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己

《口齒類要》~ 喉痛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喉痛六 (1)

1. 喉痛六

(附乳蛾、懸癰、楊梅瘡)

丹溪先生云:咽痛屬血虛,用四物加竹瀝。陰虛火上炎者,必用玄參;氣虛加人參、竹瀝。又云:咽喉腫痛有陰虛陽氣飛越,痰結在上者,脈必浮大,重取必澀,去死為近。宜人參一味,濃煎,細細飲之,如作實症治之,禍在反掌。此發前人未發,救無窮之夭枉。余更以上焦風熱積熱,及膀胱陰虛等症,一二於後云云。

治驗

通府李朝用,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。此上焦風熱,先用荊防敗毒散二劑,喉痛漸愈。又以玄參升麻湯,口舌遂愈。

地官黃北盤喉痛,作渴飲冷,大便不通,此上下表裡實熱。用防風通聖散,治之頓愈。

地官胡誠甫,咽喉燥痛,此腎經膀胱虛熱。用四物,加黃柏、知母、玄參,四劑少愈。更以人參固本丸,一劑不復發。

職方盧抑齋,咽喉腫痛,兩目矇昧,小便赤澀,此膀胱濕熱。用四苓散加黃柏、黃連、知母、茵蔯、防己,治之而頓愈。又用六味地黃丸而痊。

儒者王文遠,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,勞則愈甚,余謂脾肺氣虛,膀胱有熱。以補中益氣加玄參、酒炒黑黃柏、知母稍愈,乃去黃柏、知母,加山茱萸、山藥乃瘥。

一儒者年逾五十,咽喉痛服涼藥,或過勞痛愈甚,此中氣虛熱。以補中益氣,加炒黑芩、連,四劑而愈,乃去芩、連,又數劑痊愈。

一儒者腳發熱,則咽喉作痛,內熱口乾,痰涎上湧。此腎經虧損,火不歸經。用補中益氣加麥門、五味,及加減八味丸而痊愈。

一老人咽喉痛,小便數而赤,日晡尤甚,此膀胱陰虛,當滋化源。以補中益氣加酒炒黑黃柏、知母二味,四劑咽痛稍可,乃去二味加以山茱、山藥、麥門、五味,頓愈。

一男子咽喉腫痛,藥不能下,針患處出紫血少愈,以破棺丹噙化,更用清咽利膈散而愈。

一男子素善飲,咽喉作痛,內熱作渴,小便不利,飲食如常。此膀胱積熱,用四苓散,加茵蔯、大黃,四劑諸症漸退。又用清心蓮子飲而安。

一星士,勞而入房,喉痛漸閉,痰涎上湧,四肢乍熱。此陰虛陽氣飛揚。用補中益氣加附子煎灌而愈。

憲副姜時川,癸卯冬就診於予,右寸浮數有力,口中有瘡。余曰:此胃火傳於肺也,當薄滋味慎起居。甲辰秋復就診,尺脈洪數而無力。余曰:此肺金不能生腎水,宜靜養以滋化源。彼云:今喉間及耳內,不時燥痛,肢體不時發熱,若無根之火殞無疑矣。後謂劉古峽云:立齋謂我之病可疑。

至乙巳孟春。古峽謂余曰:姜公之病已如尊料。遂同餘往視,喉果腫潰脈愈洪大,或用瀉火之藥反速其歿。

云間吳上舍年逾五十,咽喉腫痛,或針出血,神思雖清,尺脈洪數,而無倫次,按之細微如無。余曰:有形而無痛,陽之類也,當峻補其陰,今反傷其陰血必死,已而果歿。蓋此症乃腎氣虧損,無根之火炎上為患,惟加減八味丸料煎服,使火歸源,庶幾可救。

白話文:

喉痛六(附乳蛾、懸癰、楊梅瘡)

