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仲仁

《尤氏喉症指南》~ 治症秘訣 (3)

回本書目錄

治症秘訣 (3)

1. 治症秘訣

喉癰,因過食厚味,脾胃受熱,感寒而發,其色淡紅,腫而痛甚者是也,如李大,亦發熱頭痛,成膿易治,吹真禁珠黃散。

上齶癰,生於上齶,如梅核大,飲食妨礙;又因胃家積熱,化毒而發。用解毒清涼,吹同前。此症由蘊熱積毒而生,或因水虧,致動相火:或酒毒上攻,內熱外寒,火乘於肺,致咽喉腫脹,其形根大頭小,紅色大痛,下垂於關口上部。

吹口喉風,此屬太陰。病太陰腫脹疼痛,舌向上,是心血少而火易動,肺氣虛而水不生。蓋言語乃喉舌所司,心有熱,則現象於外,是以水愈虧而火愈甚,舌將強而難言也。

喉疔,此不仁之症也。初起形如杞子,生於喉關口兩旁近舌處,五臟積熱所致。色淡紅而硬,大痛難食,背寒身熱,如開花;黑色者不治。蓋因憤怒積思所致,心血先絕,死在旦夕,女人得此立死。上齶痛屬脾經,上齶生瘡,形如黃粟,口中腥臭,手足怕冷。此由脾經積熱而生。

左右雀舌,此因多食煎熬之物,積熱於胃,故發於舌旁,或左或右,近牙根,生一小舌,延久必爛,爛則不能速愈。

喉疳,此因腎虛火旺,升騰而發,喉間上齶有青白水點,平塌無刺,故名。喉聲不啞不咳嗽,兩尺脈虛者是也。

諸疳,鎖口(外嘴唇)、鎖喉(咽喉)、吊根(生舌中心下)、豆瓣(生滿口)、堆沙(舌心中)、梅花(滿口碎)、糜口、雪口(白布滿口)、啄舌(舌上),皆用珠黃玉丹,加真禁吹之。以上疳症,因驚風久虛、痢疾久虛、疳積久虛、間有大人久病,亦要發疳。痘後有餘毒,忌吹龍骨:痧後忌咬牙,恐其牙落也。凡諸疳及口碎者,俱用八味口疳丹吹之。

小兒走馬牙疳,或因胎毒,或因痘後毒未盡。發於口齒,或痧後發於牙根,以致腐爛,殺人最速。色如干醬,一日爛一分,十日不治。鼻梁上有紅點者,不治。上左邊門牙,為牙中之主,此牙一落,余牙盡落,不治。若此牙不落,別牙難落,猶可強治,然亦不過十中救二三也。治此口疳,藥內必用珠黃。

繭唇,症屬足陽明胃經。因久食厚味,或思慮暴怒,痰火上注於唇。起初如黃豆大,形如繭腫,突起,硬而堅甚,作痛,飲食妨礙。或流血水,久則變為消渴、消中之症。形體瘦弱,虛熱痰生,面色黧黑,口乾渴甚者,難治。初起即治,可愈。治用艾灸三四次,後用蟾酥餅貼,內服八味丸,方列於下。

大熟地(四兩),茯苓(二兩),山藥(二兩),澤瀉(二兩),萸肉(一兩),黃柏(二兩),知母(五錢),丹皮(二兩)

蜜水為丸,早晨清湯送下。下午後,服清涼甘露飲。

黑玄參(一錢五分),丹皮(二錢),麥冬(二錢),川貝(二錢),苦桔梗(一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一淺),花粉(二錢)

白話文:

治症秘訣

喉癰:因過度食用肥甘厚味,導致脾胃積熱,再受寒邪而發病。症狀表現為顏色淡紅,腫脹疼痛劇烈,如李子般大小,伴有發熱頭痛,容易化膿,可用吹藥法治療,藥物為真禁珠黃散。

