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己

《口齒類要》~ 附方並注 (1)

回本書目錄

附方並注 (1)

1. 附方並注

清胃散

治胃火血燥唇裂,或為繭唇,或牙齦潰爛作痛。

黃連(炒),生地黃升麻(各一錢),牡丹皮(八分),當歸(三錢二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黃連(炒過),生地黃、升麻(各一錢),牡丹皮(八分),當歸(三錢二分),用以上藥材,以水煎服。

加味清胃散

即前散加芍藥、柴胡,治脾胃肝膽經熱。

柴胡清肝散

治肝經怒火,風熱傳脾,唇腫裂,或患繭唇。

柴胡,黃芩(炒,各一錢),黃連(炒),山梔(炒,各七分),當歸(一錢),川芎(六分),生地黃(一錢),升麻(八分),牡丹皮(一錢),甘草(三分),上水煎服。若脾胃弱,去芩、連,加白朮茯苓

白話文:

柴胡、黃芩(炒,各一錢)、黃連(炒)、山梔(炒,各七分)、當歸(一錢)、川芎(六分)、生地黃(一錢)、升麻(八分)、牡丹皮(一錢)、甘草(三分),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如果脾胃虛弱,則去除芩、連,加入白朮、茯苓。

濟陰地黃丸

治陰虛火燥,唇裂如繭。

五味子熟地(自制杵膏),麥門冬,當歸,肉蓯蓉山茱萸(去核),枸杞子山藥,甘州菊花,巴戟肉(各等分),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食前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五味子、熟地(自制杵膏)、麥門冬、當歸、肉蓯蓉、山茱萸(去核)、枸杞子、山藥、甘州菊花、巴戟肉(各等分),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後,以蜂蜜煉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時在飯前用白開水服用。

歸脾湯(一名濟生歸脾湯)

治思慮傷脾,血耗唇皺,及氣鬱生瘡,咽喉不利,發熱便血,盜汗晡熱等症。

木香,甘草(各三分),人參,白朮,茯苓,黃耆(炒),當歸,龍眼肉遠志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木香、甘草(各 3 分)

  • 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(炒)、當歸、桂圓肉、遠志、酸棗仁(炒,各 1 錢)

上述所有藥材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

加味歸脾湯

即前方加柴胡、丹皮、山梔,治思慮動脾火,元氣損傷,體倦發熱,飲食不思,失血牙痛等症。

補中益氣湯

治中氣傷損,唇口生瘡,或齒牙作痛,惡寒發熱,肢體倦怠,食少自汗,或頭痛身熱,煩躁作渴,氣喘脈大而虛,或微細軟弱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氣受傷損害,嘴脣、口腔產生瘡,或者牙齒疼痛,怕冷發燒,四肢疲倦無力,食量減少而容易自發性出汗,或者頭痛、身體發熱,煩躁不安且口渴,氣喘和脈搏又大又虛,或脈搏微細軟弱。

人參,黃耆(炒),甘草(各一錢半),白朮,當歸,橘紅(各一錢),柴胡,升麻(各五分)上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耆(炒過)、甘草(各一錢半),白朮、當歸、橘紅(各一錢),柴胡、升麻(各五分),以上藥材用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。

羌活散

治風熱傳脾,唇口瞤皺,或頭痛目眩,或四肢浮腫如風狀。

羌活,茯苓,薏苡仁(各等分),上每服三五錢,水煎,入竹瀝一匙服。

白話文:

羌活、茯苓、薏苡仁(每種的份量相同),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用水煎煮,加入一匙竹瀝,攪勻後飲用。

人參理中湯

治口舌生瘡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或畏寒惡熱,作嘔腹痞。此中氣不足,虛火炎上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等分),上每服五七錢,或一兩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經過炮製)、甘草(經過炙制),各等分。每次取五七錢或一兩,用煎服。

附子理中湯

治症同上,但四肢冷逆,或嘔吐泄瀉。

茯苓,白芍藥(各二錢),附子,人參(各二錢),白朮(四錢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茯苓和白芍藥各二錢,附子和人參各二錢,白朮四錢,一起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香砂六君子湯

