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人部第五十二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人部第五十二卷 (1)

1. 人部第五十二卷

李時珍曰:《神農本草》,人物惟發髲一種,所以別人於物也。後世方伎之士,至於骨、肉、膽、血,咸稱為藥,甚哉不仁也。今於此部凡經人用者,皆不可遺。惟無害於義者,則詳述之。其慘忍邪穢者則略之,仍闢斷於各條之下。通計三十七種,不復分類。舊本二十五種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只有頭髮一種是關於人體的藥材,所以它與其他藥材不同。後世的醫生,竟然把骨頭、肉、膽、血等都稱為藥材,實在是太不仁慈了。現在我在這一部分中,凡是曾經被用於治療的藥材,都不能遺漏。只有那些對人體無害的,才詳加敘述。那些殘忍邪惡、穢汙不潔的藥材,就簡略地敘述,並在每味藥材下面做出批判。總計有三十七種,不再分類。舊本中只有二十五種。

今移五種入服器部,自玉石部移入一種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一種(梁陶弘景注),《名醫別錄》五種(梁陶弘景注),《唐本草》一種(唐蘇恭),《本草拾遺》八種(唐陳藏器),《日華本草》二種(宋人大明),《開寶本草》一種(宋馬志),《嘉祐本草》四種(宋掌禹錫),《證類本草》一種(宋唐慎微),《本草蒙筌》一種(明陳嘉謨),《本草綱目》一十三種(明李時珍)

白話文:

現在將五部書籍轉入藥物參考,從玉石部移入一個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一種(梁陶弘景註釋),《名醫別錄》五種(梁陶弘景註釋),《唐本草》一種(唐蘇恭),《本草拾遺》八種(唐陳藏器),《日華本草》二種(宋人大明),《開寶本草》一種(宋馬志),《嘉祐本草》四種(宋掌禹錫),《證類本草》一種(宋唐慎微),《本草蒙筌》一種(明陳嘉謨),《本草綱目》一十三種(明李時珍)。

【附註】魏《吳普本草》,李當之《藥錄》,宋雷斅《炮炙》,齊徐之才《藥對》,孫思邈《千金》,甄權《藥性》,唐孟詵《食療》,蜀韓保升《重注》,宋寇宗奭《衍義》,元李杲《法象》,王好古《湯液》,朱震亨《補遺》,明汪機《會編》

白話文:

  • 魏《吳普本草》:是魏晉時期吳普撰寫的本草書,也是現存最早的本草書之一。

  • 李當之《藥錄》:是唐朝李當之撰寫的藥物學著作,收錄了當時常用的藥物,並介紹了它們的性味、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宋雷斅《炮炙》:是宋朝雷斅撰寫的藥物炮製學著作,介紹了各種藥物的炮製方法,以及炮製後藥物的性味、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齊徐之才《藥對》:是齊朝徐之才撰寫的藥物配伍學著作,介紹了各種藥物的配伍禁忌,以及配伍後藥物的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孫思邈《千金》:是唐朝孫思邈撰寫的醫學著作,共三十卷,收錄了大量的中醫理論和實踐經驗,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一。

  • 甄權《藥性》:是唐朝甄權撰寫的藥物學著作,收錄了當時常用的藥物,並介紹了它們的性味、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唐孟詵《食療》:是唐朝孟詵撰寫的食療學著作,介紹了各種食物的性味、功效和用法,以及如何通過飲食來防病治病。

  • 蜀韓保升《重注》:是蜀韓保升撰寫的《本草經註》的注釋本,對《本草經註》中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補充。

  • 宋寇宗奭《衍義》:是宋朝寇宗奭撰寫的《本草衍義》的增補本,收錄了更多種的藥物,並介紹了它們的性味、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元李杲《法象》:是元朝李杲撰寫的醫學著作,介紹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經驗,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一。

  • 王好古《湯液》:是元朝王好古撰寫的方劑學著作,收錄了大量的中醫方劑,並介紹了它們的組成、功效和用法。

  • 朱震亨《補遺》:是明朝朱震亨撰寫的醫學著作,對《本草綱目》中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改正。