朱丹溪認為咽喉痛屬血虛,可用四物湯加竹瀝治療。若屬陰虛火旺,則需加入玄參;若氣虛,則需加入人參、竹瀝。他又說:咽喉腫痛若因陰虛陽氣上浮,痰濁阻塞,脈象必浮大而按之澀滯,病情危急。此時宜單用人參濃煎服用,細細飲下。若像治療實證一樣處理,後果不堪設想。這一點前人未曾提及,此法可挽救無數生命。此外,我也將上焦風熱積熱,以及膀胱陰虛等症狀的治療方法,簡述於後。

治療驗證:

通府李朝用,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。這是上焦風熱所致,先用荊防敗毒散兩劑,喉痛漸輕。再用玄參升麻湯,口舌痊癒。

地官黃北盤,喉嚨痛,口渴喜飲冷水,大便秘結,這是上下表裡實熱。用防風通聖散治療,很快痊癒。

地官胡誠甫,咽喉乾燥疼痛,這是腎經膀胱虛熱。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玄參,四劑後症狀稍減。再用人參固本丸一劑,不再復發。

職方盧抑齋,咽喉腫痛,眼睛模糊,小便赤澀,這是膀胱濕熱。用四苓散加黃柏、黃連、知母、茵蔯、防己治療,很快痊癒。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鞏固療效。

儒者王文遠,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,勞累則加重,我認為是脾肺氣虛,膀胱有熱。用補中益氣湯加玄參、酒炒黑黃柏、知母,症狀稍減,然後去除黃柏、知母,加入山茱萸、山藥,便痊癒了。

一位年逾五十的儒者,咽喉痛服用了涼藥,或過度勞累後疼痛加劇,這是中氣虛熱。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黑黃芩、黃連,四劑後痊癒,之後去除黃芩、黃連,再服用幾劑鞏固療效。

一位儒者腳部發熱,則咽喉疼痛,內熱口乾,痰涎湧上,這是腎經虧損,腎火不能歸經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,並加減八味丸治療而痊癒。

一位老人咽喉痛,小便頻數且赤,日暮尤甚,這是膀胱陰虛,需滋補腎陰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酒炒黑黃柏、知母,四劑後咽痛稍減,然後去除黃柏、知母,加入山茱萸、山藥、麥門冬、五味子,很快痊癒。

一位男子咽喉腫痛,藥物無法吞咽,針刺患處放出少量紫血後症狀減輕,用破棺丹含化,再用清咽利膈散治療而痊癒。

一位男子平素嗜酒,咽喉疼痛,內熱口渴,小便不利,食慾正常。這是膀胱積熱,用四苓散加茵蔯、大黃,四劑後諸症逐漸減輕。再用清心蓮子飲調養,症狀痊癒。

一位星士,勞累後房事過度,喉嚨疼痛逐漸加重,痰涎湧上,四肢忽冷忽熱。這是陰虛陽氣亢盛。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煎服治療而痊癒。

憲副姜時川,癸卯年冬天來看診,右寸脈浮數有力,口中長瘡。我說:這是胃火上炎於肺,應清淡飲食,注意休息。甲辰年秋天再次就診,尺脈洪數而無力。我說:這是肺金不能滋養腎水,應靜養以滋補腎陰。他說:現在喉嚨和耳內時常乾燥疼痛,肢體時常發熱,如同無根之火,隨時可能危及生命。後來他告訴劉古峽說:立齋(指作者)認為我的病情很危險。

到了乙巳年孟春,古峽告訴我:姜公的病情正如您所料。於是我們一起去看他,喉嚨果然腫脹潰爛,脈象更加洪大,如果再用瀉火藥,反而會加速他的死亡。

雲間吳上舍,年逾五十,咽喉腫痛,針刺放血後,神志清醒,尺脈洪數而紊亂,按之細微,幾乎摸不到。我說:有形體而不痛,這是陽盛的表現,應該大力滋補陰液,如果反而損傷陰血,必死無疑,不久果然去世了。這種病症是腎氣虧損,無根之火上炎所致,應該服用加減八味丸,使腎火歸經,或許還能挽回生命。