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草部第十八卷 (28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第十八卷 (28)

1. 月季花

(《綱目》)

【釋名】月月紅(見下)、勝春、瘦客、鬥雪紅。

【集解】時珍曰:處處人家多栽插之,亦薔薇類也。青莖長蔓硬刺,葉小於薔薇,而花深紅,千葉厚瓣,逐月開放,不結子也。

【氣味】甘,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活血,消腫,敷毒(時珍)。

【附方】新一。

瘰癧未破:用月季花頭二錢,沉香五錢,芫花(炒)三錢,碎銼,入大鯽魚腹中,就以魚腸封固,酒、水各一盞,煮熟食之,即愈。魚須安糞水內遊死者方效。此是家傳方,活人多矣。(談野翁《試驗方》)

白話文:

【名稱解釋】

又名月月紅(詳見下方)、勝春、瘦客、鬥雪紅。

【產地與外觀】

李時珍說:到處的人家都種植它,也屬於薔薇這一類。它的莖是青色的,枝條蔓生且帶有硬刺,葉子比薔薇小,花朵是深紅色的,有很多層厚花瓣,每個月都會開花,但不會結果實。

【味道與屬性】

味甘,性溫,沒有毒性。

【主要功效】

可以活血,消腫,外敷可以治療瘡毒(李時珍所述)。

【附方】

一個新方子:

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尚未破潰的情況:使用月季花頭二錢(約7.5克),沉香五錢(約18.75克),芫花(炒過)三錢(約11.25克),將它們搗碎切細,放入大鯽魚的腹中,然後用魚腸封住開口,用酒和水各一杯,一起煮熟後食用,就可以痊癒。魚必須是放在糞水中游死的才有效。這是家傳秘方,救活很多人。(出自談野翁《試驗方》)

2. 栝蔞

(《本經》中品)

【校正】併入《圖經》天花粉。

【釋名】果臝(音裸)、栝蔞(《綱目》)、天瓜(《別錄》)、黃瓜(《別錄》)、地蔞(《本經》)、澤姑(《別錄》),根名白藥(《圖經》)、天花粉(《圖經》)、瑞雪。

時珍曰:臝,與蓏同。

許慎云:木上曰果,地下曰蓏。此物蔓生附木,故得兼名。《詩》云:果臝之實,亦施於宇,是矣。栝蔞,即果臝二字音轉也,亦作𦸈𧁾,後人又轉為栝蔞,愈轉愈失其真矣。古者瓜姑同音,故有澤姑之名。齊人謂之天瓜,象形也。雷斆《炮炙論》,以圓者為栝,長者為蔞,亦出牽強,但分雌雄可也。

其根作粉,潔白如雪,故謂之天花粉。蘇頌《圖經》重出天花粉,謬矣。今削之。

【集解】《別錄》曰:栝蔞,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。根入土深者,良;生鹵地者,有毒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,三十日成。

弘景曰:出近道。藤生,狀如土瓜而葉有叉。入土六、七尺,大二、三圍者,服食亦用之。實入摩膏用。

恭曰:出陝州者,白實最佳。

頌曰:所在有之。三、四月生苗,引藤蔓。葉如甜瓜葉而窄,作叉,有細毛。七月開花,似壺盧花,淺黃色。結實在花下,大如拳,生青,至九月熟,赤黃色。其形有正圓者,有銳而長者,功用皆同。根亦名白藥,皮黃肉白。

時珍曰:其根直下生,年久者長數尺。秋後掘者結實有粉。夏月掘者有筋無粉,不堪用。其實圓長,青時如瓜,黃時如熟柿,山家小兒亦食之。內有扁子,大如絲瓜子,殼色褐,仁色綠,多脂,作青氣。炒乾搗爛,水熬取油,可點燈。