  • 明汪機《會編》:是明朝汪機撰寫的醫學著作,編篡了大量的醫學文獻,是一部重要的醫學參考書。

2. 人之一

(凡三十七種,附二條)

白話文:

繁體中文 | ---|---| 凡三十七種,附二條 | 共有三十七種,另附帶兩條 心主血脈 | 心臟主導血脈運行 肝主筋膜 | 肝臟主導筋膜 脾主肌肉 | 脾臟主導肌肉 肺主皮毛 | 肺臟主導皮膚和毛髮 腎主骨髓 | 腎臟主導骨髓 心開竅於舌 | 心臟的竅(感官)開竅於舌頭 肝開竅於目 | 肝臟的竅(感官)開竅於眼睛 脾開竅於口 | 脾臟的竅(感官)開竅於嘴巴 肺開竅於鼻 | 肺臟的竅(感官)開竅於鼻子 腎開竅於耳 | 腎臟的竅(感官)開竅於耳朵 心病者舌先變 | 心臟有病的人,舌頭先會出現變化 肝病者目先變 | 肝臟有病的人,眼睛先會出現變化 脾病者口先變 | 脾臟有病的人,嘴巴先會出現變化 肺病者鼻先變 | 肺臟有病的人,鼻子先會出現變化 腎病者耳先變 | 腎臟有病的人,耳朵先會出現變化 心惡熱 | 心臟不耐受熱 肝惡風 | 肝臟不耐受風 脾惡濕 | 脾臟不耐受濕氣 肺惡燥 | 肺臟不耐受乾燥 腎惡寒 | 腎臟不耐受寒冷 心痛脈微 | 心臟疼痛,脈搏微弱 肝痛脈弦 | 肝臟疼痛,脈搏弦緊 脾痛脈緩 | 脾臟疼痛,脈搏緩慢 肺痛脈浮 | 肺臟疼痛,脈搏浮大 腎痛脈沉 | 腎臟疼痛,脈搏沉細 心屬火 | 心臟屬火 肝屬木 | 肝臟屬木 脾屬土 | 脾臟屬土 肺屬金 | 肺臟屬金 腎屬水 | 腎臟屬水 心主神 | 心臟主導精神 肝主魂 | 肝臟主導魂魄 脾主意 | 脾臟主導思慮 肺主魄 | 肺臟主導魄力 腎主志 | 腎臟主導意志 心不藏神 | 心臟不能藏住精神,導致失眠、健忘等 肝不藏魂 | 肝臟不能藏住魂魄,導致夢遊、驚厥等 脾不藏意 | 脾臟不能藏住思慮,導致健忘、多慮等 肺不藏魄 | 肺臟不能藏住魄力,導致恐懼、膽怯等 腎不藏志 | 腎臟不能藏住意志,導致意志薄弱、缺乏主見等 心與小腸相表裡 | 心臟和小腸互相影響 肝與膽相表裡 | 肝臟和膽囊互相影響 脾與胃相表裡 | 脾臟和胃互相影響 肺與大腸相表裡 | 肺臟和大腸互相影響 腎與膀胱相表裡 | 腎臟和膀胱互相影響 心合脈 | 心臟與脈搏相應 肝合筋 | 肝臟與筋脈相應 脾合肌肉 | 脾臟與肌肉相應 肺合皮毛 | 肺臟與皮膚和毛髮相應 腎合骨 | 腎臟與骨骼相應

3. 發髲

(音被。《本經》)

【釋名】𩮀(音總。甄立言)、髲髢(音剃。亦作鬄)。

李當之曰:發髲是童男發。

白話文:

釋名

  • 鬖:音同「總」,甄立言的說法。
  • 髲髢:音同「剃」,又寫作「鬄」。

李當之的註解

  • 鬲髲是童男的頭髮。

弘景曰:不知發髲審是何物?髲字書記所無。或作蒜音,今人呼斑發為蒜髮,書家亦呼亂髮為鬈,恐即鬈也。童男之理,或未全明。

白話文:

弘景說:“我不知道發髲到底是什麼東西?髲字在字典上查不到。有人讀作蒜的音,現在的人把花白頭髮稱做蒜髮,書法家也把雜亂的頭髮稱做鬈髮,恐怕就是鬈髮吧。童男的道理,可能還沒有完全弄明白。

