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珍

《本草綱目》~ 獸部第五十一卷 (27)

回本書目錄

獸部第五十一卷 (27)

1.

(戎、松二音。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猱(難逃切)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猱(nàn táo qiē)。

時珍曰:狨毛柔長如絨,可以藉,可以緝,故謂之狨,而猱字亦從柔也。或云生於西戎,故從戎也。猱古文作虁,象形。今呼長毛狗為猱,取此象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狨猴的毛柔軟細長如絨,可以編織,可以緝綴,所以叫做狨。而猱字也從柔字旁,或許是因為狨猴生於西戎,所以從戎字旁。猱的古文字寫作虁,是象形文字。現在人們把長毛狗叫做猱,取的就是這個象形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狨生山南山谷中。似猴而大,毛長,黃赤色。人將其皮作鞍褥。時珍曰:楊億《談苑》云:狨出川峽深山中。其狀大小類猿,長尾作金色,俗名金線狨。輕捷善緣木,甚愛其尾。人以藥矢射之,中毒即自齧其尾也。宋時文武三品以上許用狨座,以其皮為褥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藏器說:狨生在山南山谷中,體型似猴子但較大,毛長,呈黃紅色。人們用狨皮做馬鞍和褥子。李時珍說:楊億在《談苑》中記載:狨出產在四川峽谷的深山中。狨的體型大小都與猿猴類似,長尾呈現金色,俗稱金線狨。狨輕盈靈活,善於爬樹,十分愛惜自己的尾巴。人們用毒箭射牠,一旦中毒,狨就會自己咬斷尾巴。宋朝時,文武官員三品以上的人可以用狨皮做坐墊,以狨皮做褥子。

【附錄】猿,時珍曰:猨善援引,故謂之猨,俗作猿。產川、廣深山中。似猴而長大,其臂甚長,能引氣,故多壽。或言其通臂者,誤矣。臂骨作笛,甚清亮。其色有青、白、玄、黃、緋數種。其性靜而仁慈,好食果實。其居多在林木,能越數丈,著地即泄瀉死,惟附子汁飲之可免。

白話文:

【附錄】猿猴,李時珍說:猨善於攀援,所以叫做猨,俗話指猿猴,分佈在四川、廣東的深山中。牠們看起來像猴子,但個子更大,手臂很長,能吸收氣,所以壽命很長。有人說牠的手臂可以互相貫通,這是錯的。牠的手臂骨可以做成笛子,聲音十分清亮。猿猴的顏色有青、白、黑、黃、紅等數種。牠們性情溫順、善良,喜歡吃果實。牠們大多生活在樹林中,能夠跳躍幾丈遠,但落地後就會腹瀉而死,只有服用附子汁纔可以免於一死。

其行多群。其雄善啼,一鳴三聲,悽切入人肝脾。範氏《桂海志》云:猿有三種:金絲者,黃色;玉面者,黑色;及身面俱黑者。或云純黑是牡,金絲是牝;牡能嘯,牝不能也。王濟《日詢記》云:廣人言猿初生毛黑而雄,老則變黃,潰去勢囊,轉雄為雌,與黑者交而孕。數百歲,黃又變白也。

白話文:

猴子大多羣體行動。雄性猴子擅長啼叫,一叫三聲,悽慘悲切,直入人的肝脾。範氏《桂海志》中說:猴子有三種:金絲猴,毛色為黃色;玉面猴,毛色為黑色;還有一種全身和麪部都為黑色的。有人說,純黑色的猴子是雄性,金絲猴是雌性;雄性猴子能長嘯,雌性猴子不能。王濟《日詢記》中說:廣東人說,猴子剛出生時毛色為黑色且是雄性,老了就會變成黃色,去除陰囊後,雄性就會變成雌性,與黑色的猴子交配而懷孕。幾百年後,黃色的毛色又會變成白色。

時珍按:此說與《列子》貐變化為猿,《莊子》獱狙以猿為雌之言相合,必不妄也。獨,時珍曰:獨,似猿而大,其性獨,一鳴即止,能食猿猴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評論:這個說法與《列子》中貐變化為猿,以及《莊子》中獱狙將猿當作雌性的說法相符合,一定是沒有錯的。只有,李時珍說:獨,樣子像猿但比猿大,性情孤獨,一叫就停,能夠吃猿猴。

故諺曰:獨一鳴而猿散。獨夫蓋取諸此。或云即黃腰也,又見虎下。

肉及血

【氣味】缺。

【主治】食之,調五痔病,久坐其皮亦良(藏器)。

【主治】瘡、疥,塗之妙(同上)。

白話文:

肉及血

【氣味】記載佚失。

【主治】食用可調治痔瘡,長時間坐在它的皮上也有療效(《藏器》記載)。

【主治】可用於治療瘡、疥,塗抹效果很好(同前)。

2. 果然

(《拾遺》)

【釋名】禺(音遇)、狖(音又。或作貁𪕏)、蜼(狖、壘二音。或作𤢹)、仙猴。

白話文:

【釋名】古代稱呼:禺(發音:遇)、狖(發音:又,或寫作貁𪕏)、蜼(發音:狖、壘,或寫作𤢹)、仙猴。

時珍曰:郭璞云:果然,自呼其名。羅願云:人捕其一,則舉群啼而相赴,雖殺之不去也;謂之果然,以來之可必也。大者為然,為禺;小者為狖,為蜼。南人名仙猴,俗作猓𤡮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郭璞說:果子狸是一種會自呼其名的動物。羅願說:人們如果捕到一隻果子狸,那麼果子狸羣就會羣體啼叫著前來救援,即使將其捉住也不離去;所以叫做果子狸,是因為牠們一定會前來救援。大的果子狸叫做「然」或「禺」,小的果子狸叫做「狖」或「蜼」。南方人稱果子狸為仙猴,俗稱猓𤡮。

【集解】藏器曰:案《南州異物志》云:交州有果然獸,其名自呼。狀大於猿,其體不過三尺,而尾長過頭。鼻孔向天,雨則掛木上,以尾塞鼻孔。其毛長柔細滑,白質黑文,如蒼鴨脅邊斑毛之狀,集之為裘褥,甚溫暖。《爾雅》蜼,仰鼻而長尾,即此也。

白話文:

【集解】藏器說:查《南州異物志》記載:交州有一種像果然的動物,它的名字就是自己叫出來的。這種動物體型比猿猴大,身體不超過三尺,而尾巴的長度卻超過頭部。它的鼻孔朝天,下雨的時候就掛在樹上,用尾巴塞住鼻孔。這種動物的毛很長,柔軟細滑,毛色白底黑花紋,就像蒼鴨肋邊的斑點毛一樣。用這種動物的皮毛做成裘衣和褥子,非常保暖。《爾雅》中記載的蜼,就是這種動物,它的鼻子朝天,尾巴很長。

時珍曰:果然,仁獸也。出西南諸山中。居樹上,狀如猿,白麵黑頰,多髯而毛採斑斕。尾長於身,其末有歧,雨則以歧塞鼻也。喜群行,老者前,少者後。食相讓,居相愛,生相聚,死相赴。《柳子》所謂仁讓孝慈者,是也。古者畫蜼為宗彝,亦取其孝讓而有智也。或云猶豫之猶,即狖也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「象確實是一種仁愛的動物。主要出現在西南地區山林中,主要生活在樹上,身體很像猿猴,面孔是白色的,臉頰是黑色的,鬍鬚很多,身上的毛髮斑斕美麗。牠們的尾巴很長,末端有分叉,每當下雨就會用分叉部分塞住鼻孔來防雨。大象喜愛成羣活動,年老的走在前面,年輕的走在後面,大家在吃東西的時候還會禮讓,生活在一起的親族都很相愛,生在一起,死也要在一起。《柳子》中提到的仁義謙讓和孝順慈祥,就是形容大象的。古時候,人們把大象的圖案畫在祭器上,也是取其孝悌謙讓和富有智慧的寓意。還有人說古代的「猶」字就是「狖」,也就是大象。」

其性多疑,見人則登樹,上下不一,甚至奔觸,破頭折脛。故人以比心疑不決者,而俗呼騃愚為癡𤢹也。

【氣味】咸,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瘧瘴寒熱,同五味煮臛食之,並坐其皮,取效(藏器)。

白話文:

其性情多疑,看見人就爬到樹上,上下不定,甚至奔跑衝撞,造成頭破腳折。因此,人們用來比喻心疑不定的人,而俗稱為「癡𤢹」。

【氣味】鹹味,性平,無毒。

【主治】瘧疾引起的寒熱,與五味一起煮成肉湯食用,並用其皮坐著,就能收到治療效果(見《藏器》一書)。

【發明】時珍曰:案鍾毓《果然賦》云:似猴象猿,黑頰青身。肉非佳品。惟皮可珍。而《呂氏春秋》云:肉之美者,玃猱之炙。亦性各有不同耶?

白話文:

【解釋】李時珍說:考究鍾毓的《果然賦》說:像猴子,像猿猴,黑臉龐,青色的身軀。肉不是好東西。只有皮可以珍貴。但《呂氏春秋》說:肉好吃的是山羊的烤肉。這個可能是品種不同造成的差異。

【附錄】蒙頌,時珍曰:蒙頌一名蒙貴,乃蜼之又小者也。紫黑色,出交趾。畜以捕鼠,勝於貓、貍。獑猢,音慚胡。許氏《說文》作⿺鼠斬𪕱,乃蝯蜼之屬。黑身,白腰如帶,手有長毛,白色,似握版之狀。《蜀地誌》云:獑猢似猴而甚捷。常在樹上,歘然騰躍,如飛鳥也。

白話文:

【附錄】蒙頌:李時珍說:蒙頌也叫蒙貴,是蜼的一種,體型更小。全身紫黑色,產於交趾。飼養牠來捕捉老鼠,牠比貓和狸更勝一籌。

獑猢,讀音同「慚胡」。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寫作「⿺鼠斬𪕱」,是蝯蜼的同類。全身漆黑,腰間有一條白色的帶子,手上有長長的白色毛髮,好像握著木板的樣子。《蜀地誌》中說:獑猢像猴子,但動作非常敏捷。牠們經常在樹上生活,突然間騰躍起來,就像飛鳥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