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八卷 (31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八卷 (31)

1. 栝蔞

【修治】天花粉。

周定王曰:秋冬採根,去皮寸切,水浸,逐日換水,四、五日取出,搗泥,以絹袋濾汁澄粉,曬乾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

時珍曰:甘、微苦、酸,微寒。

之才曰:枸杞為之使。惡乾薑,畏牛膝、乾漆,反烏頭。

【主治】消渴身熱,煩滿大熱,補虛安中,續絕傷(《本經》)。除腸胃中痼熱,八疸身面黃,唇乾口燥短氣,止小便利,通月水(《別錄》)。治熱狂時疾,通小腸,消腫毒,乳癰發背,痔瘻瘡癤,排膿生肌長肉,消撲損瘀血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恭曰:用根作粉,潔白美好,食之大宜虛熱人。

杲曰:栝蔞根純陰,解煩渴,行津液。心中枯涸者,非此不能除。與辛酸同用,導腫氣。

成無己曰:津液不足則為渴。栝蔞根味苦微寒,潤枯燥而通行津液,是為渴所宜也。

時珍曰:栝蔞根味甘微苦酸。其莖葉味酸。酸能生津,感召之理,故能止渴潤枯。微苦降火,甘不傷胃。昔人只言其苦寒,似未深察。

【附方】舊十二,新十三。

消渴飲水:《千金方》作粉法:取大栝蔞根去皮寸切,水浸五日,逐日易水,取出搗研,濾過澄粉曬乾。每服方寸匕,水化下,日三服。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。《肘後方》:用栝蔞根薄切炙,取五兩,水五升,煮四升,隨意飲之。《外臺秘要》:用生栝蔞根三十斤,以水一石,煮取一斗半,去滓,以牛脂五合,煎至水盡。用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,日三服。

最妙。《聖惠方》:用栝蔞根、黃連三兩。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日二服。

又玉壺丸:用栝蔞根、人參等分,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麥門冬湯下。傷寒煩渴思飲:栝蔞根三兩。水五升,煮一升,分二服。先以淡竹瀝一升,水二升,煮好銀二兩,減半去銀,冷飲汁,然後服此。(《外臺秘要》)

百合病渴:栝蔞根、牡蠣(熬)等分。為散。飲服方寸匕。(《永類方》)

黑疸危疾:𦸈蔞根一斤,搗汁六合,頓服。隨有黃水從小便出。如不出,再服。(楊起《簡便方》)

小兒發黃,皮肉面目皆黃:用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,蜜二大匙和勻,暖服,日一服。(《廣利方》)小兒熱病,壯熱煩渴:用栝蔞根末,乳汁調服半錢。(《聖惠方》)

虛熱咳嗽:天花粉一兩,人參三錢。為末。每服一錢,米湯下。(《集簡方》)偏疝痛極,劫之立住:用綿袋包暖陰囊。取天花粉五錢,以醇酒一碗浸之,自卯至午,微煎滾,露一夜。次早低凳坐定,兩手按膝,飲下即愈。未效,再一服。(《本草蒙筌》)

小兒囊腫:天花粉一兩,炙甘草一錢半,水煎,入酒服。(《全幼心鑑》)

耳卒烘烘:栝蔞根削尖,以臘豬脂煎三沸,取塞耳,三日即愈。(《肘後方》)

白話文:

栝蔞

栝蔞的根部,也就是天花粉,具有藥用價值。

古代文獻記載,秋冬採收栝蔞根,去除外皮,切成一寸長的小段,浸泡在水中,每天換水,四到五天後取出,搗成泥狀,用絹布袋過濾取汁,沉澱出粉末,曬乾備用。

栝蔞味苦,性寒,無毒。也有記載說其味甘、微苦、酸,性微寒。枸杞可以增強栝蔞的藥效,但忌與乾薑同用,畏牛膝、乾漆,反烏頭(即互相抵消藥效)。

栝蔞的主治功效包括:治療消渴、身熱、煩躁、滿悶、大熱,以及補虛、安中、修復創傷(本經記載);清除腸胃中的頑固熱邪,治療黃疸(八疸)、面色發黃、嘴唇乾燥、口乾舌燥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利、月經不通(別錄記載);治療熱病引起的狂躁、通利小腸、消腫解毒、治療乳癰、發背、痔瘡、廔管、瘡癤,促進排膿、生肌、長肉,以及消散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(大明記載)。

古人認為,用栝蔞根製成的粉末,潔白細膩,很適合虛熱體質的人食用。栝蔞根性屬陰寒,可以解煩渴,促進津液分泌,對於心煩口渴、津液不足的人尤其有效。與辛酸類藥物合用,可以疏通腫氣。

古人認為,津液不足就會口渴,而栝蔞根味苦微寒,可以滋潤乾燥,促進津液運行,因此適合治療口渴。栝蔞根味甘微苦酸,其莖葉味酸。酸味可以生津,所以能止渴潤燥;微苦可以降火,甘味則不會傷胃。過去只說它苦寒,似乎觀察不夠深入。

古代醫書中記載了許多關於栝蔞的藥方,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例如消渴症、傷寒煩渴、百合病渴、黃疸、小兒發黃、小兒熱病、虛熱咳嗽、偏疝痛、小兒囊腫、耳鳴等。 具體的藥方用量和使用方法,請參考古代醫書原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