恭曰:此發髲,根也,年久者用之神效。字書無髲字,即發字誤矣。既有亂髮,則發髲去病。用陳久者,如船茹、敗天公、蒲席,皆此例也。甄立言本草作𩮀。𩮀,亦發也。鬈乃發美貌,有聲無質,陶說非矣。

白話文:

敬謹地說:這種(毛)髮根,時間越長用它治療的效果就越神奇。字典上沒有「髲」這個字,原來「發」字寫錯了。既然有亂蓬蓬的頭髮,那麼髮根可以去除疾病。使用時間久了的東西,比如船上的繩索、破敗的斗笠、蒲席,都是這樣的。甄立言的本草綱目上寫的是「𩮀」。「𩮀」,也是頭髮的意思。鬈是秀麗的頭髮,有說法沒實質,陶弘景的說法是錯的。

宗奭曰:發髲、亂髮,自是兩等。發髲味苦,即陳舊經年歲者,如橘皮、半夏取陳者入藥更良之義。今人謂之頭髲。其亂髮條中自無用髲之義,二義甚明,不必過搜索也。

白話文:

宗奭說:發髲和亂髮,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發髲味道苦,是指陳舊經年之物,比如橘皮、半夏,入藥時選用陳舊的更佳。現在人們稱之為「頭髲」。而亂髮條中本身沒有用髲的含義,這兩種含義非常明顯,不必過於探究。

時珍曰:發髲,乃剪髢下發也;亂髮,乃梳櫛下發也。按:許慎《說文》云:大人曰髡,小兒曰剃。顧野王《玉篇》云:髲,鬄也。鬄,發髲也。二說甚明。古者刑人鬄發,婦人以之被髻,故謂之發髲。《周禮》云:王后夫人之服,有以發髢為首飾者是矣。又詩云:鬒髮如雲,不屑髢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發髲,是指剪短髮;亂髮,是指梳理頭髮。參考:許慎的《說文》說:成年人剪髮叫髡,小孩剪髮叫剃。顧野王的《玉篇》說:髲,就是鬄。鬄,就是發髲。這兩個說法都很清楚。古代處罰犯人時會把他們的頭髮剃掉,婦女則用這種頭髮來做成假髮髻,因此稱為發髲。《周禮》中說:王后和夫人的服飾中,有以發髢作為首飾的,這證明瞭這一點。另外,《詩經》中說:頭髮像雲一樣濃密,不屑於把頭髮剪短。

甄權所謂發𩮀,雷斅所謂二十男子頂心剪下發者,得之矣。李當之以為童男發,陶弘景以為鬈髮,蘇恭以為髮根,宗奭以為陳發者,並誤矣。且顧野王在蘇恭之前,恭不知《玉篇》有髲字,亦欠考矣。《毛萇詩傳》云:被之僮僮。被,首飾也。編髮為之,即此髲也。

白話文:

甄權指的「發」,雷斅指的「二十男子頂心剪下發者」,就是這髲髮。李當之認為它是童男的頭髮,陶弘景認為它是鬈髮,蘇恭認為它是髮根,宗奭認為它是有灰塵的頭髮,以上這些看法都錯了。而且,顧野王在蘇恭之前,蘇恭不知道《玉篇》中有「髲」這個字,也是欠考察的。《毛萇詩傳》說:「被之僮僮」,「被」是首飾。將頭髮編織起來做成首飾,就是髲髮。

【修治】斅曰:發髲,是男子年二十以來,無疾患,顏貌紅白,於頂心剪下者。入丸藥膏中用,先以苦參水浸一宿,漉出入瓶子,以火煅赤,放冷研用。

白話文:

【藥理方劑】斅氏說:發髲,是指身體健康的男子二十歲以後,臉色紅潤、白裡透紅的人,從頂心剪下來的頭髮。加入丸藥或膏狀藥中使用。先用苦參水浸泡一宿,濾出後放入瓶子裡,用火燒到通紅,放涼後研磨成粉末。