上齶癰:發生在上顎,如梅核般大小,影響飲食。由於胃部積熱,化為毒邪而發病。治療方法是用解毒清熱的藥物,吹藥方法與喉癰相同。此症因體內蘊積熱毒而生,或因體內津液不足,導致相火妄動;或因酒毒上犯,內熱外寒,火邪乘犯肺經,導致咽喉腫脹,腫塊形狀根部大、頂端小,顏色紅亮,疼痛劇烈,下垂至關口上部。

吹口喉風:此病屬太陰經病證。太陰經腫脹疼痛,舌頭向上卷曲,表示心血不足,而心火容易妄動,肺氣虛弱,津液不足。因為言語功能由喉嚨和舌頭負責,心火旺盛,則外在症狀明顯,所以津液越不足,心火越旺盛,舌頭也因此僵硬,難以說話。

喉疔:這是危急重症。初期形狀像杞子,長在喉嚨關口兩側靠近舌頭的地方,是五臟積熱所致。顏色淡紅,堅硬,疼痛劇烈,難以進食,背部發冷,身體發熱,如同花朵綻放;顏色發黑者則難以治療。此病多因憤怒積鬱,思慮過度所致,心血先衰竭,很快就會死亡,女性患此病則立刻死亡。上齶疼痛屬脾經,上齶長瘡,形狀像黃粟米,口中氣味腥臭,手腳怕冷。這是脾經積熱所致。

左右雀舌:這是由於食用過多煎熬的食物,胃中積熱而導致,發生在舌頭兩側,左側或右側皆有可能,靠近牙根,長出像一小片舌頭一樣的腫塊,時間長了就會潰爛,潰爛後不易癒合。

喉疳:這是由於腎虛火旺,火邪上炎而發病,喉嚨和上顎有青白色水泡,表面平坦沒有尖刺,故名。喉嚨聲音不啞,不咳嗽,兩尺脈虛弱者是此症。

諸疳:鎖口(外嘴唇)、鎖喉(咽喉)、吊根(生於舌頭中心下方)、豆瓣(滿口生瘡)、堆沙(舌頭中心)、梅花(滿口細小瘡)、糜口、雪口(口腔黏膜如同白布)、啄舌(舌頭上生瘡),都用珠黃玉丹,並用吹藥法治療。以上疳症,因驚風久病虛弱、痢疾久病虛弱、疳積久病虛弱所致,有時大人久病也會發病。出痘後有餘毒者,忌用吹藥龍骨;痧症後忌咬牙,以免牙齒脫落。所有疳症和口腔潰爛者,都用八味口疳丹吹藥治療。

小兒走馬牙疳:可能是胎毒,或是痘疹後毒邪未盡所致。發生在口腔和牙齒上,或痧症後發生在牙根,導致腐爛,病情發展迅速,危及生命。顏色像醬油一樣乾燥,一天爛一部分,十天不治就會死亡。鼻樑上有紅點者,難以治療。上排左側門牙是牙齒的主牙,此牙一旦脫落,其餘牙齒也會脫落,難以治療。如果此牙不脫落,其他牙齒脫落的可能性較小,尚可強行治療,但成功率也只有十分之二三。治療此病,藥物中必須含有珠黃。

繭唇:此病屬足陽明胃經。因長期食用肥甘厚味,或思慮過度、暴怒,痰火上逆於嘴唇。初期如黃豆般大小,形狀像繭子一樣腫脹,隆起,堅硬,疼痛劇烈,影響飲食。有時會流出水液,時間長了會變成消渴、消中之症。形體消瘦,虛熱內生,痰液產生,面色黧黑,口乾渴劇烈者,難以治療。初期治療,可以痊癒。治療方法是用艾灸三到四次,然後用蟾酥餅貼敷,內服八味丸(藥方如下)。

大熟地(四兩),茯苓(二兩),山藥(二兩),澤瀉(二兩),萸肉(一兩),黃柏(二兩),知母(五錢),丹皮(二兩)

蜜水製成藥丸,早晨用清湯送服。下午服用清涼甘露飲。

黑玄參(一錢五分),丹皮(二錢),麥冬(二錢),川貝(二錢),苦桔梗(一錢),杏仁(三錢),甘草(一錢),花粉(二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