治口舌生瘡,服涼藥過多,以致食少作嘔,或中氣虛熱所致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半夏陳皮(各一錢),藿香(八分),甘草(炒,六分),宿砂仁(炒,八分),上姜水煎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(各一錢),藿香(八分),甘草(炒,六分),宿砂仁(炒,八分),以上中藥材用上姜水煎服。

人參安胃散

治胃經虛熱,口舌生瘡,喜熱飲食。

人參,白茯苓(各一錢),黃芩(二錢),甘草(炙),陳皮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),芍藥(七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各一錢,黃芩二錢,炙甘草、陳皮各五分,黃連三分,芍藥七分,上述藥材用水煎服。

七味白朮散

治虛熱,口舌生瘡,不喜飲冷,吐瀉口乾。

人參,白朮,木香,白茯苓,甘草(炙),藿香(各五分),乾葛(一錢),上水煎服。

四君子湯

治口舌生瘡,脾胃虛弱,飲食少思,肚腹不利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六君子湯

治胃氣虛熱,口舌生瘡,或寒涼克伐,食少吐瀉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一錢半),陳皮,半夏,甘草(各一錢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二陳湯

治脾胃虛弱,口舌生瘡,或中脘停痰,嘔吐噁心,飲食少思等症。

陳皮,茯苓,半夏(各一錢半),甘草(炙,五分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葛花解醒湯

治酒積,口舌生瘡,或嘔吐泄瀉。

白豆蔻,宿砂仁,葛花(各五分),木香(二分),青皮(二分),陳皮,茯苓,豬苓,人參,白朮,神麯(炒),澤瀉,乾薑(各三分),上水煎服,得微汗,酒病去矣。

白話文:

白豆蔻、宿砂仁、葛花(各五分),木香(二分),青皮(二分),陳皮、茯苓、豬苓、人參、白朮、神麯(炒),澤瀉、乾薑(各三分),以上藥材水煎服用,出點汗,酒癮就會消失了。

龍膽瀉肝湯

治口苦,或生瘡。

柴胡(一錢),黃芩(七分),甘草,人參,天門冬(去心),龍膽草(酒拌炒焦),黃連(炒)山梔(炒),麥門冬,知母(各五分),五味子(三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柴胡(1錢),黃芩(7分),甘草、人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龍膽草(用酒拌炒焦)、黃連(炒)、山梔(炒)、麥門冬、知母(各5分),五味子(3分),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治肝膽經風熱侮脾土,唇口腫痛,或寒熱往來,或日晡發熱,或潮熱身熱,或怒而發熱脅痛,甚者轉側不便,兩脅痞滿,或瀉利咳嗽,或吐酸苦水。

白話文:

治療肝膽經絡的風熱侵犯脾臟,導致脣口腫痛的疾病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
  1. 寒熱交替發作。

  2. 早晚發熱。

  3. 潮熱或周身發熱。

  4. 生氣後發熱,伴有脅部疼痛。

  5. 嚴重者翻身不方便,兩脅痞滿。

  6. 腹瀉或咳嗽。

  7. 吐出酸苦的水。

柴胡(一錢),黃連(一錢半),半夏,人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上薑棗水煎服。怒動肝火,牙齒痛寒熱,加山梔、黃連。

白話文:

柴胡(六克),黃連(九克),半夏,人參(各六克),甘草(五克,先烤過),以上藥材用薑棗水煎服。如果因為生氣而導致肝火旺盛,牙齒疼痛且伴隨著寒熱症狀,可以加入山梔和黃連。

梔子清肝散

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,口舌生瘡,或耳內作癢,出水疼痛,或胸間作痛,或寒熱往來。

茯苓,川芎,芍藥,齒牙(炒),當歸(各七分),柴胡,山梔,牡丹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茯苓、川芎、芍藥、齒牙(炒過)、當歸(各七錢),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(各一錢),甘草(五錢),加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敗毒散(加入防風、荊芥,稱荊防敗毒散):

本方由人參、生地、黃連組成,具有益氣、養陰、清熱、解毒等功效。主治熱毒蘊結,氣陰兩虛之證,如瘡瘍腫毒、熱邪瘡毒、溫病初起、疫毒入侵等。本方中的防風、荊芥具有辛溫解表、散邪透疹之功,適用於將邪初起、衛氣營血皆虛之熱毒瘡毒,或溫熱病、疫毒初起,衛氣營血俱虛之疾病。