時珍曰:今人以皂莢水洗淨,曬乾,入罐固濟,煅存性用,亦良。

【氣味】苦,溫,無毒。《別錄》:小寒。

白話文:

時珍說:現在的人用皁莢水洗淨,曬乾,放入罐中密封固化,煅燒後保留藥性使用,效果也不錯。

【氣味】苦、溫,無毒。《別錄》:小寒。

【主治】五癃關格不通,利小便水道,療小兒癇,大人痓。仍自還神化(《本經》)。合雞子黃煎之,消為水,療小兒驚熱百病(《別錄》)。止血悶血暈,金瘡傷風,血痢,入藥燒存性。用煎膏,長肉消瘀血(大明)。

白話文:

【主治功效】五癃關格不通,利尿水道,治療小兒驚厥,大人痓瘕。仍可使人精神煥發(《本經》)。將其和雞蛋黃一起煎服,煎成水,治療小兒驚熱百病(《別錄》)。止血止血暈,金瘡傷風,血痢,與藥物一起煎服或燒存性,煎膏外用,能長肉消瘀血(大明)。

【發明】韓保升曰:《本經》云:自還神化。李當之云:神化之事,未見別方。按《異苑》云:人發變為鱔魚。神化之異,應此者也。又藏器曰:生人發掛果樹上,烏鳥不敢來食其實。又人逃走,取其發於緯車上卻轉之,則迷亂不知所適。此皆神化。

白話文:

韓保升說,《本經》中記載著「自還神化」的說法。李當之認為,關於神化的事情,沒有見過其他地方的記載。根據《異苑》記載,有人頭髮變成了鱔魚。這就應驗了神化的奇異現象。另外,藏器也說,生人的頭髮掛在果樹上,烏鳥就不敢吃果實。還有人逃跑時,將頭髮放在織布機上反轉,就會迷失方向,不知道往哪裡去。這些都是神化的例子。

時珍曰:發者血之餘。埋之土中,千年不朽,煎之至枯,復有液出。誤食入腹,變為症蟲;煅治服餌,令發不白。此正神化之應驗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頭髮是血液的餘留物,埋在土裏,千年不腐爛,燃燒煎煮直到完全枯乾,還有汁液流出來。若誤食入腹,就會變成症瘕之蟲;用火煅燒後服用,可以讓頭髮不變白。這正是神奇應驗的證明。

【附方】舊三,新三。

石淋痛澀:發髲燒存性,研末。每服用一錢,井水服之。(《肘後方》)

傷寒黃病:發髲燒研,水服一寸匕,日三。(《傷寒類要》)

胎衣不下:亂髮、頭髲結,撩喉、口中。(孫真人方)

小兒客忤,因見生人所致:取來人囟上發十莖、斷兒衣帶少許,合燒研末。和乳飲兒,即愈。(《千金方》)

白話文:

附方

舊三方:

  1. 石淋痛澀:將頭髮燒成灰,研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井水送服。(《肘後方》)
  2. 傷寒黃病:將頭髮燒成灰,研成粉末,用一寸湯匙的水沖服,每天三次。(《傷寒類要》)
  3. 胎衣不下:將亂髮和頭髮打結,放在喉嚨和嘴中。(孫真人方)

新三方:

  1. 小兒客忤:取來人頭頂上的頭髮十根,以及小兒的衣帶少許,一起燒成灰研成粉末。用母乳調和後給小兒喝下,即可痊癒。(《千金方》)

急肚疼病:用本人頭髮三十根,燒過酒服。即以水調芥子末,封在臍內,大汗如雨,即安。(談野翁方)

白話文:

急性腹痛:用本人的頭髮三十根,燒過後泡酒服用。再用水調芥子末糊成團狀敷在肚臍上,大汗淋漓後,症狀即可緩解。(談野翁的方子)

瘭癌惡瘡:生髮灰,米湯服二錢。外以生髮灰三分,皂莢刺灰二分,白芨一分,為末。乾摻,或以豬膽汁調。(《直指方》)

白話文:

瘡癌惡瘡:用生髮灰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外用生髮灰三分,皁莢刺灰二分,白芨一分,研磨成粉末。直接乾敷在瘡口上,或用豬膽汁調和後敷用。(《直指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