《大明本草》)。可以解野葛、巴豆、百藥毒(之才)。
生葛根:可以墮胎。蒸食:解酒毒,可以斷谷不飢。製成粉末效果最佳(王冰)。葛根粉:止渴,通利大小便,解酒,去煩熱,壓制丹毒,外敷治療小兒熱瘡。搗碎取汁飲用:治療小兒熱痞(《開寶本草》)。治療狂犬病,搗碎取汁飲用,並將藥末外敷(蘇恭)。散鬱火(李時珍)。
發明:陶弘景說:生葛根搗碎取汁飲用,可以治療溫病發熱。五月初五中午,採收葛根磨成粉末,是治療金瘡止血的要藥,也治療瘧疾和瘡瘍,效果極佳。
蘇頌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的葛根湯,就是因為葛根能治療發熱、解表、疏通腠理。
朱震亨說:葛根具有升陽生津的作用。脾虛引起的口渴,非葛根不可治。但不要多用,以免傷胃氣。張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,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、葛根,還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,都是用葛根來阻止太陽病邪入侵陽明經,葛根並非專門治療太陽病的藥物。頭痛如裂,是陽明經中風,可以用葛根蔥白湯,這是治療陽明經的良藥。如果太陽病初期,尚未侵入陽明經就頭痛,不可馬上服用升麻、葛根來發汗,這樣反而會將邪氣引向陽明經,如同引賊入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