功效 :益氣、養陰、清熱、解毒。

主治 :熱毒蘊結,氣陰兩虛之證。

用法 :口服,水煎服。

注意事項 :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。

治一切表症,瘡瘍焮痛,發寒熱,或拘頭痛,脈細有力者。

人參,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茯苓,川芎,桔梗枳殼,甘草(各一錢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茯苓、川芎、桔梗、枳殼、甘草(各一錢),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。

治喉閉或疔瘡,發大毒,或麻木,或嘔吐,重者昏憒。若疔毒牙關緊急,用三五丸為末,水調灌下,有奪命之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喉嚨閉塞或疔瘡,引起嚴重的中毒,或是麻木、嘔吐,危重者會神昏智不清。如果疔毒造成牙關緊閉,緊急時可用三到五丸藥研成細末,以水調和灌服,可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

蟾酥(乾者酒化),輕粉(各五分),枯白礬寒水石(煅),銅綠乳香沒藥麝香(各一錢),硃砂(三錢),蝸牛(二十個,另研,無亦效),上為細末,用蝸牛或酒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一二丸,溫酒或蔥湯下。

白話文:

蟾酥(曬乾後以酒化開),輕粉(各五分),枯白礬,寒水石(煅燒),銅綠,乳香,沒藥,麝香(各一錢),硃砂(三錢),蝸牛(二十個,另研成粉末,就算沒有也沒關係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蝸牛或酒糊做成丸劑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一二丸,用溫酒或蔥湯送服。

東垣白芷散

治大寒犯腦,牙齒疼痛。

麻黃,草豆蔻(各一錢),黃耆,升麻(各二錢),當歸,熟地黃(各五分),吳茱萸白芷(各四分),藁本(三分),桂枝(二分半),羌活(八分),上另為末,和勻搽之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草豆蔻(各一錢重),黃耆、升麻(各二錢重),當歸、熟地黃(各五分重),吳茱萸、白芷(各四分重),藁本(三分重),桂枝(二分半重),羌活(八分重)。以上藥物研磨成末,均勻調勻後塗抹於患處。

東垣牢牙散

治牙齦露肉,牙疳腫痛,或牙齒動搖欲落,或牙齒不長,牙黃口臭。

升麻(四分),羌活,地骨皮(各一兩),膽草(一兩半,酒浸),上為末,以溫水漱口,每用少許擦之。

白話文:

升麻(四錢),羌活,地骨皮(各三錢),膽草(四錢半,用酒浸泡),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溫水漱口後,每次用少量的粉末擦拭患處。

獨活散

治風毒牙痛,或牙齦腫痛。

獨活,羌活,川芎,防風(各五分),細辛,生地黃,荊芥,薄荷(各二錢),上每服三五錢,水煎嗽咽。

白話文:

獨活、羌活、川芎、防風(各五分)、細辛、生地黃、荊芥、薄荷(各二錢),每服藥三到五錢,以水煎服,用來漱口和咽喉。

謙甫加減瀉白散

治膏粱醇酒,勞心過度,肺氣有傷,以致氣出腥臭,涕唾稠黏,咽嗌不利,口苦幹燥。

桑白皮(二錢),地骨皮,片黃芩,甘草(炙,各一錢),知母(七分),五味子(十粒),麥門冬(五分),桔梗(一錢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桑白皮(2錢)、地骨皮、片黃芩、炙甘草(各1錢)、知母(7分)、五味子(10粒)、麥門冬(5分)、桔梗(1錢),用薑和棗煎服。

犀角升麻湯

治陽明經、風熱牙疼、或唇頰腫痛。

犀角(鎊),升麻,防風,羌活(各一錢),白附子(五分),川芎,白芷,黃芩(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,上水煎熟,入犀末服。

白話文:

犀角(研成細末),升麻、防風、羌活(各一錢),白附子(五分),川芎、白芷、黃芩(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,以上藥材用水煎煮至熟,加入犀角末服下。

玄參升麻湯

治心脾壅熱,口舌生瘡,或木舌重舌,或兩頰腫痛。

玄參赤芍藥,升麻,犀角(鎊),桔梗,管仲,黃芩(炒,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玄參、赤芍藥、升麻、犀角(磨成粉)、桔梗、管仲、黃芩(炒過,各一錢重),甘草(五分重),用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三黃丸