【修治】斅曰:凡使皮子莖根,其效各別。其栝,圓黃皮厚蒂小;蔞則形長赤皮蒂粗。陰人服蔞,陽人服栝。並去殼皮革膜及油。用根亦取大二、三圍者,去皮搗爛,以水澄粉用。

時珍曰:栝蔞,古方全用,後世乃分子、瓤各用。

【氣味】苦,寒,無毒。時珍曰:味甘,不苦。

【主治】胸痹,悅澤人面(《別錄》)。潤肺燥,降火,治咳嗽,滌痰結,利咽喉,止消渴,利大腸,消癰腫瘡毒(時珍)。子:炒用,補虛勞口乾,潤心肺,治吐血,腸風瀉血,赤白痢,手面皺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震亨曰:栝蔞實治胸痹者,以其味甘性潤。甘能補肺,潤能降氣。胸中有痰者,乃肺受火逼,失其降下之令。今得甘緩潤下之助,則痰自降,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。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,為治消渴之神藥。

時珍曰: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,咳唾喘息,及結胸滿痛,皆用栝蔞實。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,能降上焦之火,使痰氣下降也。成無己不知此意,乃云苦寒以瀉熱。蓋不嘗其味原不苦,而隨文傅會爾。

【附方】舊十二,新二十八。

白話文:

栝蔞

栝蔞,又名果臝、天瓜、黃瓜、地蔞、澤姑,其根則稱白藥、天花粉、瑞雪。古人認為「臝」與「蓏」同義,木上的果實稱作「果」,地下的果實稱作「蓏」,栝蔞蔓生附木,故有此兩種稱呼。《詩經》中提到的「果臝之實」,指的就是栝蔞。栝蔞、果臝只是音轉,後世又有多種寫法,反而失真。澤姑一名則因古時瓜姑同音而來,齊地人稱之為天瓜,是取其形狀。有人認為圓的叫栝,長的叫蔞,這種區分牽強,僅可理解為雌雄之別。

栝蔞的根製成粉末,潔白如雪,故稱天花粉。

栝蔞生長在弘農川穀和山陰等地,根深入土中者品質較好,生長在鹽鹼地者則有毒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,需三十日才能曬好。 栝蔞藤蔓生長,外形像土瓜,葉子呈叉狀。根部可深入地下六七尺,粗二三圍的根,可入藥或食用,果實則可用於製作藥膏。陝州產的栝蔞,白實最佳。各地都有栝蔞生長,三四月發芽,長出藤蔓,葉子像甜瓜葉但較窄,呈叉狀,有細毛。七月開花,花色淺黃,像壺盧花。果實著生於花下,大小如拳頭,生時青色,九月成熟時變為赤黃色,有圓形和長形兩種,功效相同。根部也叫白藥,外皮黃色,內里白色。栝蔞根直立向下生長,多年生的可達數尺長。秋後挖掘的根部,果實飽滿,含有粉質;夏天挖掘的則纖維多,粉質少,藥效不好。果實圓或長形,青時像瓜,黃時像熟柿子,山區孩子也會食用。果實內有扁扁的種子,像絲瓜子一樣大,種子外殼褐色,種仁綠色,富含油脂,有青草氣味。炒乾搗爛,用水熬取油脂,可用來點燈。

使用栝蔞時,皮、莖、根的功效各有不同。圓形、黃皮、厚皮、蒂小的為栝;長形、赤皮、蒂粗的為蔞。陰性體質的人服用蔞,陽性體質的人服用栝。使用時需去除殼皮、外膜和油脂。用根部入藥時,需選取粗二三圍的,去皮搗爛,用水澄清取粉使用。古方常用全栝蔞,後世則將子、瓤分開使用。

栝蔞味甘,性寒,無毒。

栝蔞能治療胸痹,使人面容光澤;潤肺燥,降火,治療咳嗽,清除痰結,利咽喉,止消渴,通利大腸,消散癰腫瘡毒。栝蔞子炒後服用,可補虛勞口乾,滋潤心肺,治療吐血、腸風瀉血、赤白痢疾、手足皺縮。

栝蔞實治療胸痹,是因為其味甘性潤,甘能補肺,潤能降氣。胸中痰多,是因為肺受火邪,失去了下降的功能。栝蔞甘緩潤下,能使痰液下降,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。它還能洗滌胸膈的鬱熱,是治療消渴的良藥。張仲景治療胸痹疼痛牽引心背,咳嗽、咳唾、喘息,以及胸部結塊脹痛,都使用栝蔞實,是取其甘寒不傷胃氣,能降上焦之火,使痰氣下降的功效。

附方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