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乘

《尤氏喉科秘書》~ 製藥法則 (2)

回本書目錄

製藥法則 (2)

1. 喉症煎藥主方

元參,黃芩,牛蒡子,前胡,連翹殼,山梔,栝蔞根,桔梗,生甘草,薄荷

白話文:

元參:又稱太子參,具有清熱生津、止渴養陰、益氣除煩的功效。

黃芩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血涼血的功效。

牛蒡子:具有宣肺透疹、祛風解毒、清熱通淋的功效。

前胡:具有疏肝理氣、宣肺止咳、祛痰平喘的功效。

連翹殼: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、宣肺透疹的功效。

山梔: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、清肝明目的功效。

栝蔞根:具有清熱化痰、潤肺止咳、通絡利尿的功效。

桔梗:具有宣肺排膿、祛痰止咳、利咽開音的功效。

生甘草:具有補益中氣、清熱解毒、潤肺止咳、緩急止痛的功效。

薄荷:具有清熱解暑、疏散風熱、醒腦提神、利咽止咳的功效。

或加金銀花。如發寒熱加柴胡。頭痛加煅石膏。口乾加麥冬、知母。胸膈飽悶加枳殼。鬱熱加芍藥、貝母、竹茹。

白話文:

  • 若有金銀花,也可以加入。

  • 若有寒熱症狀,可加入柴胡。

  • 若有頭痛,可加入煅石膏。

  • 若有口乾,可加入麥冬、知母。

  • 若有胸膈飽悶,可加入枳殼。

  • 若有鬱熱,可加入芍藥、貝母、竹茹。

2. 舌症煎藥主方

山梔仁,黃連(舌乃心之苗用得),木通,連翹殼,犀角(不過一錢),生地,丹皮,赤芍麥冬,生甘草

白話文:

山梔仁、黃連、木通、連翹殼、犀角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麥冬、生甘草。

如兼口唇,必用煅石膏少瀉脾火。如有郁有痰,加川貝。便閉加大黃、朴硝、枳殼。病後忌用寒涼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同時出現口脣乾燥,必須使用煅石膏來稍微瀉一下脾火。如果還有鬱結和痰,可以加上川貝。便祕時,可以加大黃、朴硝、枳殼的用量。在病後,應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
3. 牙症煎藥主方

齒乃腎之標,骨之餘,足陽明胃經之脈貫絡牙齒齒齦,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下齦,屬腎,有風熱,有腎虛。

白話文:

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也是骨骼的一部分。足陽明胃經脈貫穿牙齒和牙齦,手陽明大腸經脈則聯繫到下齦,這些都與腎臟有關。牙齒問題可能是由於風熱或腎虛引起的。

元參,丹皮,知母,地黃,甘草梢,山梔,地骨皮,黃柏,車前,白芍

白話文:

元參:具有滋陰清熱、養陰生津、涼血止血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火旺、熱病傷陰、吐血、衄血等症狀。

丹皮:具有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、利尿通淋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、血熱妄行、血瘀積滯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知母:具有清熱潤燥、滋陰養陰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、陰虛津虧、口乾咽燥、肺熱咳嗽等症狀。

地黃:具有滋陰補血、益精養髓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血虛症狀,如面色萎黃、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等。

甘草梢:具有清熱解毒、宣肺止咳、利尿消腫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風熱感冒、咳嗽、水腫、瘡癤腫痛等症狀。

山梔: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、消腫利尿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、血熱妄行、吐血、衄血、水腫等症狀。

地骨皮: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、血熱妄行、吐血、衄血等症狀。

黃柏:具有清熱燥濕、涼血解毒、澀腸止痢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熱病、濕熱痢疾、瘡癤腫毒等症狀。

車前:具有清熱利尿、化痰止咳、明目退翳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小便不利、尿路感染、咳嗽、痰多、眼疾等症狀。

白芍:具有養血柔肝、緩中止痛、斂陰收汗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血虛證狀、肝鬱氣滯、月經不調、腹痛、自汗等症狀。

如熱加煅石膏為君,炒黑升麻為佐。如有風加荊芥穗。虛加熟地、杞子。如欲解毒加黃連、連翹。若穿牙疔毒,則用消腫解毒之藥,加紫花地丁等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熱症的,加入煅石膏為主藥,炒黑升麻為輔助藥。如果有風症的,加入荊芥穗。虛症的,加入熟地、杞子。如果要解毒,加入黃連、連翹。如果是穿牙疔毒的,就用消腫解毒的藥,加入紫花地丁等。

4. 制三黃散法

生地為君,生蒲黃為臣,牛黃為佐,冰片為使,共為細末,用芭蕉根汁調敷患處,或用扁柏汁加蜜亦可。

白話文:

生地是君藥,生地黃是臣藥,牛黃是佐藥,冰片是使藥,將它們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芭蕉根汁調敷患處,也可以用扁柏汁加上蜂蜜調敷。

或生大黃、蒲黃、薑黃各一錢,冰片一分,麝香三釐,白蜜調,加蔥汁薑汁三匙,或芭蕉根汁照前法。此藥治頸癰面癰,如腫硬不消,因氣凝血滯,或痰塊結而不散,則兼陰症矣。薑、蔥汁為要,此藥並治小兒丹毒。

白話文:

不管生的還是乾的大黃、蒲黃、薑黃,各一錢。冰片一分,麝香三釐,用白蜜調和,再加入蔥汁、薑汁各三匙,或芭蕉根汁,照前面的方法調製。這種藥能夠治療頸部疽瘡和臉部疽瘡,如果腫脹堅硬不消退,這是因為氣血凝滯,或痰塊結而不散,就要加上治療陰症的藥物。薑汁、蔥汁是必須的,這種藥還可以治療小兒丹毒。

5. 制梅礬法

袖珍論,曰:中寒脈多遲而緊,挾風則脈帶浮。眩暈不仁,兼濕則脈濡而四肢疼痛。

白話文:

袖珍論提到:感受寒邪的人脈象大多遲緩而緊張,如果伴有風邪,脈象會有些浮。出現眩暈和麻木的情況,如果還伴有濕邪,脈象會顯得濡軟,並且四肢會有疼痛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