治實熱口舌生瘡,作渴喜冷,或齒齦腫痛等症。

黃芩,黃連,黃柏(各等分),上為末,水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黃芩、黃連、黃柏(各等分),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

安腎丸

治腎虛牙痛腰疼。

補骨脂(炒),川楝子肉(炒),葫蘆芭(炒),茴香(炒),續斷(炒,各二兩),桃仁杏仁(炒),山藥,茯苓(各二兩),上為末,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白話文:

補骨脂(炒)、川楝子肉(炒)、葫蘆巴(炒)、茴香(炒)、續斷(炒,各二兩),桃仁、杏仁(炒)、山藥、茯苓(各二兩),以上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丸劑,每粒丸劑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空腹時用鹽水送服。

治腎氣虛寒,牙齒作痛,面色黧黑,精神憔瘦,腳膝無力,飲食少思;或痰氣上升,小便頻數,齒不堅固;或口舌糜爛,畏飲冷水。即後方每料加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腎氣虛寒引起的牙齒疼痛、面色黝黑、精神憔悴、腿腳無力、飲食不振;或痰氣上升,小便頻繁,牙齒不堅固;或口舌糜爛,害怕喝冷水。直接將肉桂和附子各一兩加入後方藥方。

六味丸(加五味、肉桂,各一兩,名加減八味丸

治腎經虛熱,金銀花密,或作疼痛,或發熱渴淋,痰氣壅嗽,頭暈眼花,咽燥唇裂,腰腿痿軟,自汗盜汗,便血諸血失暗,水泛為痰之聖藥,血虛發熱之神劑。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腎經虛熱,金銀花非常有效,可能會引起疼痛,或出現發熱口渴、小便不利、痰氣壅塞、咳嗽、頭暈眼花、咽喉乾燥嘴脣乾裂、腰腿痿軟、自汗盜汗、便血和其他血液變色暗沉的症狀,它也是治療水泛為痰最好的藥物,以及治療血虛發熱的聖藥。

熟地黃(八兩,作膏),山茱萸肉,乾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,澤瀉(各三兩),茯苓(四兩),上為末,入地黃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食前滾湯下,地黃鬚自制。

白話文:

熟地黃(八兩,製成膏狀),山茱萸肉、乾山藥(各四兩),牡丹皮、澤瀉(各三兩),茯苓(四兩),以上藥材都磨成細末後,加入地黃膏,煉製成丸劑,每丸約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時,在進食前以滾燙的熱湯送服。地黃鬚要自己製作。

滋腎丸

治腎經陰虛,齒痛或蘇蝕色黑,日晡發熱,腳膝無力,小便不利,肚腹脹滿(詳見《內科摘要》)。

知母,黃柏(各酒炒,二兩),肉桂(二錢),上為末,水丸桐子大。每服二百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
清心蓮子飲

治口舌生瘡,煩躁作渴,小便赤澀,口乾便濁,夜間安靜,晝則舉發,此熱在血分。

黃芩,石蓮,茯苓,黃耆(炒),柴胡,人參(各一錢),麥門冬,地骨皮,車前子(炒),甘草(各二錢半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黃芩、石蓮、茯苓、黃耆(炒過)、柴胡、人參(各一錢),麥門冬、地骨皮、車前子(炒過)、甘草(各二錢半),用水煎服。

還少丹

治脾腎虛弱,齒牙作痛,或不堅固。又補虛損,生肌體,進飲食之聖藥。

肉蓯蓉,遠志(去心),茴香,巴戟(去心),乾山藥,枸杞子,熟地黃,石菖蒲,山茱萸(去核),杜仲(去皮薑製),牛膝,楮實子(炒),五味子,白茯苓(各等分),上為末,棗肉並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溫酒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肉蓯蓉、遠志(去除心部)、茴香、巴戟(去除心部)、乾山藥、枸杞子、熟地黃、石菖蒲、山茱萸(去除果核)、杜仲(去皮,薑汁炮製)、牛膝、楮實子(炒製)、五味子、白茯苓(各等份),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棗肉和蜂蜜丸成藥丸,每顆藥丸的體積像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70顆藥丸,用溫酒送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
羌活附子湯

治冬月大寒犯腦,令人腦齒連痛,名曰腦風,為害甚速,非此莫能救。

麻黃(去節),黑附子(炮,各三分),羌活,蒼朮(各五分),黃耆(一分),防風,甘草,升麻,白殭蠶(炒去絲),黃柏,白芷(各二分),佛耳草(有寒嗽者用之如無不用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(去莖節)和黑附子(烘焙過且切分成三等份)、羌活、蒼朮(各五份)、黃耆(曬乾)、防風、甘草、升麻、白殭蠶(炒熟後去除絲綢)、黃柏、白芷(各二份)。將所有藥材一起煎煮,然後服用。

備註:

佛耳草僅限於有感冒咳嗽症狀的人使用,沒有症狀的人不需要使用。

治氣血俱虛,牙齒腫痛,或口舌生瘡,或惡寒發熱,自汗盜汗,食少體倦,或寒熱作渴,頭痛眩暈,或似中風之症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氣血兩虛,牙齒腫痛,或口舌生瘡,或惡寒發熱,自汗盜汗,食慾不振,身體疲倦,或寒熱口渴,頭痛眩暈,或類似中風的症狀。

白茯苓,人參,當歸,白朮,黃耆,川芎,熟地黃(生者自制),白芍藥(炒),甘草(炙,各一錢),肉桂(五分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白茯苓、人參、當歸、白朮、黃耆、川芎、熟地黃(生者自制)、白芍藥(炒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、肉桂(五分),以上藥物用薑棗水煎服。

八珍湯

治氣血俱虛,口舌生瘡,或齒齦腫潰,惡寒發熱,或煩躁作渴,胸脅作脹、或便血吐血,盜汗自汗等症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熟地黃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上薑棗水煎服。

越鞠丸

治六郁牙齒痛口瘡,或胸滿吐酸,飲食少思。

蒼朮(炒),神麯(炒),香附子,山查,山梔(炒),撫芎,麥芽(炒,各等分),上為末,水調神麯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滾湯下。

白話文:

蒼朮(炒)、神麴(炒)、香附子、山楂、梔子(炒)、撫芎、麥芽(炒,各等份),混合後磨成粉末,加入水調製成神麴糊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,用熱水送服。

四物湯(加牡丹皮、柴胡、山梔名加味四物湯

白話文:

四物湯(加上牡丹皮、柴胡、山梔子。稱為加味四物湯)

功用與主治

  • 調經止痛:用於月經不調、痛經、閉經等。
  • 活血化瘀:用於瘀血引起的疼痛、腫脹、淤青等。
  • 滋陰補血:用於血虛引起的臉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等。

組成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。
  • 川芎: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。
  • 熟地:滋陰補血、養血安胎。
  • 白芍:養血斂陰、斂陰止汗。
  • 牡丹皮:涼血化瘀、清熱活血。
  • 柴胡:疏肝解鬱、清熱除煩。
  • 山梔子: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。

用法與用量

  • 煎服:將藥材加水煎煮,取汁飲用。
  • 每日1劑,分2次服用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孕婦慎用。
  • 服用期間應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食物。
  • 如服用後出現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藥並就醫。

治血虛發熱,口舌生瘡,或牙齦腫潰,或日晡發熱,煩躁不安,或因怒而致。

當歸,熟地黃(各三錢),芍藥,川藥(各二錢),上水煎服。

當歸補血湯

治口舌生瘡,血氣俱虛,熱渴引飲,目赤面紅,其脈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。

黃耆(炙,一兩),當歸(酒製,二錢),上水煎服。

元戎四物二連湯

治血虛發熱,口舌生瘡,或晝寒夜熱。

當歸,生地黃,白芍藥,川芎,黃連,胡黃連(各一錢),上水煎服。

犀角地黃湯

治火盛,血妄行,或吐衄,或下血。

犀角(鎊),生地黃,白芍藥,黃芩,牡丹皮,黃連(各一錢),上水煎熟,入犀末服。若因怒而患,加柴胡、山梔。

白話文:

把犀牛角(研碎)、生地黃、白芍藥、黃芩、牡丹皮、黃連(各一錢),用上等水煎熟,再加入犀牛角末服用。若是因為生氣而患病,可以再加入柴胡、山梔。

便秘

治陰虛內熱盜汗。

當歸,熟地黃(自制),生地黃,黃耆(炒),黃連(炒黑),黃芩(炒黑),黃柏(炒黑,各一錢)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當歸、熟地黃(自製)、生地黃、黃耆(炒)、黃連(炒黑)、黃芩(炒黑)、黃柏(炒黑,各一克),以水煎服。

逍遙散

治血虛有熱,口舌生瘡,或口燥咽乾,發熱盜汗,食少嗜臥。

甘草(炙),當歸,芍藥(炒),茯苓,白朮(炒),柴胡(各一錢),上水煎服。

加味逍遙散

治肝脾有火血虛,即前方加山梔、丹皮。

謙甫解毒雄黃丸

治纏喉風腫閉,或卒倒死,牙關緊急。

雄黃(一錢),鬱金(一分),巴豆(十四粒,去油皮),上為末,醋糊丸,綠豆大,用熱茶送下七丸,吐頑痰立蘇,未吐再服,若死而心頭猶熱,灌下更生。

白話文:

雄黃(一錢)、鬱金(一分)、巴豆(十四粒,去除油皮),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用熱茶送服七丸,可以吐出頑固的痰液,迅速蘇醒。若仍未吐出,則再次服用。若已死亡但身體仍有餘熱,灌服此藥劑,可能還有機會救活。

謙甫龍麝聚聖丹

治心脾客熱,咽喉腫痛,或成癰不消,或舌本腫脹,口舌生瘡。

川芎(一兩),生地黃,犀角(鎊),羚羊角(鎊),琥珀,玄參,連翹(各五分),人參,赤茯苓馬牙硝,片腦,麝香(各三錢),硃砂,牛黃(各二錢),桔梗,升麻,鉛白霜(各五錢),南硇砂(一兩),金箔(五十片),上為末,蜜丸,龍眼大,金箔為衣,薄荷湯化下,或噙咽之。

白話文:

川芎(一兩)、生地黃、犀角(研磨成粉末狀)、羚羊角(研磨成粉末狀)、琥珀、玄參、連翹(各五分)、人參、赤茯苓、馬牙硝、片腦、麝香(各三錢)、硃砂、牛黃(各二錢)、桔梗、升麻、鉛白霜(各五錢)、南硇砂(一兩)、金箔(五十片),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狀,混和蜂蜜做成丸狀,丸子的大小約龍眼一般大小,以金箔包覆丸子,用薄荷湯送服,或含在口中慢慢吞嚥。

拔萃桔梗湯

治熱腫喉痹。

桔梗,甘草,連翹,山梔,薄荷,黃芩(各一錢),上入竹葉水煎服。

無擇玉屑無憂散

治喉風痰壅,或口舌生瘡,或骨鯁不下。

玄參,管仲,滑石,宿砂仁,黃連,甘草,茯苓,山豆根,荊芥穗(各五錢),寒水石(煨),硼砂(各三錢),上為末,每服一錢,清水調下,此藥又去邪辟瘟止渴。

白話文:

玄參、管仲、滑石、宿砂仁、黃連、甘草、茯苓、山豆根、荊芥穗(各五錢),寒水石(煨)、硼砂(各三錢),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清水調和服下。此藥又有驅邪、預防瘟疫和止渴的功效。

甘桔湯

治咽喉腫痛。

甘草(六錢),苦梗(三錢),上水煎服。

白虎湯

治胃熱作渴,暑熱尤效。

知母,石膏(各二錢),粳米(半合),上水煎服。

調胃承氣湯

治中熱,大便不通,咽喉腫痛,或口舌生瘡。

大黃(一兩),甘草(一錢五分),芒硝(四錢五分),上每服五七錢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大黃一兩、甘草一錢五分、芒硝四錢五分,以上每劑藥材取五錢至七錢,以水煎煮。

桃仁承氣湯(加當歸一錢,名當歸承氣湯

白話文:

桃仁承氣湯(加入當歸一錢,則稱為當歸承氣湯)

這個藥方組成如下:

大黃三錢、芒硝三錢、桃仁一錢、甘草一錢半、芍藥一錢半。

用法:用水一碗,先煎大黃、芒硝,取六分;去滓,納桃仁、甘草、芍藥,再煎至三、四分,溫服。

功效:攻下積滯,行氣活血,調經止痛。

主治:實熱證,大便祕結,腹滿腹痛,胸膈痞悶,脅肋脹痛,月經不調,痛經閉經,產後瘀阻腹痛。

治瘀血停滯,腹內作痛,或發熱發狂,大便秘結。

桃仁(五十粒,去皮尖研),桂枝,芒硝,甘草(炙,各一錢),大黃(二錢),上水煎空心服。

清熱補氣湯

治中氣虛熱,口舌如無皮狀,或發熱作渴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當歸(酒拌),芍藥(炒,各一錢),升麻,五味子,麥門冬,玄參,甘草(炙,各五分),上水煎服。如不應,加炮姜。更不應,加附子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(用酒拌過)、芍藥(炒過的,各一錢)、升麻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玄參、甘草(炙過的,各五分),以上中藥加水煎服。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可以加入炮過的生薑。如果還是沒有好轉,可以加入附子。

清熱補血湯

治口舌生瘡,體倦少食,日晡益甚,或目澀熱痛。

熟地黃(酒拌,一錢),黃柏,知母,五味子,麥門冬(各五分),當歸(酒拌),川芎,芍藥(各一錢),玄參(七分),柴胡,牡丹皮(各五分),上水煎服。如不應,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治之。

白話文:

熟地黃(用酒拌過,一錢),黃柏,知母,五味子,麥門冬(各五分),當歸(用酒拌過),川芎,芍藥(各一錢),玄參(七分),柴胡,牡丹皮(各五分),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來治療。

清熱化痰湯

治上焦有熱,痰盛作渴,口舌腫痛。

貝母,天花粉枳實(炒),桔梗(各一錢),黃芩,黃連(各一錢二分),玄參,升麻(各七分),甘草(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貝母、天花粉、枳實(炒過)、桔梗(各一錢),黃芩、黃連(各一錢二分),玄參、升麻(各一分),甘草(五分),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

柴胡,芍藥,山梔子,升麻,木通(各一兩),黃芩,大青杏仁(各五錢),石膏,上每服四五錢,水煎。

白話文:

柴胡、芍藥、山梔子、升麻、木通,各取一兩;黃芩、大青杏仁,各取五錢;石膏,取四五錢。將所有藥材放入水中煎煮即可。

涼膈散

治實熱,口舌生瘡,牙齒作痛,或喉舌腫痛,便溺秘赤,或狂言妄語,大便秘結。

大黃,朴硝,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四兩),山梔,黃芩,薄荷葉(各一兩),上為末。每服五七錢,水煎服。如未應,當加之。

白話文:

大黃、朴硝、甘草(各一兩),連翹(四兩),山梔、黃芩、薄荷葉(各一兩),以上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五七錢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應適當增加藥量。

防風通聖散

治風熱熾盛,口舌生瘡,大便秘結,或發熱煩躁,瘡毒作癢等症。

防風,當歸,川芎,芍藥,大黃,芒硝,連翹,薄荷,麻黃,桔梗,石膏,黃芩(各一兩),白朮,山梔子,荊芥(各二錢半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三兩),上服五七錢水煎,或為末,白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大黃、芒硝、連翹、薄荷、麻黃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(各一兩),白朮、山梔子、荊芥(各二錢半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三兩),以上藥物服五至七錢,水煎服,或者研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。

清咽利膈湯

治積熱咽喉腫痛,痰涎壅盛,煩躁飲冷,大便秘結。

金銀花,防風,荊芥,薄荷,桔梗(炒),黃芩(炒),黃連(炒,各一錢五分),山梔子(炒、研),連翹(各一錢),玄參,大黃(煨),朴硝,牛蒡子(研),甘草(各七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金銀花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炒桔梗、炒黃芩、炒黃連(各一錢五分)、炒山梔子(研)、連翹(各一錢)、玄參、煨大黃、朴硝、研牛蒡子、甘草(各七分),以上藥物加水煎服。

金鑰匙

治喉閉喉風,痰涎壅塞。

焰硝(一兩五錢),白殭蠶(一錢),硼砂(五錢),腦子(一字),雄黃(二錢),上各為末,以竹管吹患處,痰涎即出。如痰涎雖出,咽喉不利,急針患處,以去惡血。

白話文:

硝石(一兩五錢)、白殭蠶(一錢)、硼砂(五錢)、麝香(一字)、雄黃(二錢),以上各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竹筒吹入患者的患處,痰液涎水就會排出。如果痰液涎水雖然排出,但咽喉仍然不舒服,則立即針刺患處,以去除淤血。

潤喉散

治氣鬱咽喉閉塞。

桔梗(一兩五錢),粉草(四錢),草紫河車(四錢),香附(三錢),百藥煎(一錢五分),上為末,敷口內。

白話文:

桔梗(一兩五錢)、粉草(四錢)、草紫河車(四錢)、香附(三錢)、百藥煎(一錢五分),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塗敷在口腔內。

又方薄荷葉、蓬砂各五錢,冰片一錢為末,吹患處甚效。

破棺丹(—名通關散

治咽喉腫痛,水穀不下。

青鹽,白礬,碙砂(各等分),上為末,吹患處,有痰吐出。

小續命湯

治陰毒喉痹。

麻黃(五分),防風,芍藥,白朮,人參,川芎,附子(生),防己,黃芩(各二分),桂枝甘草(各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(五分)、防風、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川芎、附子(生)、防己、黃芩(各二分)、桂枝、甘草(各五分),以上藥材加水煎服即可。

仲景半夏湯

治傷寒喉中生瘡,不能發聲。

半夏,桂枝,甘草(各等分),上每服七八錢,水煎候冷,細細嚥之。

白話文:

萆薢散(又名換肌消毒散)

【組成】

  • 芒硝 二兩
  • 白芷 一兩
  • 川椒 二兩
  • 白芨 三兩
  • 冰片 一錢
  • 麝香 少許

【製法】

將上藥磨成細粉,用冰片和麝香調和均勻。

【功效】

消腫、止痛、生肌、斂瘡。

【主治】

  • 瘡瘍、久潰不斂
  • 金瘡、創傷
  • 火傷

【用法】

外用,先將患部清洗乾淨,然後將藥粉敷在患部,每日換藥一次。

【注意事項】

  • 本方不宜內服。
  • 孕婦及兒童慎用。
  • 患部如有膿液,應先將膿液排淨,再敷藥。

治楊梅瘡,不拘初起潰爛,或發於舌間喉間,並效。

萆薢(—名土茯苓,又名冷飯糰,五錢),當歸,白芷,皂角刺,薏苡仁(各二錢),白蘚皮,木瓜(不犯鐵器),木通,金銀花(各七分),甘草(五分),上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土茯苓(五錢)、當歸、白芷、皁角刺、薏苡仁(各二錢)、白蘚皮、木瓜(不接觸鐵器)、木通、金銀花(各七分)、甘草(五分),以上藥材以水煎煮後服用。

消熱消毒散

治咽喉瘡腫,痰涎壅盛,或口舌生瘡,大便秘結。即荊防敗毒散加芩、連、硝黃。

白話文:

治療咽喉腫痛、痰涎壅盛、口舌生瘡、大便祕結。此時服用荊防敗毒散,並加入黃芩、黃連、芒硝、黃柏即可。

人參固本丸

治肺氣燥熱,小便短赤,或肺氣虛熱,小便澀滯如淋,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。

生地黃(酒拌),熟地黃(用生者,酒拌,銅器蒸半日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人參(五錢),上除人參為末,余藥搗膏,加煉蜜少許,丸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鹽湯,或溫酒下,中寒人不可服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(用酒拌過的),熟地黃(用生熟地黃,用酒拌過,在銅器裡蒸半日),天門冬(去掉心),麥門冬(去掉心,各一兩),人參(五錢),把除人參以外的藥材研成細末,其餘的藥搗成膏狀,加入少許煉蜜,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鹽湯或溫酒送服,患有中寒的人不可服用。

刺少商穴法

穴在手大指內側,去爪甲,針如韭葉,刺入二分許,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即消,若膿成者必須針患處,否則不治。

白話文:

穴位在手的大拇指內側,距離指甲約兩分,針刺的時候要像柳葉那樣,刺入二分的深度,然後用手自臂膀勒至刺處出血即可消除,若成膿之後才來扎針,必須刺入患處,否則無法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